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杨增岽 金灿洋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探赜

发布时间:2024-02-20
字体: 打印
分享:

  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助推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思政课建设也随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给思政课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评价和支持体系有待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1](P2)总体来说,我国思政课建设正迈入由量变引起质变的提质增效阶段。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相对不足、非公办学校和农村地区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相对紧缺、思政课同其他学科课程资源沟通不良、各学段间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流通不畅、教育对象参与度不高且内生动力有待加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尚未形成支持共建共享的教育合力等问题,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促使各主体形成教育合力思维,完善各环节管理机制,统筹推进智慧教育进思政课堂。

一、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势在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2](P27)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是重要举措,应当坚持问题导向缩小资源在时空配置上的差距,促使各要素资源充分涌动,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1.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破除时空限制以解决资源分布不平衡、循环不畅通、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首先,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存在分布不平衡的问题。从办学性质来看,公办学校优于民办学校和中外合办学校;从地域分布来看,发达沿海城市地区优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同一城市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数量和质量也存在一定差距。面对这些问题,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依托“5G+全息投影”等技术实现跨地区远程互动教学,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其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存在循环不畅通的问题。在横向层面,思政课与各学科课程融合不深,如,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缺乏和德育的紧密联系,尚未同语文、历史等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未能与专业课程充分协同,导致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纵向层面,各学段间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流通不畅,例如,大学思政课教师相对重科研产出,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重课堂教学,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存在教学科研联动不足的问题,导致科研成果难以助力课堂教学。在教材层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内容方面基本满足了逐层深化的要求,但由于部分思政课教师对相邻学段的学情教情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脱节倒置等问题。这迫切要求思政课教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获取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效果与教育管理成效等信息,构建不同学段间稳定高效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高课程资源质量。再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存在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平台的作用,不会高效筛选可利用的媒体信息,缺乏对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的观照,未能广泛应用国内其他学校资源而只局限于本地特色资源,这导致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难以提升、教学效果难以增强。因而,要大力建设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鼓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利用VR、AR等扩展现实技术打造沉浸仿真体验式思政课教学课堂,推动各地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学校、进课堂。[3]

  2.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铸魂育人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P44)。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是加快推进学校思政课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5]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铸魂育人工程。在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时应坚持教学目标统一设计、教学内容一脉相承和教学方式恰当连贯的重要原则。首先,坚持教学目标统一设计原则,既要凝聚各学段整体教学目标,又要突出各学段特色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目标的一以贯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6](P9),这为思政课总体教学目标的设计奠定了时代基调和育魂基础。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不同阶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情变化而动态调整的,但都由整体教学目标所决定并为其服务。因此,在共建共享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时,教师可利用智慧教育开放联动的特性,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如,小学阶段应注重各类感知性启发性活动,可适当运用“5G+AR”技术将文字和影像相结合,丰富课堂的交互视听体验,在注重道德情感启蒙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可借助“5G+VR”技术创设超现实的教学环境,以增强学生记忆,提升其抽象思维和归纳演绎能力,促使其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可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理论专题研讨式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实践,强化使命担当。其次,坚持教学内容一脉相承原则,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体现价值引导和知识水平的螺旋上升。共建共享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需要在不同学段突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应重点取材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在中学阶段,教学内容应侧重处理自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大学阶段,教学内容应聚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再次,坚持教学方式恰当连贯原则,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心理特征,选择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长的乐趣,并适当表扬鼓励学生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在中学阶段,教师应采用情景体验式教学方式,运用“5G+VR”技术,增强交互体验,拓宽学生对生活的认知领域;在大学阶段,教师应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有理论深度的探究,辅之以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呈现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真正让智慧教育进入思政课堂。

  3.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畅通各要素流动助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7](P52)积极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数字差距,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也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显著成就不可否认,教育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红利使得师生均可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国各地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资源流通不能仅停留在传播知识层面,而应让知识变“活”、变“轻”,让教育信息化产生“革命性”影响。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应突出满足主体要素、客体要素和环境要素的交互流通需求。第一,畅通主体要素流动,重视教育过程参与者即“人”的核心地位。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是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但绝不能忽视师生、生生和师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在教师层面,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资料、影像资料和虚拟现实技术等辅助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拓宽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创新创造的能力,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思政课教师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实现信息共享,弥补信息差距,提高授课效率。在学生层面,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以拓展知识边界、补充课堂知识。第二,畅通客体要素流动,在填补资源沟壑的同时促进资源结构的优化。客体要素主要是指教育相关主体所使用的技术对象,即物的要素。当前绝大部分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但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缺乏与硬件设施相配套的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培训与应用等软件设施,对此,可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让教师会用、活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此外,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研发与共享也是推进客体要素流动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校本研修,整合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组织学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名师精品网络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三,畅通环境要素流动,在合理开发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管理与共享,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对实践基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党政管理部门、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要定期对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更新换代、优化升级。可通过一地多用的方式整合思政课教学基地和其他实践教育基地资源,利用“5G+VR/AR”“5G+全息投影”“5G+4K/8K远程直播”等方式,将5G技术应用于课堂互动教学,使沉浸式智慧课堂、交互式在线教学和模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成为可能,让思政课实践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二、教育合力思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要义

  共建共享需要多方主体协作配合、提升理论自觉。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跨学科、跨学校、跨学段形成育人合力,为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提供坚实力量。受教育者要增强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运用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并及时予以反馈,推动资源结构的优化。此外,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也离不开“家校政社”四方联动营造的良好教育生态。

  1.提高育人主体合作意识,实现跨学科、跨学校和跨学段协同发力。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勇担育人主体的关键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8](P378)。第一,应由思政课教师牵头,与多学科课程教师相互配合形成育人共同体,实现跨学科协同发力。由于不同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特点不同,再加上学情的不断变化,思政课与多学科课程融合的着力点也是不断调整的。在中小学阶段,应以思政课为主战场,把德育内容有机融入语文、历史等学科课程,将德育内涵贯通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正确价值观念;在大学阶段,则应将思政课程内容辐射到综合素质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之中。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纵向贯通的视野来看,德育和课程思政是同向同行的。[9]在同一学段应引导多学科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并肩合作,以德育和课程思政内容为抓手,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实现育人主体的跨学科合作。第二,应整合校际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创设合作环境以实现跨学校的协同发力。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不能仅限于本校、本地区,而应积极借助校外的优质资源,把地区思政小课堂和全国思政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校际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协助平台。一方面,整合全国优质课程资源向教育资源洼地倾斜,将公开课、教学案例、教学经验等内容上传至共建共享平台或者通过“5G+4K/8K远程直播”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也可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教学难题、教育困惑上传至共建共享平台供专家研讨交流;另一方面,在保证校内教育顺利开展的情况下,可通过区域内的互帮互助充分利用友校场馆设施,实现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在校际的有效衔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第三,应实现各学段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纵向对话以实现跨学段协同发力。为培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合作思维和能力,需探索跨学段优质课程资源衔接的科学方法,这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掌握本学段学生德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关照相邻学段学生情况。在教材、教辅整体设计上,大学应当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组建大中小学融合科研团队,承担教材、教辅等教学资料的专项研究课题,开展跨学段合作。在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上,中小学应当发挥教育教学优势,组织开展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在吃透教材逻辑、授课思路的基础上把握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接受能力,实现因材施教。

  2.培育受教育者主体思维,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不仅需要育人主体发挥协同力量,而且需要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其中。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育者往往垄断了知识传播的话语权,将语言、文本、情感等信息加工后一起抛给学生理解接受,部分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旁听者”甚至“缺席者”,这是失衡、不良的师生关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态,让学生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成为“演奏者”甚至“指挥者”。思政课教师不能把受教育者当作思想道德知识的被灌输机器,而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思维,运用智慧教育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首先,依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化特征因人施策,让学生认识自我、关注自我,提升对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和认同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并不只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自我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主体思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可能。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认知自我的关键时期,心理逐渐成熟、自尊心强,思政课教师应当与其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其次,借助共建共享平台力量和教育智能技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内生驱动力是在主观努力和外界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政课教师所采用的引导方式需尽量贴近学生的认知喜好,通过“5G+VR/AR”“5G+全息投影”“5G+4K/8K远程直播”等方式丰富课程资源共享形式,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的主体思维。此外,还要在掌握学生知识体系和思维特征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表达观点疑惑、反馈知识诉求,进而形成对思政课的期待和需求。再次,提供实践“留白”,创设参与机会,深化情景式教学,完成获得感提升。主体认识客观事物会经历由简及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需要经历螺旋上升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场景、创设实践契机,为学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思政课教师可通过对话交流、研讨辩论、实践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分析现象、解决问题,在一次次智慧教育新模式的互动体验中学习并运用新知,实现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

  3.营造教育生态协作氛围,“家校政社”四方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思政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和主渠道,但其他的教育力量也不容忽视。家庭、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应形成协同效应,构成教育合力,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营造良性的教育生态协作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10](P24)当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摆脱了仅靠学校教师单方面发力的情况,逐步朝着多方协同发力的方向发展。但客观来讲,“家校政社”四方联动同向而行、互促共赢的局面尚未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营造仍需久久为功,应当推动“多维时空协同育人”,拓展“大思政课”的“实践宽度”。[11]首先,家庭是思政课教育的坚定支持者和坚实后盾,也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的第一使用者。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变化发展和长期动态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家长。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要给予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示范,尤其是小学阶段。家长在期盼子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规范自身言行、以身作则,弘扬彼此尊重、平等和睦的家教家风。此外,为了解学生全天候的思想行为动态并形成全学段的品德评价体系,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搭建家校协同育人互动模块,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品行表现,让教师了解学生日常生活点滴,以形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更好引导学生明辨善恶是非。其次,学校要营造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中设立校园文化模块,传承地方特色文化,为各地提供资源借鉴和思路创新,如,在教学楼走廊张贴德育文化宣传海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明创建活动,打造高质量育人课后服务活动。尤其是要关注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情况,关心支持这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文化宣传,将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提上议程并落实到位。再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顶层施策者和坚实保障者,应当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进行整体布局、统筹谋划。在教材资源上,国家教材委员会应完善统编统审统用机制,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及配套用书等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在教育实践基地方面,应向服务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育基地提供专项经费补贴,通过夏令营、实地调研等形式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在“5G+智慧教育”模式的开发上,应开展“智慧思政课堂”应用试点并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创新,将典型案例予以推广宣传。最后,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促使其感悟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正能量。要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实践资源,通过社会志愿服务、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让社会大课堂服务于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丰富资源共享形式。

三、完善管理机制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实策略

  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深化是诸多主体高效协同、一体并进的必然结果,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思政课教师、共建共享平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各方力量同向发力是核心所在。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是源头活水,共建共享平台是重要依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坚实保障,而这都离不开多方管理机制的协助推进。

  1.健全教师人才培养、教研一体和科研联动机制,提升思政课教师资源供给能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是实现大中小学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人才基础和重要保障。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和成长同频共振是保证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在思政课教师人才培养方面,要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系统,优化各学段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专业化、信息化素养。当前我国教师培养系统主要以师范类院校为主,部分综合性或非师范院校自主参与为辅,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能力受教育水平和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当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将中小学德育内容和高校公共必修课有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和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在高校人才培养和中小学教师准入的有效衔接方面,师范院校应当与中小学合建培育基地、共推育师工程,打通中小学与高校思政课之间的渠道,提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实习,使预备师资力量明晰职业发展规划、契合未来教育教学需求。其次,在思政课教师教研一体方面,要完善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保障教师拥有充足的创新活力。要推进集体备课资源共建共享常态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云服务技术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梳理思政课教师备课素材案例,形成常态化、动态化备课报告,协助思政课教师诊断自身备课问题并突破教学瓶颈。除了线上教研外,还可以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研讨、教学经验专题研修、理论深度学习讲座等线下教研活动。可开展思政课教师教研进修培训班,整合与统筹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推动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平台;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着重考核教师教学技能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实现对思政课教师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以赛督学、以赛促长,实现思政课教师的成长进阶。再次,在思政课教师科研联动方面,可以课题项目为载体推动学科间、学段间协同发展,为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提供项目和资金支持。基于大中小学校不同学段间思政课教师的比较优势,大学思政课教师应发挥科研能力和专业理论优势,钻研理论前沿问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应发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特长,为科研课题开展、课程教学示范提供实践经验。

  2.构建共建共享的平台准入、平台激励和平台反馈机制,提升课程资源质量。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成果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优质资源供给服务方面仍有待加强。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应当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要抓手,以教育智能技术为动力引擎,完善平台机制建设,为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平台技术保障。首先,构建共建共享平台准入机制,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内容和质量符合教学规范。在思政课教师或其他用户将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上传至共建共享平台之后,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资源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等进行审核,以保证课程资源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标并能够投入教育教学。相关课程资源只有在通过课程资源审核认定后方可进入共建共享平台,平台将评定结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手段匹配目标用户智能呈现给使用群体,以便思政课教师借鉴参考和学生自主学习。其次,构建共建共享平台激励机制,激发广大优质资源制作者创新潜能。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将优质课程资源上传至共建共享平台,推动高校思政课内容资源下沉至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引导优势,组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当地的中小学高效合作,开展专题研讨和资源共享会,增强不同学段间思政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意识。借助教学案例资源专项课题优先通过审批、优质课程资源成果展示大赛等形式,充分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以课题经费、平台现金奖励、大赛荣誉成果等激励方式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可发挥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和思政课专家团队工作室的集群效应,通过传帮带形式引领区域思政课教师团队精研细磨优质示范课,分享教学经验,开发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再次,构建共建共享平台反馈机制,推动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持续改进和优化再生。平台反馈机制主要采取用户线上互动评价形式,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信息、反馈资源使用体验和优化改进方向,以此满足用户对思政课的多元需求,优化教育和学习效果。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课堂学习效果和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学生对本节课或者当前阶段课程内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教师教学的认可程度,收集教学案例效果建议,帮助思政课教师分析教学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从而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案例内容。[12]此外,思政课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定期通过平台反馈方式向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等汇报教学及相关诉求。相关部门需及时公开解决方案,并在保证思政课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将解决方案落实到位。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反馈机制的核心是为学生、思政课教师等多方主体提供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和平台,提升资源供给质量,助推智慧教育落实落地。

  3.引导建立沟通合作机制、规范的监督评审机制、优质资源保护机制,发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优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主体力量,通过从上到下的政策推进,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服务保障。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引导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环节,能够通过多方主体的沟通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组织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的集中培训,引导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聚一堂共研教学,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盘活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高层领导会议,加强各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的联络沟通,实现工作总体部署、思政课管理提质增效。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应当大力弘扬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重要内容的思政课资源,引导社会大众营造共建共享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的和谐氛围。其次,应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应当探索一条监督评审大中小学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研发的创新道路,使优质课程资源研发工作得到广泛认可。要探索建立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评价委员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设计开发和创新研究的教学研究成果予以评价,对具备推广借鉴价值的研究成果发布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宣传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评价机制要以规范的监督管理示范和评价审核流程为标准,需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集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拟定,从而保障优质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再次,应建立合理的优质资源保护机制,对具有原创性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予以法律支持。在互联网环境下,课程资源共享后会被迅速复制并大量传播,容易侵害原创者的知识成果并产生一定安全隐患,对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联合相关部门予以保护并完善法律法规。在制度层面,为实现责任到主体和严格落实权利义务,需规定平台用户实名注册,未经资源原创者允许不得进行商业活动;在技术层面,可以通过软件加密、水印、数字签名等技术限制用户的下载复制等行为,或者使用区块链等技术为资源供给方数据安全与知识产权加密,通过技术手段阻止共享资源被盗用等侵权行为的发生;在利益分配方面,教育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应当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策略,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建设的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应当免费向大中小学开放,而院校、个人等主体自主研发的资源可通过资源评价等方式形成相对合理的价格。资源提供方、资源使用方、资源共建共享管理中心等用户的使用价格均需公开透明,保证思政课优质课程资源市场的公平公正。

  (作者简介: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金灿洋,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藏雪,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研究”(BJSZ2021YB05)、北京市学校思政课“青年名师工作室”支持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