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谢富胜 宋宪萍: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马克思的劳动过程理论

来源:《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2-07-05
字体: 打印
分享:

  为了揭露“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1]204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区分了劳动过程一般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该卷分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时,利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两个概念,阐明了劳动过程是如何在特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展开的动态演进过程。正如罗桑所说,与仅对生产做技术分析的古典经济学或新李嘉图学派以及其他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派相比,强调劳动过程是马克思的经济分析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最重要的特征。[2]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并没有对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进行系统的阐述。在《资本论》第一卷手稿(即1863~1864年手稿)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的这一章中,①马克思全面分析了商品流通、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特性,并在剩余价值的标题下对劳动对资本从形式隶属到实际隶属的动态演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是使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特殊资本主义特征的整个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随着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在欧美的复兴,劳动过程研究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2007年,美国的阿德勒呼吁回归马克思主义,从而在欧美学术界引起新的广泛争论。[3]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着眼于马克思的手稿文本,来系统梳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现实的劳动过程只是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本身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无偿劳动的物化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整个性质就是由这种无偿劳动的物化过程来特别规定的。在“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这一章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角度,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1.从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产生了新的规定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商品既表现为资本的经常的元素前提,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下,使用价值才普遍地以交换价值为中介。”[4]428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不仅使得“产品必然具有一种社会的性质和同社会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质,但又使产品作为使用价值同满足生产者需要之间的直接关系,表现为某种完全偶然的、无关紧要的和无足轻重的东西。”[4]429,430这些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必须通过商品的形态变化实现为交换价值,这不仅是为了“维持以资本家身份进行生产的生产者的生存所必需,而且是为生产过程本身的更新和连续所必需。”[4]430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规定:(1)物化在商品中的是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作为资本的产物的商品包含一部分有酬劳动,一部分无酬劳动;(2)表现为劳动过程的结果的,是再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加上剩余价值的商品量,每一单个商品都是资本的价值和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承担者;(3)旧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是决不能通过单个商品或一部分单个商品按自己的价值出售来达到的。[4]431,432因此,生产条件本身不管以何种形式加入劳动过程,它也只是把自己的价值逐渐转移到产品上去,而所有生产出来的劳动资料,更主要的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的要素发挥职能,直接生产过程总是不可分割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直接生产过程内部的资本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形态,但是这二重形态也发展出进一步的规定。

  (1)从使用价值来看,使用价值的形式规定本身成为本质的事情。加入劳动过程的使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划分为两个在概念上有严格区别的要素和对立物:物的生产资料或客观的生产条件;活动着的劳动能力或主观的生产条件。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作为生产资料消费而购买的商品和活劳动,都属于资本家。“就过程的整体来看,资本的使用价值在这里表现为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生产资料在这种过程中按照这个特殊规定性,是作为合乎目的地起作用的、与生产资料的特定性质相适应的独特劳动能力的生产资料来执行职能的。”[4]460无论是从资本家的角度看还是从工人的角度看,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内外都在可能性上表现为资本的特殊存在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上,资本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存在的使用价值和作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的这些生产资料即这些物的规定,是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的。”[4]462而活的劳动能力,作为创造价值的要素表现为可大可小的变量,“在任何情况下,它作为因素进入生产过程,都只是作为流动的量,作为正在生成的量。”[4]46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产品,既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又以生活资料的形式,作为资本的存在形式和活劳动相对立。

  (2)从交换价值来看的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创造———是资本家的决定性的、占统治地位的和压倒一切的目的,劳动过程也只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承担者和手段时才受到资本家的关心,表现为物化劳动借助于活劳动来进行的自我增殖过程,其中,“新价值的加进,是由于劳动的单纯的量的追加;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在产品中的保存,是由于所追加的劳动的质。”[1]234

  生产资料价值的保存取决于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大于必需的价值,首先,资本家必须使生产资料以平均的品质执行职能,不给劳动造成异常的障碍,转移到商品上的价值不应大于平均损耗。其次,生产资料价值能否保存取决于生产资料是否能尽可能只是生产地被消费而不是被浪费,资本家还必须监督工人。这种监督和纪律不仅要保证劳动要有秩序有目的地进行,保证生产过程不被破坏,不被中断,在由劳动过程及其物质条件的性质所决定的时间(期间)内实际地不断提供产品。[4]465对于活劳动,为了价值增殖,资本家必须控制工人,目的是使工人的劳动时间与其持续时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标准成正比地生产价值。

  为了价值增殖,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具体的形态就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1)生产资料不仅必须能够足够地吸收必要劳动,而且也必须能够足够地吸收剩余劳动;(2)劳动过程的强度和外延量改变了。作为价值增殖过程手段的现实的劳动过程要求“这个劳动量除了工资所包含的劳动量以外还代表一个追加的劳动量。”[4]47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是作为资本同工人的劳动相对立的,“并不是活劳动实现在作为自己的客观机体的对象化劳动中,而是对象化劳动通过吸收活劳动来保存自己和增大自己,并由此成为自行增殖的价值,成为资本,并作为资本来执行职能。”[4]467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就是物对人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征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双重自由的直接生产者,必须依靠市场出卖劳动力谋生;剩余劳动所生产的是有交换价值的物品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实现,资本家也必须依赖市场销售商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都采取了交换价值的形式,从而与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相比,具有鲜明的特性。

  第一,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融合在一起了。

  与非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追求以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剩余劳动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对以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剩余劳动的需求是没有限制的,不断通过量的增大以接近绝对的富。与非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截然分开相比,资本主义生产中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间不存在着时空上的分隔,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追求表现为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一般而言,雇佣工人并不会把他们所生产的物品与所接受的报酬之间的差异,用来计算他们自己的劳动量,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不透明的。

  第二,市场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必要特征,“资本主义生产扬弃了商品生产的基础,扬弃了孤立的、独立的生产和商品占有者的交换或等价交换。”[4]428雇佣劳动者取得生活资料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市场———通过出卖他们的劳动力来换取一份工资,再用工资去兑换消费品。资本家必须依赖市场以出卖他们的产品,并且购买劳动力与其他必需品。商品仅仅是由于它的使用价值才被购买的,资本必须进入特殊的生产部门。是否进入某一个生产部门取决于该部门商品销售的困难程度。每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在资本看来仅仅是在其中投入货币、从货币造出更多的货币、保存并增大现有价值的一个特殊部门。

  第三,雇佣工人是在资本家的命令、指挥和监督之下行动的。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监督工人不让他浪费时间,强制工人把劳动过程的持续时间尽可能延长到超过再生产工资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界限以上,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对劳动过程的指挥是一种权利,直接生产者所让渡的只是他们的劳动力,所以对劳动过程他们只能屈从,而无权控制。但是,“工人作为这个过程的牺牲品却从一开始就处于反抗的关系中,并且感到它是奴役过程。”[4]469因此,“资本家作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指挥者必须在实践生产中执行职能来说,他的活动实际上获得了特殊的、多样的内容。”[4]469,470随着雇佣的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的反抗也加剧了。管理的存在不仅是为了协作,同时也是为了控制,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第四,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前提似乎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劳动力买卖中产生的:(1)与奴隶或农奴相比,雇佣劳动者是被自身的需要所驱使的,为了与其他雇佣劳动者竞争就业机会,必须以一定的质量生产产品,必须对他所提供的商品负有责任。(2)尽管从整个社会看,工资与剩余价值保持一定的比例,但这种比例并不存在于单个雇佣劳动者的现实中,单个雇佣劳动者的工资是能够高于或低于这个比例的。变化的工资量首先表现为劳动者本人劳动的结果和个人劳动的质量的结果。②(3)劳动者固然一定要把自己卖给资本,但并不一定要卖给某个一定的资本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选择自己的买主。

  第五,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彼此之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分别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人格化,他们会为价值增殖进行合作。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一方面生产出工人,另一方面生产出资本家。资本在哪里投入、怎样投入,以何种规模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入另一个生产部门,只是取决于该部门能否获得价值增殖而无关该部门的特殊性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方面创造出与其本身的趋势相对立的经济障碍,同时又会消除它不能在不同生产部门中自由运动的一切法律障碍和非经济障碍,这是以资本、劳动具有同样的流动性和可变性为前提的。雇佣劳动者是以交换价值的形式取得维持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在交换价值中使用价值的任何特殊性都消失了,所以雇佣劳动者对于自身劳动能力和自己活动的预示着较好工资的任何改变在原则上就都是可以接受与有准备的。工人劳动的特殊内容对于工人来说也是无所谓的,工人关心劳动种类的变化,只是因为每一种类的劳动都要求劳动能力的某种发展。③随着一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越频繁,越是要求工人的劳动能力具有可变性。劳动的新方式的不断形成与经常的变动又给资本家不断引进新技能开辟了新的领域。因此,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与再生产关系日益神秘化了。它不仅仅是强制下的劳动榨取过程,也是通过市场神秘化诱发剩余价值所需要的连续不断的合作过程。

  三、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

  资本主义诞生之初的生产方式本身与前资本主义相比,还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劳动过程从属于资本,资本家作为管理者、指挥者进入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对资本家来说,同时又是直接剥削他人劳动的过程。我把这称为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4]500从技术上看,劳动过程完全同封建社会末期一样,只不过现在是作为从属于资本的劳动过程罢了。资本主义的形式规定本身使得在劳动过程内外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资本关系作为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劳动的强制关系———这种强制关系并不是建立在任何人身统治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之上的,而是单纯从不同经济职能中产生出来的……但是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有榨取剩余价值的其他方式。”[4]502

  首先,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纯粹的货币关系。在资本主义关系中,前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生产的各种限制随着政治的、社会的束缚的消失而消失了,资本(货币)可以任意跟任何种类的劳动相交换,从而也可以任意跟任何种类的劳动条件相交换。这种形式使劳动条件所有者和工人之间的关系本身变为纯粹的买卖关系或货币关系,使剥削关系从一切家长制的和政治的、或者还有宗教的混合物中脱离出来。

  其次,工人的客观劳动条件和主观劳动条件,是作为资本,作为被他的劳动能力的买者所垄断了的东西与他相对立。生产过程中的统治和从属关系代替了生产过程中的从前的独立性,资本已经在一定的从属的职能中存在,但还没有在它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一般社会形式的职能中存在,还不是劳动的直接购买者和生产过程的直接占有者。最后,资本必须具有一定量的最低限度的资本,以便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这些工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足够作为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收入和积累基金,从而使资本家本人解脱直接的劳动,只作为资本家来工作,只作为劳动过程的监督者和指挥者来执行处于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资本的、好像具有意志与意识的职能,只从事劳动过程的指挥工作和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易。

  在形式隶属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1)发展着统治和从属的经济关系,因为劳动能力是由资本家消费的,从而是受资本家监督与管理的;(2)发展着劳动的巨大连续性与强度,以及劳动条件使用上的更大的节约,因为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产品只代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对于生产产品时所使用的活劳动是如此,而且对于作为已使用的生产资料价值、作为构成价值的要素加入到产品中去的对象化劳动也是如此。”[4]507这些措施本身并不能改变实际劳动过程本身的性质,然而这种形式却提高了劳动连续性和劳动强度,以一种比较有利于增加生产的形式进行的。剩余价值以绝对剩余价值的方式才能生产出来,因此,与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相适应的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它是所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般形式;但是,它同时又是与发达的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列的特殊形式;因为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含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则完全不必然包含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4]500就形式上的从属来看,资本的生产性起初仅仅在于强迫进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没有预先决定和预先被决定的需要界限所束缚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表现为资本家互相施加的一种强制和对工人施加的一种强制,———因此它事实上表现为对于资本家和工人双方的资本规律。劳动的社会自然力并不是在价值增殖过程本身中发展的,而是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发展的。”[4]539,540

  四、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向实际隶属转变

  随着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发展,资本发展出一种强制的关系新的规定:(1)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工人本身的指挥权。(2)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别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1]359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下,“不是劳动力维持正常状态决定工作日的界限,相反地,是劳动力每天尽可能达到最大量的耗费决定工人休息时间的界限。”[1]306特别是,这种延长工作日所导致的工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并不取决于个别资本家的善意和恶意,因为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通过商品变得便宜和商品不得不按同样有利的条件进行生产而表现出来的。

  随着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们的反抗也加剧了:工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也迫使资本家无法真正的、充分地控制生产过程的节奏和速度;工人阶级不断增长的反抗迫使国家强制缩短劳动时间,强行规定工厂正常的工作日。这些表明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能进一步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资本只是占有现存形态的劳动过程,并只延长它的持续时间,就绝对不够了。必须变革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从而变革生产方式本身,以提高劳动生产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社会内部的分工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只要资本家的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其社会价值,从而可以在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以上出卖,对资本家而言,剩余价值就创造出来了。因此,资本有一种趋势,就是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生产产品所必要的劳动,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要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已经缩减到必要程度的劳动,把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成了不以个别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生产规模不是决定于既定的需要,相反,产品量决定于生产方式本身所规定的和不断增长的生产规模。生产的目的是使单个产品等包含尽可能多的无酬劳动,而这一点只有通过为生产而生产才会达到。……,各个资本家力图把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该商品的社会决定的价值以下。”[4]519

  “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把生产过程转化为自然科学、力学、化学等等的自觉的应用,转化为工艺学等等的自觉的应用……资本关系本身中所包含的神秘性,现在比只存在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时所发生的和能够发生的情况向前大大发展了。另一方面,在这里也只有通过直接生产过程本身的变革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意义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专门地表现出来)。”[4]505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可以被看做是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物质表现。”[4]505

  劳动的新方式在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常变化,以及与此相应的使用价值的多样化,特别是交换价值的现实发展,整个社会内部的不断发展的、不因任何特定生产部门本身的固定化而受到限制的分工,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个现实形态不断变化,因而产生出特殊的工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各生产当事人之间的、特别是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才逐渐发展起来。

  五、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不管劳动过程在工艺或技术上以什么方式进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的一般特征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是始终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一种在工艺方面和劳动过程的现实性质与条件上都发生了变化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了。随着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的发展,在生产方式本身中,在劳动生产率上,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上,都发生了完全的革命。随着大规模劳动的发展,科学和机器在直接生产中的应用也发展了。“一方面,现在形成为特殊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出物质生产的已经变化的形态。另一方面,物质形态的这种变化又构成资本关系发展的基础,所以资本关系的适当的形态是与劳动生产力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4]517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劳动条件在工艺方面也表现为统治劳动的力量,同时又代替劳动,压迫劳动,使独立形式的劳动成为多余的东西。客观的劳动条件,作为表现社会财富的集中的生产资料,变得更加发达,而这种情况完全表现在社会结合劳动的生产条件的规模与效果上。因而,工人处在这种资本主义联系之外时,就变得无能为力,他的独立的生产能力被破坏了。

  单个资本家手中的一定的和不断增长的资本最低限量,一方面是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又是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常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许多直接协作的工人的共同劳动条件本身,可以实行一种与小规模生产中劳动条件的分散性根本不同的节约;“因为这些共同生产条件的效率并不要求它们的数量和价值按比例同样增长。不管它们的绝对价值量增长得多么大,它们的共同的、同时的运用总是会降低它们的相对价值(就产品来说)。”[4]520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仅导致物质生产量的提高,而且促进了生产部门及其分支的增加与多样化。特别是产品作为交换价值发挥作用或实现为交换价值的范围也相应地发展起来。

  随着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或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成总劳动过程的实际执行者的并不是单个工人,而是日益以社会的规模结合起来的劳动能力;互相竞争总和构成一台总生产机器的各种劳动能力,以极其不同的方式参加直接的商品形成过程,这种使单个的劳动能力纯粹作为形成总工厂的总劳动能力的特殊器官执行职能的社会结合,却不属于工人,而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组织同工人相对立,强加在工人身上;这种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在历史上只有随着特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发展起来,从而表现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内在的东西,表现为跟资本关系不能分开的东西。“资本家作为处于自己增殖过程中的资本的代表——生产资本的代表——执行一种生产职能,这种职能恰恰就在于管理和剥削生产劳动。”[4]531这种监督和剥削生产劳动的职能,主要表现在疯狂追求利润的欲望、迫使人们尽可能便宜地生产商品的竞争和节约不变资本的使用上。

  积累过程本身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个内在要素。积累过程包含着重新创造出雇佣工人,包含着实现和增大现有资本的手段,这或者是使从前尚未被资本主义生产所支配的那一部分人口,如妇女和儿童,从属于资本,或者是使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而增多的大量工人从属于资本。“资本会根据自己的剥削需要来调节劳动力本身的这种生产……,不仅劳动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生产着作为资本同自己相对立的劳动条件,而且资本也在日益扩大的规模上生产着自己所需要的生产的雇佣工人。”[4]543,544

  六、结语

  结合英国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发展的历史经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中,将分工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定方式结合起来,分析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及其对雇佣劳动工作条件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分析了生产和管理的科层化、劳动能力的退化和资本主义控制体系的发展过程,着重描述了从简单协作到以分工为基础的手工工场逐步演变为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厂制度的变迁过程,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所有的重要概念和方法。“我们不仅看到了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而且看到了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资本作为一种发生了本质变化的关系,是怎样从生产过程中产生并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资本改变生产方式的形态,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这种被改变了的形态和物质生产力的这种特殊发展阶段,是资本本身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是资本本身形成的前提。”[4]392

  马克思强调指出,劳动对资本的形式隶属与实际隶属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其中第一种形式始终先于第二种形式,尽管比较发达的形式即第二种形式,又可以构成在各新生产部门中实行第一种形式的基础。”[4]506随着资本主义技术和劳动过程在特殊部门或空间上的扩展,我们可以利用马克思的形式隶属和实际隶属概念,分析当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新形式。

  

  注释

  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是马克思1863年夏天至1864年夏天这个期间写的《资本论》第一卷手稿的最后一章,本来是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的总结和向第二卷的过渡,但是在1866年《资本论》第一卷付排时,马克思又把这一部分撤了下来。马克思为什么将这一部分从《资本论》第一卷中撤下来而不是公开发表,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论,具体可参见Murray,P.:The Place of The Results of the Immediate Production Process in Capital,in Bellofiore,R.&Fineschi,R.eds:Re-reading Marx:New Perspectives after the Critical Editi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09。

  ②这种工资差别,“一方面给个人差别开辟了活动余地,另一方面给劳动能力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刺激。……然而单个的工人借助于特殊的能力、天才等,仍然有可能上升到较高的劳动领域,这正像某个工人本身有成为资本家和他人劳动的剥削者的抽象可能性完全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3-514页。

  ③“如果说工人对劳动的特殊内容抱同样看待的态度并未使工人能够按照命令改变自己的劳动能力,那么他是把这种同样看待的态度表现在他把自己的替身即下一代按照市场的要求从这个劳动部门抛到那个劳动部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3-494页。

  ④“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我们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Bob Rowthorn,Neo-Classicism,Neo-Ricardianism and Marxism[J].New Left ReviewⅠ/ 86,July-August,1974,p.29.

  [3]Paul S.Adler,"The Future of Critical Management Studies:A Paleo-Marxist Critique of Labour Process Theory[J].OrganizationStudies,28(9),200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