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王佳菲:科学发展主题引领转方式主线——党的十八大报告系列解读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发布时间:2012-11-15
字体: 打印
分享:

  【嘉宾介绍】王佳菲,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揭开经济危机的底牌——透过〈资本论〉看新危机时代》,参编著作多部。

 

  核心提示:

  1.我们党在总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基础上,对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到新的境界。

  2.一个“主题”,一个“主线”,画龙点睛,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理解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精髓,也才是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王佳菲。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报告进而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如何理解其中的意义?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王佳菲认为,这标志着我们党在总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基础上,对发展的认识提高了到新的境界。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主题”,一个“主线”,画龙点睛,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是“主题”,它决定并指导“主线”,解决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动力和内容等根本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它服从并围绕“主题”,是推动科学发展、增强发展后劲的必由之路。

 

  坚持科学发展是坚持发展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共产党在20年前提出的这一重要论断,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日益显示出其深刻性。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通过发展才能牢牢把握;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是发展就行,什么方式都无所谓,或只要发展了,什么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真正理解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精髓,也才是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这既是对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重要理论指导。

 

  正如报告中阐明的那样,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纵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之所以能够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当前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就经济领域而言,在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紧迫;来自外部的冲击使得我国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外需的外向经济遭受严峻压力,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国内经济暴露出了自主创新不足、结构调整乏力等关键问题;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可见,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最集中地体现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这个问题上,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使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决定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要求等根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的主体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坚持科学发展,要求发展要统筹兼顾,要加快现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转变。首先,要全面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它涉及到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机制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最终将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经济和社会、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推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要求相协调。再次,可持续的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以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为例,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我国需要保持适当的投资增长速度,但过高投资率是不可持续的,也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应当把政策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上,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惠民生更多地结合起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

 

  报告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报告还强调,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包含的几个要点——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以“创新驱动”等为战略任务、“四化同步”思想,无一不贯彻体现着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是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由“速度至上”、“GDP至上”转向“提高质量和效益”。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也出现下行压力,政府宏观调控面临“稳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的两难选择,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的确很不容易。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再靠投资刺激和放松房地产调控等方法来稳定经济增长,不能再错失推动经济转型的机遇。切实地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一项关键的措施是提高劳动者的报酬。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及占GDP的比重偏低,劳动者实际报酬水平偏低,这导致了我国产业结构长期难以优化提升,制造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小,对外需过度依赖而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因此,只有提高劳动者的报酬特别是产业一线劳动者的报酬,才能增加企业进行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的动力,同时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与一般性的扩大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增加信贷供应的货币政策相比,提高工资水平的政策效果会更加精准,这是因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促使微观经济主体去优化技术结构,反而有可能会加大投机或低端产业的扩张,形成宏观调控的新的两难困境。

 

  二是经济发展战略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依靠一个什么样的引擎来驱动经济发展,往往决定着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出怎样的基本面貌。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方式,固然能在一段时期内创造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同时又会形成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对出口和外资的过度依赖,对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进而加剧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失衡。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不协调也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报告中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诸多战略任务之首。今后,我们必须大力倡导自主研发和自主发展的科学道路,在结合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控股、控技(尤其是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控牌(尤其是名牌)的民族企业集团和民族跨国公司,突出培育和发挥知识产权优势。要使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强大动力,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一条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的发展道路。

 

  三是要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这“四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同步发展,才能保障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例如,城镇化不仅能够创造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增长,而且能够培育现代农民和新型市民,但是急躁冒进的快速城镇化将造成人口过于集中大城市、农民被迫进城却丧失后续收入来源、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等弊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必须与另外“三化”协调发展——城镇化要与工业化相协调,建立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地方经济基础上;城镇化要与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既通过农业现代化释放更多劳动力,又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差距;城镇化要与信息化相协调,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编: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