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系列解读之党群关系
嘉宾介绍:戴立兴,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核心提示:
1. 近些年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好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却不是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时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群众史观的基本要求,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群关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我们必须从党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兴衰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戴立兴。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杨崇海 摄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党群关系的现状如何?怎样加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就此问题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戴立兴。
戴立兴表示,植根人民、造福人民,这是从党91年奋斗历史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是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是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全党的郑重要求。
党群关系的现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党群关系一般是指政党与人民群众联系形态的基本状况,“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群众关系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既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又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应该说,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当下党群关系的总体状况是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9%的高速度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们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干部也是好的,是在扎扎实实,辛勤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他们牢记党的宗旨,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今天,人民是认可他们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党群关系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是一些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悬殊不满意,对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不满意,对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特权和腐败现象不满意,“仇官”的社会心理确实存在并有蔓延态势。少数地方的党委政府、党政干部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农村征地补偿问题、城市居民房屋拆迁问题、改制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等等处置不当,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从而引起群众不满,在个别地方演变成激烈的矛盾和冲突,甚至是较大群体性事件。这对党群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近些年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好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却不是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时期。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党群关系紧张原因的分析
党的性质没有变,人民群众的基础地位没有变,但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必须历史地、辩证地、动态地分析党群关系的变化。
1.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变化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是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判断,也是党群关系发生变化的最根本原因。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发生变化,党群关系也面临着四个考验。
执政的考验。“进了城”、“上了楼”,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当了官”、“掌了权”,难免作风松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甚至腐败;“不打仗”、“搞建设”,能否代表好群众利益成为密切党群关系的大问题。
改革开放的考验。一方面,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初期获利群体日益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利益受损者。收入差距的扩大、生活的艰难,使部分群众把不满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党的领导,提出了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的问题。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广大群众对利益习惯于以新旧社会为参照系,做纵向比较,易产生满足感。新的环境下,群众更多地采取横向比较,与发达国家比、与少数富人比,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
市场经济的考验。市场经济考验着党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一些老党大党纷纷解体和倒台,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缺乏领导本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甚至下降。同时,它也考验党领导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市场经济要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生的群体事件,与民意表达渠道不畅有很大关系。它还考验党性原则: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被金钱冲击,对党内的政治生活和人与人的关系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外部环境的考验。一是挑战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二是挑战党领导意识形态斗争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某些西方错误思潮以及封建残余思想的沉渣泛起,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转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
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的这一判断十分及时、十分正确、十分必要。
2.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过去不同
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吃饭穿衣的低层次层面,而是希望得到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得到文化、体育、休闲等生活享受,以及自由、独立、民主等政治参与一系列高层次需求。由此,党群关系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利益性矛盾突出。社会关系的本质是利益关系。当下的社会冲突大多是由于利益纠纷引起的,很多群体事件的背后都有利益关系处理不当的原因。在征地补偿、城镇改造拆迁、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作中,对利益问题的协调处理群众不满意,就会产生矛盾和问题。
二是公平正义越来越重要。据问卷调查,2011年,群众对政府最不满的三项工作是“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44.1%)、“廉洁奉公,惩治腐败”(51.6%)、“依法办事,执法公平”(44.4%), 公平正义及民主政治建设对中国越来越重要,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导向尽快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实现从“善政”向“善治”的转变。
三是民生矛盾凸显。调查表明,物价、看病、就业、收入差距等民生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社会问题。2011年,直接影响党群关系的前三项问题是物价上涨:59. 5%;看病难、看病贵:42. 9%;收入差距过大:31. 6%。紧接其后的是贪污腐败:29. 3%;就业失业:24. 2%;住房价格过高:24. 0%。 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四是群体性事件多发且对抗性增强。过去党群矛盾的特点:“不出门”、“不跨地”,往往在基层就能解决;“不成群”、“不聚众”,矛盾的形式主要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党群矛盾对抗性增强且复杂,社会影响面大。不少人认为“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要挟党委政府,意在把矛盾推向社会,扩大事态,以引起上层关注。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党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也直接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3.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群关系
腐败是致使党与群众关系割裂甚至走向对立的致命毒素。人民群众长久支持一个政党执政,首先是在政治品德上信任这个政党,是因为它清正廉明,而绝不会支持和纵容它的腐化堕落。据调查表明,2011年群众对政府“廉洁奉公、惩治腐败”的不满率高达51.6%,较2008年有大幅上升 。党内腐败现象已引起群众的严重不满,对党群关系影响极大。
腐败现象是对国有资产和人民财产的损害、占有、不法流失和“私有化”,与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不符,颠倒了“仆主关系”。腐败导致只是少数人分享社会资源,破坏了社会公正,扩大了社会不平等,还使许多改革措施变形走样,如任之发展下去,党就有失去执政群众基础的危险。同时,由于腐败中干部“两面人”现象增多,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教化持怀疑态度,认为党的理论与教育不可信,直接影响党的意识形态凝聚人心作用的发挥。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重申,我们党要“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任务极其繁重而艰巨,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难以完成。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标准加强和改善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深刻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群众史观的基本要求,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群关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人为本包含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内涵。科学发展观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以人为本强调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阐释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全体人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以人为本包含了发展“依靠谁”的深刻内容。我们党始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每一步的发展,出发点都是要代表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以人为本,就是必须坚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观点。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通过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利;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人民群众能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2.始终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方面,发展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是第一要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并不矛盾。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经济落后,因此要把精力放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一味强调经济增长又导致了分配不公、社会腐败、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等深层次矛盾问题。这必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必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是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以人为本。
另一方面,协调好各方利益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速度也非常快,基尼系数已达0.438。 执政党必须突出利益整合功能,协调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此,需要做到:必须首先关心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不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生活问题,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无从谈起。必须建立良性的利益调节机制,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必须扩大工农基本群众政治参与。当下工农群众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比例相对较少,经济上的弱势群体有可能成为政治上的弱势群体,因此要注意引导和更多吸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家和经理人员参政议政,坚决禁止变相以财产规模确定政治参与资格甚至贿选现象。必须坚持不断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在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前提下,创新民生问题的民主保障制度,在实施民生工程中,“干不干”百姓定,“干什么”百姓选,“怎么干”百姓提,“干得好不好”百姓评,建立“以民主促民生”的工作机制;同时,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住房、看病等突出问题。
3.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
党的十八大强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做好群众工作。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必须“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等“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历代领导也反复强调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重视并善于开展群众工作,既站在群众的前面引导群众,又时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群众才真心实意地拥护党,无怨无悔地跟党走。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了多发多样的状况,这是社会深刻变革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关键是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般说来,这些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要处理妥当,就能适当化解。关键是要有一颗为民之心,善于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4.以反腐倡廉的实效取信于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必须从党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兴衰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总之,要坚持从严治党,以铁的手腕毫不留情地铲除腐败分子,维护党的形象,使人民群众看到决心;要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领导干部要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与人民群众共甘苦,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以反腐倡廉的实效取信于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编: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