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论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思想��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二十周年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2-0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历史不会忘记: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如今转眼2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回首这20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回首这20年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综观邓小平南方谈话,通篇都洋溢着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这次南方之行,虽然在不同地点与不同城市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多次谈话,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切期望,犹如一条不变的红线始终贯穿于整个谈话之中。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所蕴藏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挚爱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早在20世纪80年初,邓小平在为英国培格曼公司出版发行的《邓小平文集》题写的序言中就曾庄严宣告,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饱含深情地说:“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邓小平这些真挚而感人的话语,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无比忠诚与热爱的自然情感流露,真实地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

  正因为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所以他始终把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关于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旗帜鲜明地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很好地兼顾了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指明了方向。

  正因为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所以他始终把人民的信任和拥护看作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面对一些人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责和质疑掷地有声地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我们党的事业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正因为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所以他坚持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上去。他指出:“开放以后,一些腐朽的东西也跟着进来了,中国的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丑恶的现象,如吸毒、嫖娼、经济犯罪等。” 对待这些丑恶现象,应该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发展。“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他还明确提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只有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二、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上,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苏东剧变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竭力宣扬社会主义“失败论”。当时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有所减缓,不少地方出现了市场疲软、生产萎缩的现象。国际国内这种复杂的形势使一部分干部群众产生了思想困惑。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一些人对改革开放产生疑虑,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还有一些人则担心搞市场经济、创办经济特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会导致资本主义。能否经受得住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困难的考验,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成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们党和国家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邓小平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以88岁的高龄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南方谈话,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统一了全党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开启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航程,同时也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邓小平对祖国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体现在他在那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勇敢地站出来发表了南方谈话这一行动中,而且渗透在南方谈话的字里行间和思想内容中。正因为有了对祖国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促使他迫切地希望祖国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在南方谈话中大声疾呼,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正是因为有了对祖国和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对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热切期盼,所以才倍感时间紧迫、时不我待。他在南方谈话中反复强调:“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为了争取时间,他还提出了不争论。他说:“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在南方谈话的最后,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那种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勇挑重担、不懈奋斗的崇高品质,那种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精神,已跃然纸上。

  三、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上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创造世界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因此,要使我们的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就要敢于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善于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点和长处,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这段话,既体现了他宽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也体现着他深厚、博大的爱国情怀。

  邓小平不愧为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巨人。针对一些人认为利用外资会影响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担心,他在南方谈话中结合深圳的实际情况做了回应:“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外商投资只占四分之一,就是外资部分,我们还可以从税收、劳务等方面得到益处嘛!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 “‘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的优势,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他说,科学家很重要,“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 他在南方谈话中还提出要借鉴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并满怀信心地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我们党九十多年来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和强国富民之路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科学真理。在新世纪新阶段,重温邓小平这篇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的文献,感受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谊,学习他为祖国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每一个具有爱国心的中国公民都更应该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把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与行动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以满腔的热忱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71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373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379页。

  

  责任编辑:王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