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苑秀丽: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的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8-05-21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文献简介

本著作完成于1916年春天。因受到沙皇政府书报检查制度的限制,几经周折,于19174月在彼得堡出版。列宁为这部著作写过两篇《序言》。一篇是19174月为俄文版所作,一篇是19207月为法文版和德文版所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加深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一方面背叛了无产阶级的事业,另一方面又以种种借口为自己的背叛行为狡辩,歪曲时代的本质,否定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企图将无产阶级的斗争引入歧途。第二国际最终破产了。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向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包括如何认识帝国主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如何对待这场战争,如何领导全世界劳动人民摆脱这一灾难,国际工人运动分裂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回答新的时代问题。列宁认识到,为了说明这场战争的根源、战争的阶级性质和当时的世界政治,必须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问题。列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列宁全集》第39卷收录了关于帝国主义的文章、笔记和19121916年的单独札记,包括148本书和49种期刊,摘录了232篇文章。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初,其经济特征已充分暴露。在这一时期将帝国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纷纷发表、出版。霍布森关于帝国主义的研究,第二国际的领袖和理论家希法亭对帝国主义问题的关注,考茨基提出的“超帝国主义论”,以及布哈林、卢森堡等人的研究都受到列宁的高度重视。这些人在研究中都使用了“帝国主义”一词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特征,但是没有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根据资产阶级统计的综合资料和各国资产阶级学者的自白,对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前夜,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国际相互关系上的总的情况作了科学的说明。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对《资本论》出版以后资本主义在半个世纪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帝国主义的产生、实质、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都是为了瓜分世界,为了瓜分和重新瓜分殖民地、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列宁通过对所有交战大国统治阶级的客观情况的分析,通过对全世界经济生活基础的综合材料的分析,指出了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阐明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还存在,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帝国主义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列宁从资本和生产的经济逻辑分析入手,强调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并认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列宁概括了帝国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在此基础上,列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本质和规律,得出了关于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的结论: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这首先表现在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中出现了停滞的趋势;其次表现为食利阶层人数大大增加和“食利国”的形成;再次表现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在金融资本的统治下,资产阶级对国内工人运动的镇压和对外的侵略扩张都变本加厉了。

列宁不但认识到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而且对于如何过渡也作了深入研究。列宁认为,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运用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战争的手段进行扩张,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激化,这些矛盾必然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得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前夜的著名论断。这是列宁在20世纪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二、研究概况

这部著作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它也是列宁受到最多批评和争论的著作。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更侧重于对这一著作的当代价值的探究与评价。当然,分歧依然存在。

西方学者的认识呈现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特点。这部著作一问世,就出现了质疑和否定这一著作原创性的声音。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等国家还出现了根本否认《帝国主义论》基本原则的国际思潮。他们否定列宁的“帝国主义即垄断阶段”,提出“没有垄断的帝国主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等。在这些否定性认识中,也存在着某些人通过否认《帝国主义论》的真理性,从而达到否认列宁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目的。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人又开始质疑和否定这一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一些人认为,自《帝国主义论》诞生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显示出列宁的理论已经过时了。在西方,也有一些流派和学者认识到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肯定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如美国学者特伦斯·麦克多诺、德国社会学家曼弗雷德·贝伦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正确的,列宁在帝国主义理论方面所作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贡献。

日本学界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围绕《帝国主义论》展开过讨论。20世纪60年代以后,又对《帝国主义论》与《资本论》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有学者强调对列宁观点的批判。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政治新特征的出现,日本学界偏重于研究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帝国主义论》的意义问题。同样,肯定、否定的观点均存在。

2000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不断爆发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受到了相当的关注。美国学者约翰·福斯特自2002年以来,在《每月评论》上发表了系列论文,评论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肯定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当然,依然有人持相反观点。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新发展,一些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者也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理论困境。如,在哲学家列菲伏尔看来,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总之,西方对于这一著作的认识是相当多元和分化的。

在很长时期里,苏联、东欧重视对这一著作的文本性解读和肯定性阐发。20世纪6070年代以后,学术界开始结合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研究这一著作。在这一时期,学术界对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寄生性和垂死性的认识基本上坚持传统解释,坚持帝国主义必然灭亡。同时也开始注重阐述资本主义发展中新的腐朽表现,包括经常性失业、经常性开工不足、经济军事化等。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大潮中,关于这一著作的研究出现重大变化,批判性和否定性看法纷纷出现。有研究者提出,帝国主义这一概念需要根据变化了的资本主义进行修改;有人质疑列宁关于资本主义是腐朽的、寄生的和垂死的判断;有人提出应当重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一些研究者认为《帝国主义论》中论述的帝国主义的特征与资本主义的现状相距太远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需要进行修正。也有研究者认为,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变,但它同《帝国主义论》中所讲的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列宁的认识上。也有很多研究者,如哲学博士科索拉波夫教授、经济学博士波罗霍夫斯基等坚持认为,虽然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列宁基于唯物史观对帝国主义研究并没有过时,以垄断研究为基石的帝国主义理论没有过时。一些研究者强调,列宁为思考新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方法论原则。如阿巴尔金认为,只有依靠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和方法论潜力才能认清当代帝国主义的现实,要做到根据严格的方法论原则和从鲜明的阶级观点进行新资料、新现实的分析。一些研究者也认为,从当代现实出发对列宁的理论加以全面发展应当是苏联学者关注的中心。

在中国,对这部著作也相当重视。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很多研究依然认为,以列宁的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认清经济危机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阶级本性依然没有变化。那种认为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从80年代起,学术界侧重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等问题的探讨。9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危机的一再爆发,这一著作再一次受到高度关注。特别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理论界出版了一批论著进行分析和阐释。很多研究认为,近年来,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一再发生,充分证明了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腐朽性”和“寄生性”,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正确性和洞察力。这些问题充分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崩溃的边缘。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英美学者和政要鼓吹“新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更加猖獗,正确把握时代的性质和帝国主义的本性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仍然离不开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指导。

对于这部著作,在中国也存在不少质疑与否定之声,主要反映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列宁的帝国主义的理论是否过时等问题上。有研究者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过时了,否认《帝国主义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争议问题

国内外学术界对《帝国主义论》的整体性理解与对个别话语、论断的理解都存在争议。主要有两个焦点问题:

()《帝国主义论》是否具有理论原创性

一些西方研究者认为,列宁不过是重复了希法亭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这一著作不是原创性的,至少在学术上它是不重要的。他们把希法亭和布哈林等人奉为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歪曲马克思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贬低或否定列宁的伟大贡献。如,美国学者安东尼·布鲁厄认为,列宁对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少贡献或者说没有贡献。他的理论内容是微不足道的,且来源于希法亭、布哈林和霍布森。美国学者约翰·威洛比在他的《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评论》一文中也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不过是对希法亭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进行普及化。美国学者罗纳德·奇尔科特等也持类似观点。

在中国也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理论界过分夸大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原创性和独创性。列宁是以布哈林为中介,在基本继承希法亭、部分吸纳卢森堡、激烈批判考茨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在这一过程中,列宁也批判地采用了非马克思主义者霍布森的一些研究成果,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只是对这些经济理论的简单借鉴或归纳。

国际国内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具有原创性,如美国左派马克思主义者詹姆斯·布劳特等。他们认为,列宁在辩证地借鉴同时代理论家成果的基础上,又克服了他们的研究视野、阶级立场等局限。列宁与霍布森等同时期的资产阶级学者仅仅从简单的经济学出发批判帝国主义不同。列宁的研究不是经济分析的简单堆砌,而是把帝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整体进行分析,以揭示帝国主义的内在本质属性、矛盾运动及发展趋势为研究目的,是分析现实的强有力工具。帝国主义论》以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大大超越了同时期的理论家20世纪初,帝国主义现象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用何种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时代的本质,当时的资产阶级理论家有着不同思考及结论。列宁将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性展开对帝国主义的深刻分析和批判,夯实了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基础,廓清了同时代对帝国主义研究的种种迷惑,形成了辩证分析和考察现代帝国主义的卓越成果。而且,列宁研究帝国主义问题不仅是进行科学的理论分析,而是更进一步,探究帝国主义的根本性矛盾和冲突发展规律及其命运,发挥了指导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帝国主义论》是否具有当代价值。

《帝国主义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的现实,其理论是否还具有解释力,对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者争论激烈。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者与资产阶级人士之间,还是在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关于这个问题都存在尖锐分歧与对立。无论是肯定的认识还是否定的认识,在西方国家、苏联和中国等都存在相当的支持力量。

一些人认为,在战后初期,《帝国主义论》还有其现实意义,但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理论已经失去效力和现代意义。在西方、日本、苏联及中国都有人对这一理论的有效性进行否定,认为这一理论“基本过时”或者“全部过时”了。他们认为列宁对帝国主义发展的基本趋势出现了误判,特别是“垂死的帝国主义”的结论已经过时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被看作是对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结论的否定。一些人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走过了好战的帝国主义阶段,已经成为一种相对和平的制度,这种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却依旧在发展进步。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迁,显示出列宁批判的帝国主义存在方式已经死亡,或者过渡为一种新的形式了。如俄罗斯学者奇布里科夫、奥萨德恰娅认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的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现状相距太远,帝国主义论已经不适合现实了。一种观点则认为,《帝国主义论》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卓越分析,列宁没有夸大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崩溃的趋势,也没有把它绝对化。这一理论对当今时代依然具有解释力。

在争论中涉及的一个焦点是如何理解帝国主义的垂死性。有人认为列宁讲的“垂死性”就是帝国主义很快就要灭亡。有研究者则认为这是误解。列宁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绝不是说资本主义即将被消灭,而是说它正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反面,就资本主义的“垂死性”来说,不能望文生义地认为是“行将死亡”、“很快灭亡”的意思。列宁使用“垂死”一词,不是指生物的生命过程,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含义。“垂死性”包括过渡性和长期性两点,帝国主义的最终死亡有一个漫长的时期。我们不能把帝国主义整个体系的必然灭亡,简单地看成是短时期内的一种单一的直线运动,它是一个停滞、腐朽和迅速发展这样的相反趋势中演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论断应当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来理解,这一判断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终将无法改变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命运。在20世纪前半期,人类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刻危机。两次危机的结果是爆发了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列宁把这个时代归结为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其正确性已经为历史所证实。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既强调了资本主义矛盾的尖锐性、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又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多种趋势出现的可能性。无论是当代资本主义依然具有活力还是它具有的一定发展潜力,都不能否定它必将走向灭亡这一客观规律。

四、评论

从这一著作问世以来,各国理论界对它是相当关注的,研究和讨论可以说已经相当充分了,但是依然还面临重重分歧。究其深层原因,对这一著作,既有从科学性出发的理解和评价,也有从不同阶级、不同立场出发的曲解与批判。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体系关系的变化、苏东剧变、战后资本主义的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使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现实意义等再一次引起激烈争论。学术界提出了全球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等,用来概括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可以看到,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中,除了学术上的分歧,政治立场不同也隐藏其中。一些人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分析已经过时,宣扬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超帝国主义”阶段。现代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借口战后工人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阶级关系的某些变化,鼓吹“阶级融合论”,宣扬无产阶级的地位已经根本改变了,无产阶级不再需要以革命行动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我们认为,《帝国主义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未来的革命理论,它不仅仅是学术著作,还有着巨大的现实政治意义。因此,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的意识形态对这一理论必然持不同的评价。列宁研究帝国主义发展的新现象,不仅是一种理论的探求,也是为了认清现实,为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其他工人阶级政党制定革命战略和策略提供指导。列宁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出发做出了“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的论断,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则掀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在当今时代,它依然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指南。

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一篇著作来理解和评价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事实上,列宁在《第二国际的破产》、《社会主义与战争》、《论欧洲联邦口号》、《帝国主义和民族自决权》、《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和《世界政治中的转变》等著作中也论述了帝国主义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这些著作连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形成了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时代的完整理论。

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时代的变化的确对《帝国主义论》的一些结论构成了挑战。当代帝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它自身的结构的确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分析和说明这些问题,不能在《帝国主义论》上止步不前。当前,学界应当进一步深入揭示帝国主义发展性与寄生性并存、生产性与腐朽性同在、垂死性与长期性相伴的现实,并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当前资本主义尚有调整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也决定了关于《帝国主义论》的世纪性论争依然不会结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