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贾淑品 李后梅:论列宁对伯恩施坦政党观的批判

来源:《理论探讨》201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2-08-23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伯恩施坦的改良党、全民党理论

  伯恩施坦在他的名著《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以下简称为《前提》)一书中,提出了一整套否定革命、主张改良的政治纲领和策略原则,其出发点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变成一个满足于对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改良的政党”。所谓“改良党”,就是主张把原来进行革命的党,改变为接受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在其体制内推进社会改良的党。

  伯恩施坦还提出,社会民主党不应该只是“片面的工人党”,而应该是“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即全民都可参与的党,由此,党必须把“在有教育的和有财产的阶级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拥护者”,“争取”到党内来。伯恩施坦为了进一步推行他的“全民党”思想,进而宣扬他的伦理社会主义理论,他还指出不应该把那些虽然还不十分积极地追随党,但只要承认党的原则的人,留在党外。“它不只是接受工人为党员这种意义上的工人党,谁只要承认并捍卫党的原则,也就是说,谁只要采取创造的劳动反对剥削占有的斗争的立场来对待经济政治问题,谁就可以参加它的队伍。”[1]443这段话明确地表明伯恩施坦认为只要承认和捍卫党的原则,不管他是工人还是其他资产阶级等都可以参加到党内来。

  二、列宁批判伯恩施坦改良党、“全民党”理论,主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俄国经济派就深受伯恩施坦改良党、全民党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实际上是伯恩施坦主义的翻版和在俄国的变种。经济派热衷于推崇伯恩施坦的“全民党”理论,主张建立松散的、可以自由参加的党。

  为了全面地抵制伯恩施坦改良政党思想,肃清经济派及伯恩施坦消极思想对党的影响,列宁致力于对伯恩施坦改良政党理论的批判和重建。针对伯恩施坦的名言“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列宁一方面肯定了伯恩施坦改良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说,“伯恩施坦以及其他机会主义者说:请看看实际情形吧,鼓起勇气说出实际情形吧——我们在德国都在为改良而斗争,我们实际上都是改良主义者,我们是改良的党”[2]13。但另一方面,在列宁看来,改良不可能“消灭雇佣奴隶制,这只是一句空话,是不切实际的空想”[2]14。古希腊的大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世界翻转过来。”列宁借用这句名言,将其改为“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3]406!列宁所说的这个“革命家组织”就是他主张建立并为之付出心血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只要有这样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广大群众有联系的党,才能够改变俄国落后的面貌。伯恩施坦在《前提》中也对阿基米德的名言进行了改动,他说,“给我普遍和平等的普选权,作为解放的基本条件的社会原则就得到了”[1]472。比较列宁与伯恩施坦的改动,可以清楚地看出,虽然他与列宁的改动差别不大,但在意义上却有天壤之别。列宁决心建立一个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主义的新型革命党,认为这是把资本主义旧世界改变为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支点”。列宁的改动,实际上是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自发论”的有力批判。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党过程中,在与俄国党内“经济派”、孟什维克派的斗争中,在领导俄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的实践中,列宁写作了《怎么办》和《进一步,退两步》等重要著作,系统阐述了他的“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理论。

  (一)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的精英党而非松散的党、全民的党

  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秘密召开了成立大会。由于沙皇凶恶的专制统治,加之党组织的极端涣散,大会闭幕后不久,新当选的三名中央委员即遭逮捕,党的各级地方组织也大都被取缔。就在这个特殊时期,党内出现了一个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该派别片面强调经济斗争的意义和作用,号召工人进行经济斗争,反对政治斗争,否认政治斗争和思想理论及其政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醉心于细小的改良运动;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由其来领导工人运动,盲目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经济派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说明了它就是伯恩施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它的出现和蔓延,给社会民主工党的生存和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党的工作同俄国社会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克服经济派的影响,消除党内混乱、涣散和动摇的状况,重建一个真正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就成了摆在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任务。

  俄国为了完成此建党的任务,必须批判清算经济派的影响,扫除建党的思想障碍。1902年3月,列宁写作并出版了名著《怎么办》,详尽地阐述了他的建党见解和建党原则。列宁指出党必须是一个坚强的职业革命家组织,这个组织由富有才干和经验的人组成党的领导核心。同时,列宁还提出了必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个重大原则问题,批驳了“经济派”们所提倡的工人运动的自发性以及推崇“自治”和“组织工作中的手工业方式”等错误观点。列宁认为经济派所谓的政治顺从经济,无产阶级的任务是与工厂主进行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的经济斗争,而政治斗争是自由资产阶级的事情的观点是错误的。经济派以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正统为借口,声称要用民主主义,改良主义来代替马克思主义,要求工人阶级放弃独立的政治要求的工联主义思想实际上也是和伯恩施坦主义一脉相承的。

  列宁在《怎么办》中深刻地指出,伯恩施坦主义的一个要害问题就是企图把主张社会革命的社会民主党变成主张社会改良的民主党。他提出一大串骗人的论据和理由,都是为这个目的辩护的。经济派为了这一目的,也制造了种种论据和理由,来反对建立无产阶级的新型党。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只应该关心经济斗争而不要干预政治斗争,工人的党不必组织领导工人从事政治斗争的观点。但这在列宁看来,无异于政治上自杀。

  基于以上认识,列宁驳斥了经济派关于工人运动本身会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意识,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自发性的产物的谬论。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分析社会发展规律和研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主义学说不是自发地在工人阶级中产生的,而是由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所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理论中产生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只能产生工联主义。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意识只能由那些马克思主义者和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从外面灌输进去。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的理论只有同革命的运动相结合,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改良主义只是一种适应了工人阶级的“自发”性要求,不主张革命的政治诉求,而工人阶级的“自发性”要求所能够适应的只能是改良主义,而不可能是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实现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就必须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进行不调和的斗争。用什么力量来开展反对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斗争呢?就是要用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如果工人阶级离开了自己的政党,不愿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那它就永远不能摆脱资产阶级思想的奴役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压迫。

  (二)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及特征

  列宁全面论述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党内的机会主义者主张把党建成为一个以改良主义为指导,以议会斗争为基本手段,只着眼于运动,而不顾其目的的合法的、松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组织;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人,则本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同时又借鉴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与机会主义者建党主张相反的建党理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建立的党,应该是最合乎俄国社会条件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这种政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能够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必须制定出党的纲领和党的基本策略;党的纲领应该准确地反映马克思学说的精神和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必须明确党的最终目的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指出达到这一目的的道路是进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党的基本策略是要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利用各种力量去开展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要善于处理暂时利益与最终目的、改良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党应该善于把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和斗争方法结合起来,并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巧妙地从一种斗争形式和方法过渡到另一种斗争形式和方法;党的组织应该是统一的、稳定的、持久的、有战斗力的和能够保持连续性的领导组织。这样的组织应该以革命家组织的形式来建立,它不是党员的简单相加,也不是革命家组织和多种多样的工人组织的简单相加,而是以革命家组织为核心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个整体,从中央到工厂有一个严密的组织体系,内部实行精密细致的分工,实行秘密性和集中制两条原则等。列宁的这段论述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真正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在1903年7—8月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大派别在党的组织原则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以列宁为首的派别主张以集中制的原则建成一个政党,在党章中必须规定党员参加党组织的活动;而马尔托夫等一些人则主张把党建成一个松散的组织。针对马尔托夫等人在大会上提出要把党建成组织松散、成分复杂的政党的主张,列宁进一步阐述了建立一个“集中制的党”的思想。1904年,列宁又写了《进一步,退两步》一文,他强调指出,“集中制思想,它从原则上确定了解决所有局部的和细节性的组织问题的方法”。它是“唯一的原则性思想,应该贯穿在整个党章中”[4]。再次阐明并完善了自己的建党原则,强调必须以集中制为基础建党。列宁建党原则中最重要的观点包括:党是由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所组成的先进部队,而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自由进出的松散组织。应该“使作为阶级的先进部队的党成为尽量有组织的,使党只吸收至少能接受最低限度组织性的分子”[3]471。党的核心应该是由一小部分比较精干的人所组成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党的外围,可以有形式多样的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应服从党的监督,接受党的领导,但不可“把这些组织同革命家的组织混为一谈”[5]109;在党组织内,必须贯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列宁认为用集中制反对自治制,就是用“革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原则”来反对“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派的组织原则”[5]140。

  根据列宁的阐述,“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这几个方面也凸显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不同于改良党的基本特征:第一,“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第二,党必须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第三,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第四,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第五,党必须按照集中制的原则建立。第六,党内必须有全党共同遵守的纪律。

  三、关于伯恩施坦政党观的实质分析

  (一)伯恩施坦的“全民党”理论的实质是否定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通过深入学习列宁对伯恩施坦“全民党”理论的批判,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此理论的危害性,就像当今仍有人抛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比如既然讲“三个代表”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时期的共产党已经是“全民党”了?这个观点是如何错误的,笔者暂不谈,先看看伯恩施坦的“全民党”理论以及列宁是如何揭露其实质的。

  伯恩施坦的“全民党”理论,主张党抛弃无产阶级立场,他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要求把党改造成为超阶级的、“全体人民的”、“全民族的”党。其“全民党”思想渊源于他的伦理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归根结底是伦理和道德问题”,其理论从头至尾闪烁着基督教“仁爱”精神的光芒。伯恩施坦要把党建成“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鼓吹不论何种人都可以加入党内来,这实际上是否定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在合法斗争中取得多数人的支持。伯氏的“全民党”理论实质是为他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改良理论服务的,他容忍思想、组织不纯的人加入党组织,这就给工人贵族、小资产阶级分子甚至资产阶级分子敞开了大门,但这势必导致党内派别林立、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对此,列宁认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而“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应该是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从而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即消灭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坚持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这是最根本的建党原则。而伯恩施坦主张党抛弃无产阶级立场,建立一个改良的“全民党”其思想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理论上讲,“全民党”是不会也不可能有的。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指出,一切政党都是具有阶级性的,都代表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政党是阶级的组织,是阶级的集中代表和阶级斗争的产物,从来没有什么非阶级的、超阶级的政党。“全民”与“政党”这两个词是无法连到一起的。如果有政党存在,就谈不上是全民的,因为政党只能是某一个阶级的集中代表。如果它是全民的,它就应该消亡,因为阶级都没有了,也就不需要有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政党了,所以“全民党”是反科学的虚假概念,标榜“全民”性实际上显示了伯恩施坦政党理论的虚伪性。因而,他的“全民党”理论总地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基督教教义的善良愿望。

  其次,从政党阶级属性上来看,全民党的理论不符合政党的本质属性。无产阶级政党学说认为,政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有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任何政党都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基础之上,并反映一定阶级的本质特征的。

  再次,从实践上讲,当今社会所有宣布自己是“全民党”的政党,均为资产阶级政党,诸如西欧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全民党”的思想。当伯恩施坦提出要把德国党由片面的工人政党改变成为一切富有仁爱精神的人的全面的党时,马克思恩格斯在1879年9月专门为此发了一封《通告信》,他们在《通告信》中对“全民党”的思想给予了有力的批判,他们认为建立“全面的党”必然会使党的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这样就会使德国党由无产阶级政党而变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充斥的大杂烩。马克思恩格斯强烈建议不赞成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应当立即退党,至少也应当放弃他们的显要职位,如果不这样做,那就是党自己在出卖自己。伯恩施坦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党应该具备的鲜明的阶级性,或者是他本身就想把党建成一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充斥的大杂烩。不管何种原因,伯恩施坦分子在党的性质上的重新定位,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普选制和议会民主的需要,因为党身份的跨阶级性、模糊性,有利于他们争取到多数议员的支持,争取到较多的选票。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为了做到“全民党”,就必须完全放弃自己的“阶级身份”,也必然会使自己失去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质,这显然不会得到工人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但伯恩施坦天真地认为人与人之间是没有剥削和压迫的。这在当时资产阶级专制的德国又怎么可能呢?

  列宁批判了伯恩施坦妄想把党建成为一个改良党、全民党的组织,全面论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理论。根据列宁的建党理论,共产党应由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而伯恩施坦关于“全民党”的理论,实际上是抹杀了党的先进性,把党变成了一个“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参加”的普通的政治组织。列宁所要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由这个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先锋队。但这并不等于说无产阶级政党只能在工人阶级中而不能在其他社会阶级或阶层中吸收党员,更不等于说只有工人党员才能保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而吸收其他阶级或阶层的分子入党就会导致党的性质发生变化而成为丧失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全民党”。因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

  伯恩施坦所要建立的“全民党”根本错误在于,他公开否定党的阶级属性,不承认自己是资产阶级政党,宣布自己代表“全人类的利益”,是“容纳一切人的党”。不再坚持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政党,从而抹杀了党的阶级性质。而实际上他所建立的“全民党”却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而不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所要维护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伯恩施坦所要建立党员成分庞杂的“全民党”,不但否认党的阶级属性,否认无产阶级政党,也势必不利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因而此理论是不足取的。

  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所遭受到的严重挫折,向我们充分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政党过去再先进,但也不代表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也不等于永远先进。因而,当今,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明确认识伯恩施坦全民党理论的实质,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

  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全民党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全民党理论实质上是进一步强化了“纯粹民主”、“超阶级民主”的理论,这必将会陷入政治上的怪圈,即打着“全民”“民主”的幌子,但实际上却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政党。列宁指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只有把全体党员组织成为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纪律的团结一致的部队,党才能有力量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引向胜利。

  为此,党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抛弃民主集中制,党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有战斗力的组织。而我们党的政治组织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形象地说明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于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的根本属性问题,列宁曾经多次反复给予了明确的说明。他指出:“我们主张民主集中制。但是必须认清,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同官僚主义集中制,另一方面同无政府主义有多么大的区别。”[7]这充分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一方面应该是民主的,但它却不同于无政府主义,另一方面集中制又不同于官僚主义集中制的专制独裁。民主和集中是党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既相互斗争,又辩证统一。前面我们提到,列宁限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一开始并未对党内民主的内涵作出明确的说明,这导致后人对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是完全错误的理解。好像列宁只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因而什么时候民主集中制抛弃掉,党内民主才有了希望。更有甚者甚至提出所谓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全体党员民主发言,而最后结论由领导来集中统一。这些歪曲和诘难恰恰完全违背了列宁关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本意,也严重干扰了我们党内民主建设的进程。因此,要想实现党内民主建设的顺利推进,就必须彻底澄清关于民主集中制问题的种种错误观念和错误认识,就必须完全恢复列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真实面貌。这就更有必要彻底搞清列宁和伯恩施坦在政党观方面的分歧,从而为我们的政党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参考文献:

  [1]殷叙彝.伯恩施坦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6.

  [5]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8.

  [7]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9.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