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2012年1月5日在社科院马研院中国化论坛上的发言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2-0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1978年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和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1992初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再一次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现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内在地、有机地、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30多年来,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还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无论是全方位开放的现代化格局的奠定,还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推进,都离不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经济保持年均近10%的持续增长,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三千多万。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的强大活力,使中国大踏步走上现代化道路。使古老的中国充满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改革离不开开放,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随着中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中国的对外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更为令人瞩目,不仅是中国学术界探讨的理论焦点,也是世界热议的一个话题。

  中国改革明显的特征是渐进式改革。表现为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外围后核心,先试验后推广,先易后难。渐进式改革的好处是可以减少阻力,容易起步与成功,避免巨大动荡与风险,逐步积累经验。但是也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助长机会主义行为,留下后遗症,剩下的都是硬骨头;腐败环境与权利寻租;损害社会公平,形成弱势群体;体制扭曲和信号混乱等等。为此,需要凝聚“再改革共识”, 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

  凭心而论,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最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三十多年,对此大家有共识。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批评、抱怨和不满,有的还相当强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享受改革成果与承受改革代价不协调。一些人享受改革成果太多,一些人承受改革代价太大。甚至一些人只享受改革成果,一些人只承受改革代价。为了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在当前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初期主要是克服平均主义、大锅饭的不公平,今天则重点是克服贫富差距拉大,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不公平,把维护社会公平作为新的着力点。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说到底是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其根源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看,是由于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现期,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面对的挑战特别严峻。从主观方面看,则是某些体制和政策方面的调整不够及时与到位。因此总的讲,改革的大方向不可动摇,改革的思路和理念则会有所调整。这种调整从宏观和总体层面看,是要坚持“普惠”原则,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从微观和操作层面看,是要坚持“务实”原则,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宏大叙事”转向“嘘寒问暖”,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普惠”原则,使思路更清晰。从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的“务实”原则,使操作更具体。所谓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说到底,要体现为“改革成果的普惠性”,即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样的改革理念,并以此统一认识,明确方向,深化改革。不仅要把这一理念渗透和贯彻于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而且要把它作为干部考核,评判其政绩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必须明确:以人为本不仅是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改革的核心理念。不仅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而且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这里,发展的科学性与包容性,改革的方向性与普惠性,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我们的发展是“快”的,现在要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好”的问题。什么是“好”的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就是社会公平型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发展,环境保护型的发展,民生改善型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据此,我认为当前关于改革的思路和理念要讲两句话,即: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综合国力,给人民以实惠。只有毫不含糊地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使改革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给改革不断注入活力和动力。坚持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坚持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毫不含糊,应当成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张,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的系统性、艰巨性,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决定了改革不可能一蹰而就。特别是改革关系到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利益不同和认识不同,出现一些争议甚至非议,是不可避免的。改革还会受到来自“左”的和右的方面的干扰,会面临许多挑战。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继续坚持改革、推进改革。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围绕民主法制建设,深化政治领域改革;围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围绕改善民生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把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