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2-0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从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局来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目标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存在与发展。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社会结构概括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这三个方面,指出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的社会结构理论,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看作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应在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容极其丰富,是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毋庸置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面临的任务很多,需要我们做的事情也很多,但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面临的任务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比如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等,他们之间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绝不能顾此失彼。

  江泽民继续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社会主义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联系起来。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同时也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能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如果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滞后,那么物质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动力,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目标也就无从实现。 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他提出,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他还针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分别进行了阐述,这实际上也是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认识。

  胡锦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进一步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任务,建设的目标要求也相应地从富强、民主、文明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党的十七大从这一总体布局出发,强调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际上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特别是当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在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作为硬道理、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

  二、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与最终目标。

  邓小平一再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们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后,首要任务是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但“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在邓小平这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江泽民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搞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他都强调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在新时期新阶段,为推动我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胡锦涛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以不断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我们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目标。党中央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表明我们党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信心和决心。

  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只有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完整地体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邓小平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他强调,正是因为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消除诸如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等资本主义以及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丑恶现象,我们才会坚持不懈地为社会主义而奋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诸如共同理想信念的弱化、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的消解与冲击、封建主义落后文化的沉渣泛起、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滋长蔓延等这些消极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应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全面发挥出来。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坚持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角度来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的精神生活空虚,整个社会的风气败坏,那实际上和贫穷是没什么两样的,这样的社会是不能被称作社会主义的。他强调,我们发展经济,绝对不能以牺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代价,我们之所以提出一系列“两手抓”,就是要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他始终认为,只有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胡锦涛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体现的认识。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以更大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完整地体现和发挥出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人民这一基本原则,努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鲜明地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250页。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8—259页。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6.《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责任编辑:王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