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韩一凡:数智生活: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新指向

发布时间:2024-02-23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前,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生活数智化拐点已至并加速演进,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包括教育、消费、交通、娱乐等在内的日常生活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引领时代发展趋势,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教育数字化”的要求,为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大好机遇。思政课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紧紧抓住思政课这一教学要求,利用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实现数字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生活化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应然之举。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表征的数字技术正在勾勒出一幅现代人“数智生活”场景,亟需探索出一条在数智生活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的生活化之路。

一、数智生活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主要内涵

  1. 生活化: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思政课教学生活化首先要超越将日常生活视为空洞无聊仅包括普通衣食住行满足等琐碎行为集合的观点,必须肯定那些平淡无奇、日复一日发生的事情。那些源于寻常没有明显标志的事情却恰恰蕴含着“道在伦常日用中”。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生活”的范畴涵盖“物质生活”“个人的生活过程”“现实的生活生产”等,他一再强调“个人再生产”的前提是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马克思的著作中蕴含的生活理论是以“人的视域”作为基本旨趣,立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这一生活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生活世界的终极目标。毛泽东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2](P286-287),阐明了“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是我们要彻底认识某件事物的前提。他也在其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深入生活”的文艺工作方法。从邓小平的“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江泽民强调的宣传思想工作应反映“群众活生生的实践社会生活”,再到胡锦涛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要“融会到日常工作生活之中”的具体要求,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从不同角度赋予生活世界独特的价值意义,并结合不同工作方向明确了生活化的实际意义。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多个场合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早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了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具体要求,指出了“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生活化方法,从根本上指明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与道路。

  2. 从生活化到数智生活化:数智时代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嬗变。数智生活是数字原住民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以连接、数据、智能为本质特征的现代数字技术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生活样态。它以工具价值形态赋能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为特征。一方面,数智生活既脱胎于现实生活又超越现实生活,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存且融合的“新世界”,它依托智联万物,通过连接、数据价值提炼、效率应用赋能到具体应用场景,建构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智能生活空间”。在这个生活空间中,社交、消费、教育、娱乐等在内的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效率化、虚拟化和智能化特点。日常生活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数智鸿沟”的存在,使人们空间上共同生存的生活世界日益分裂为有两个受众且表征不同的生活空间。数智生活中心区域(指那些数字技术应用发达地区)的人们早已习惯于由网络问诊的医疗服务、平台精准推送的娱乐短视频、数字货币移动支付的消费、智慧课堂的数字课程、展览场馆数字沉浸体验以及元宇宙技术营造的虚拟游戏体验构成的数智生活;而“数字鸿沟”的另一侧边缘区域的人们可能在教育方面还处在由教师传统授课的,粉笔、黑板构成的传统生活空间。另一方面,数智生活是传统日常生活在空间上的时序延展。数字技术使家庭、学校、社会三个传统生活场域延展成了涵盖数智生活场域的四个场域,而在数智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脱离数字技术应用而生活,并且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AI等技术迭代发展,日常生活数智化转型只会进一步加强,数智生活未来在日常生活中的权重将会明显增加,并对传统日常生活形成挤出效应。基于此种变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应将学生数智生活场域纳入自己的教学生活化视域,延展原有的传统生活化教育理念。要建构利于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生活场景,就必须注重数智生活场景的建设,积极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

二、数智生活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基本原则

  1. 处理好虚实结合的辩证关系。所谓“虚”是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VR)及增强现实技术(AR)使思政课教学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生活沉浸感和体验感,使那些原本不易在课堂上进行的生活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于数字技术来实现。所谓“实”,是指真实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虽然数字技术在场景建构、沉浸体验、智能模拟辅助教学上能够大放光彩,“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3](P154),但是虚拟数智生活场景不能完全取代现实生活,还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向社会,通过亲力亲为的现实实践活动启智润心,进而弥补虚拟数智生活场景教学的现实生活缺憾。必须看到,在校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实践生活经验,如果一味依赖思政课上借助的虚拟化方式营造沉浸式实践体验,反而会使学生与真实的社会情境渐行渐远。在“重走长征路”虚拟生活教学情景中,无论仿真教学技术多么生动逼真,也不如在现实的实践教学中真正让学生重走部分长征路。在推进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过程中要处理好虚实结合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数智生活时代数字虚拟教学的技术优势使其与现实生活(实践)教学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以互不替代作为底线,在二者之间的良性合理互动中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

  2. 处理好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关系。工具价值不是基于一个事物自身而言的,而是指该事物在实现另外一个目标中的作用。内在价值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先天蕴含的价值。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过程中,思政课教学是价值,其先天蕴含着铸魂育人内在价值;数字技术是工具,提供的是满足思政课教学发挥铸魂育人需要的价值,即有用性。因此,所谓赋能是促进而不是替代,它突出服务于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的工具价值,而不是数字技术僭越思政课教学价值引领的内在价值。当前,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技术元素以其独特的工具价值进入教学中心区域,但思政课铸魂育人中生活元素的嵌入及二者的融合却相对滞后,要防止简单的技术叠加与移植,深刻认识到思政课的意识形态价值属性,坚守“灵魂课程”的发展逻辑,处理好其中育人内在价值与技术工具价值的关系。数智生活时代,由于数字技术广受推崇,不可避免地在教学理念、观念及应用上产生泛化倾向,从而带来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思政课教学生活化就是要无限放大数字技术工具价值,使数字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生活化”。这种认识颠倒了二者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思政课教学产生“形式大于内容”“工具僭越价值”“现象脱离本质”等问题,看似生活化实则脱离生活。

  3. 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关系。思政课教学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明确要求。在思政课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居于中心地位,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把价值观内化到学生的心里。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政课中,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程,积极思考、交流,发挥主观能动性。数智生活时代由于数字技术的浸润教学,智能系统依靠其在教学资源的储备(数据)、调用、传输、应用方面的功能优势,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自然人具备了一定的“物种优势”。教师如果越来越依赖于数智生活,形成“技术依赖”,从而失去了对教学的主导作用,就可能导致意识形态风险产生。学生如果习惯于数智生活的智能任务分包、内容推送、结果的一键生成等,就会变得越来越被动,导致其主体性逐渐模糊。数字技术作为服务于师生教学的强大中介,要发挥数字化技术服务教师而非替代教师的功能。有部分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数字化技术,形成‘虚拟化生活’的惰性。应当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等同其他媒介技术载体一样,并非完全是价值客观的,由于在现有条件下其本质上还是执行的设计者代码指令,因此,通过对智能算法的操纵,人工智能在教学内容抓取筛选、语言语义生成等方面还潜藏意识形态风险。只有处理好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关系才能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数智生活时代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1. 采用数字技术助力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数智生活时代,思政课教师通过不断加强自身数字素养“与数俱进”,大大丰富了现代教师教学方法的“武器库”。教师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把难理解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以及单一的讲授变得生动、有趣、可视、生活化。很多高校通过建设虚拟仿真课堂,将虚拟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生活化环境,助力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实现教法融合升级。例如清华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仿真实验课采用了“虚拟仿真+小班研讨”的教学方式,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提供更震撼、更丰富的视听盛宴模仿生活体验感,而小班研讨由教师主导课堂又有助于规避过度的“技术依赖”,让感性认识更好地升华为理性认识。又比如在讲解全过程人民民主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集体共情的“多边会谈”教学方法,利用数字技术创设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虚拟场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全过程民生的认识。此外,采用大数据技术支撑的知识图谱教育教学方法开始备受重视。北京理工大学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图谱开展理论学习,实现学习内容系统化、逻辑化、结构化、可视化呈现,构建五维学习体系,为知识获取、知识内化、知识运用提供全方位服务。这些采用数字技术助力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传统教学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平行走向融合,使教学突破传统平面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思政课教学现代化之路。

  2. 活用数字技术筛选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优质的生活化教学资源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基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中蕴含着无尽的教学资源,教育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字技术在思政课教学资源筛选上的赋能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实践场景等教学资源日益数字化使生活化教学资源体量增大。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把原本分散在各地、不可移动的物质化教学资源转换成可以便利复制、传播的数字化产品,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来源。二是生活化教学资源聚合化。教学资源数字化之后接着要解决的就是资源拥有者之间功能上互不关联、数据上互不相通、资源间互不共享的“资源孤岛”现象,做到应联尽联,通过创建国家级、省级教学资源平台或交互的云端数据库,使得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共建、互联、共享。三是生活化教学资源投递精准化。数字技术精准画像,以需求定供给。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海量生活化教学资源在强大算力助推下,具有“识别”“编码”“定位”能力,便于结合不同教学场景、情境的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平台和数据库对需求者进行精准画像,按照生活化教学需求精准投递教学资源,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极大便利。

  3. 善用数字技术辅助生活化的教学语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学语言是讲好、讲深、讲透道理的中介载体,能否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生活化语言把思政课蕴含的深刻理论转化为学生听得懂、能明白、感兴趣的语言符号,是实现思政课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生活化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会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和海量数据的大语言模型(LLM)经过训练,可以模拟人类自然交流的方式和生成人类语言,未来的人机语言互动就像与现实朋友聊天一样流畅自然,从生成创意内容到协助教学语言沟通,类似ChatGPT、智能语音机器人、虚拟助教等大型语言模型正在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彻底改变课堂对话互动的方式。大语言模型(LLM)可以将文件语言或是学术语言转换为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接地气”的生活化语言,通过数据支撑和算法驱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认识水平,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精准画像”并采取不同的语言,根据受教者现有语言接受能力开展教学,带领他们进入教学场景。学术话语、文件话语经过类似大语言模型(LLM)等数字技术应用的“对接”,转化成了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有效地助推了生活化教学语言的应用。

  4. 巧用数字技术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实践。生活源于实践,生活化的实践教学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巧用数字技术赋能,通过搭建虚拟实践平台,广泛开展实训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等充分联结起来,形成课程与生活同向,课程与生活对接。综合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多样化虚拟实践平台,突破当前很多学校进行线下生活实践教学的地域限制,打消学生安全顾虑,塑造数字化的新型生活实践课堂。随着数字技术建设进一步推进,加强与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红色老区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场域的资源和数字链接,充分利用VR/A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亲历历史事件、让思政课教学“活”起来,打造生活中“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数字技术赋能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

  (作者简介:韩一凡,河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0237)、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活化研究 ”(项目编号2022YB014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思政课专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融入研究”(项目编号2022ZSZ063)、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项目编号YJS2023KC19)、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改专项(2019SZJG04)的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