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赵 文: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审视及当代启示

来源:《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2-09-10
字体: 打印
分享: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政党向世界宣告了在落后的国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推翻资本主义,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然而对于在政治、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从1918年开始,列宁便开始认真地思索这一问题,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这一观点后来成为其“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这一主张是列宁晚年思想的重要理论特色,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鉴之资。深入研究和挖掘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对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苏俄建国初期国家经济体制极不完善,“在这个制度内有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和因素”[1](P556)。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于一体。在这些经济形式中,占据优势地位的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而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小生产经济。鉴于小生产者无政府状态的危险性,列宁提出抑制和消灭资本主义的“直接过渡”理论。但是实践很快证实,急切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做法,高估了社会经济体制的承受力和普通民众的支持力而不得不宣告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合理的政策”就是将“非社会主义经济”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并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通过租让制、合作社制、代销制、租借制等多种形式来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结合、联合和并存”[1](P563),“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2](第9卷,P510),使“国家资本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助手和基础,这样“才能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1](P567)。因此,列宁提出的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借鉴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这后来实际上成为列宁“迂回过渡”理论即“新经济政策”的核心与精髓。

  (二)引进资本主义先进设备与科学管理方法来发展现代工业

  发展大工业必须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体系,这不仅要求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与方法。因此,列宁指出:“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尽快地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机车、机器、电气材料等等生产资料。”[3](第40卷,P112)只有获得了这些基本的生产资料,俄国的现代化工业才有起步的物质基础。列宁还认为,不仅要学习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也要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先进的管理方法。这对生产力贫困、生产效率低下的俄国工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他指出:“社会主义如果不学会利用资产阶级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所建立的技术、文化和机构,它就不可能实现。”[3](第39卷,P111)

  列宁要求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其中“泰罗制”管理方法备受列宁推崇,他认为“泰罗制”是“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又包含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苏维埃共和国无论如何都要采用这方面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应该在我国组织对泰罗制的研究和传授,有系统地实行这种制度并使之适用”[4](第34卷,P171)。列宁甚至提出要以法令的形式来推广“泰罗制”这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将“泰罗制”思想指定为职业学校学生和一般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宁要求无论如何都要认真学习欧美科学中的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认为这是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头等重要任务,因为“没有建筑在现代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大资本主义技术……社会主义就无从设想”[5](第3卷,P525-526)。

  二、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审视

  (一)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现实依据——苏俄落后的文化状况

  在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俄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社会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向世界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这一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革命事业的停息,更不意味着革命运动的结束,相反,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革命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艰巨。因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国之后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设”[5](第4卷,P281)。关键的问题是,列宁所言的这个“基础”能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建设提供多大的支持力。从实际看,饱受多年战争摧残的破败山河、支离破碎的运输交通、狡诈恶毒的资本家与投机的小生产者、因资源能源奇缺而无力复工的工业经济、教育水平极低所导致的蒙昧无知的农民群众、难以根除的沙皇专制制度、腐朽的思想残留等等,这就是旧社会留给新政权的社会基础。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就是要在消除国内叛乱分子和外国入侵干涉势力的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可想而知,这个百废待兴的历史环境虽然向列宁展示出了社会发展的“绿色枝条”,但是也昭示着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走的必将是一条生机无限却又坎坷不平的道路。列宁指出,这一艰巨的任务“就只有靠在新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关系已不存在的情况下参加工作的一代人去担负”[5](第4卷,P281)。然而,俄国民众普遍落后的文化状况决定了在短期内快速地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成为建设共产主义、巩固新政权、复原经济的关键环节。1913年,列宁愤慨地指出俄国的教育已经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落后和野蛮的地步”[6](P62-64)。“据1920年俄国的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每1000名男子中,识字者只有409人;每1000名妇女中,识字者只有244人。平均每千人中只有319人识字,即识字者不到人口的1/ 3,文盲者占人口的绝大多数。”[7](P65)面对这种状况列宁痛心地指出:“当我们高谈无产阶级文化及其与资产阶级文化的关系时,事实提供的数据向我们表明,在我国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5](第3卷,P762)这种落后的民众文化素质严重制约着国家建设,列宁认为要加强人民文化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批判地学习现成的资本主义文化。列宁坦言:“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在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社会主义。”[4](第34卷,P252)

  (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依据——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在晚年针对俄国的社会发展道路作了深入的探索,并谈到了俄国的发展与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曾把资本主义社会比喻为“卡夫丁大峡谷”,这个大峡谷既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资源破坏和人文精神的沦丧。因此马克思提出俄国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超越资本主义这个“卡夫丁大峡谷”,无需经过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阵痛与破坏而直接过渡到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指出俄国“目前处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积极的成果”,俄国要想“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8](第3卷,P765),“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苦难”[8](第3卷,P340),就必须在“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的同时取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成果”[8](第3卷,P340)。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指出了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但也同时指明了俄国成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前提条件——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正是对马克思这一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指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土壤中产生出来的果实,要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首先就必须重视和学习并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掌握共产主义赖以产生的知识基础,才能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把握住共产主义理论的精髓。他强调“如果你们不能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留给我们的材料来建设大厦,你们就根本建不成它,你们也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4](第36卷,P6)。因此,要学习利用以往社会包括曾经直接剥削和压迫过俄国人民的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化知识。

  (三)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战胜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

  学习资本主义文化本身并不是目的与方向,而是建设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手段与方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来看,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但是从现实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社会主义共存于社会中,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主义的总体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还将继续高于起步晚、起点低的社会主义社会。但也正是如此,社会主义可以站在资本主义成就的基础之上继续向前发展,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自身,提高自身与资本主义相抗衡的能力,并最终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最终目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列宁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存在着几个逻辑点:“允许资本主义——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列宁首先是提出“允许资本主义”,即允许国家资本主义在苏俄共产党的掌控下发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规范苏俄的小生产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其次是提出“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学习其科学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引进其先进设备、专家人才等等。最后是要“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斗争并未因为苏俄政权的建立而停止,相反斗争的力度更为激烈手段更为多样、形式更为复杂。这一点列宁相当清楚:“不言而喻,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加强。”[2](第42卷,P231)必须正确地认识这场“谁战胜谁”的斗争本质,虽然发生在经济领域,但是也必然会带来政治上的风险。因此列宁提出,无产阶级要不断地学习,要很明确“学什么、怎么学”,提高自身的能力,学会在经济领域里战胜资本主义。他要求通过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必须得到“使我们巩固起来,最终站立起来并在经济上战胜资本主义的主要的东西”[3](第40卷,P112)。为此,列宁提出了一个批判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标准,即以“共产主义的需要”为标准。凡是有益于共产主义建设的文化知识,我们都应当认真的学习、消化,对这些文化按照共产主义的要求进行改造,并应用到共产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去。因此,列宁要求将从资本主义那里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中去,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运用,学会经营、学会管理、学会运用商业原则,学会创造更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物质精神财富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同“资本家、商人”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这种斗争就是一场严峻的竞赛和考试,“全部问题就在于谁跑在谁的前面?资本家如果先组织起来,他们就会把共产党人赶走,那就什么也不用谈了。必须清醒地看待这些事情:谁战胜谁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是不是能够依靠农民,对资本家老爷加以适当的控制,把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轨道,建立起一种受国家领导并为国家服务的资本主义”[2](第9卷,P188)。这一竞赛的结果将“决定俄国共产主义政权的命运”[2](第9卷,P77),只有取得这一竞赛的胜利,才能战胜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共产主义。

  三、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基本前提:认清资本主义文化实质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人的全面发展”为特征的三大社会形态。其中“物的依赖”社会形态对应资本主义社会,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入“人的全面发展”时代的物质基础。因此,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要求。这一点,在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作为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更加旺盛的活力和生机,其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理念在本质上是相悖的。因此,当前学习资本主义文化的首要前提是区分资本主义本质的特性文化与人类共通性的一般文化。要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文化的局限性与狭隘性,实际上就是认清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质,并对其采取严格谨慎的批判态度。

  “物的依赖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逐利本性。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使其在追求以物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产生了异化,从而逐渐走向而且必将走向历史的反面。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之上,这是资本主义历史局限性的本质根源。因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使资本家对物质产生了永无止境的追求欲望,甚至不惜任何代价采取任何措施来加大对自然的无情剥夺,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以攫取巨额利润,人类的基本道德诉求在赤裸裸的金钱社会里逐渐沦丧。这种生产方式逐渐背离了其初衷——满足人的需要,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关系完全异化为物质利益之间的交换关系,商品拜物教主义充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毛孔与血管。因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自由的独立性”的贡献是有限的,换句话说,资本主义社会里,离开了物质条件,人就没有独立性可言。

  资本主义文化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念的集中反映。资本主义文化实质体现的是对物质无限制追求、对自然的掠夺、对人类的盘剥,它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服务于资本主义,并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因此资本主义文化的进步性是相对的、有限的。对于资本主义文化的本质,我们要坚决地反对和抵制。而对于资本主义文化中非本质的部分,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组织理念和管理方式、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设施设备、现代的医学知识和世界性的文学遗产等等,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并经过批判、扬弃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因素。因此,认清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质,辩证地、批判地吸收资本主义文化,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逻辑。

  (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当代原则:吸收与批判并举,更重批判

  在当今国情下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必须坚持“吸收与批判并举,更重批判”的基本原则。这一点与列宁时代提出辩证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的原则稍有不同。在列宁时代,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不稳定、经济极其落后、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又经过多年的战争破坏,能够供人民学习的文化知识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外,几乎就是一片空白而且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并不多见,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更加关注的是工人如何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而对于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则需要各个国家根据具体情况自行摸索。俄国的农奴专制制度在当时就是反动的、落后的因素,已经被历史淘汰,对社会主义而言,自然是没有可鉴之处所以列宁只好主张向为社会创造着巨大财富,并且还有着强大生命力的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和利用。在这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下,虽然重视批判,但是更强调吸收,以尽快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上轨道。

  但是,在我们当前国情下,笔者认为,对待资本主义文化我们要重视批判吸收,但更要强调批判。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极为恐慌,肆意渲染“中国威胁论”,并通过各种反华势力、独立分子来干扰、阻挠、破坏中国来之不易的发展机会。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弃其“和平演变”的诡计,并将资本主义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个性解放等虚伪价值观念包裹着各种华丽的外衣,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中,发出种种愈来愈强大的攻势其“和平演变”策略的手段愈来愈多、方式愈来愈隐蔽,影响面愈来愈广,防不胜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为那些侵害我国人民利益的毒瘤提供保护伞,如接待达赖的政治访问、为外逃贪官提供便利、允许国内不法分子在其境内开设针对大陆的不健康网站等等,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因此在对待资本主义文化方面,坚持“吸收与批判并举更重批判”的基本原则来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是当前国情下国民所必须具备的政治觉悟和文化觉悟,是国民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必要条件。

  (三)利用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主动自觉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紧密交融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与资本主义文化发生各种联系。作为在本质上相互对立的两种文化形态,阶级性与斗争性自是不言而喻。但是针对两种社会制度文化并存的现实,共存性与借鉴性也不可不提。因此,如何批判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反面教材和历史动力,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重要议题。在这里,通过批判和吸收资本主义文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做到坚持“两个准则”:一是必须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的准则。具体来讲在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时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先进化、生产力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人民生活小康化。对符合这“五个”标准的资本主义文化,我们都应该批判吸收,并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进行改造,应用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去;反之则应予坚决批判和抵制[9](P20)。二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自主创新”准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走的是一条创新的道路,而不是模仿的道路。在文化发展创新的道路上,我们既有流传几千年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挖掘和创新,又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近现代的社会实践提供的正反历史经验,更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宏观指引与微观润化,这决定了中国不但要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更要把握时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

  总之,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提高国人对外来文化的辨识力与判断力,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本主义文化,发挥资本主义有益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补充、完善的“工具性价值”;更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目的性意义”,即主动地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意识形态的斗争性,积极反对和抑制西化、分化、分裂意识的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列宁.马列著作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2002.

  [2]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列宁.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朱小敏.列宁关于发展教育事业的若干原则思想[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赵文.列宁的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河北科

  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