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范 伟:“自由之精神”和恩格斯的一段话

来源:《学习时报》 2012年06月25日 发布时间:2012-06-28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2年5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回母校的演讲中说:“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导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青年学生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最宝贵的。”

  温家宝总理这句话是对青年大学生讲的。不过,这里对“自由之精神”的强调,不单是局限于学校教育理念和青年成长问题,对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和谐文化,也有重要的启示。不难发现,最近一些城市概括提炼的城市精神,“包容”成为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用语。某种意义上,自由、包容、宽容与和谐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我们党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方向,本身包括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现实要求,体现着“自由之精神”的科学内涵。

  由此,想起了恩格斯的一段话。1894年,当有人请恩格斯选一句最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话时,恩格斯在一封回信中明确答复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列一段话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恩格斯选中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未来社会,自由处于首要价值的地位,是新社会的典型特征。从理论上看,任一抽象概念,一方面,对不同理论而言意味着不同的含义,另一方面,不同理解中包含着一些共同的基本内涵,包含着某种同一性、连续性。在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中,自由虽然是最有歧义的一个概念,同时也得承认,它蕴涵着某些一直不舍其左右的共通内容。这里不准备具体探讨自由内涵及其思想史变迁(尽管这是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不可或缺的),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由价值的强调,是一以贯之的;在他们的理论中,自由不是一个无关轻重可有可无的概念。同时,自由又体现在“每个人的自由”的保障上。

  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来说,自由同时意味着批判。上述那段话,体现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批判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特征。回顾过去,为避免资本主义本身的内在矛盾,西方社会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自我调整,其中,最大的变革是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这种调整是有效的,其历史进步意义是不容否认的,虽然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调整有其难以克服的局限。当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西方社会种种矛盾,人们固然可以多方面查找原因,但就其实质而言,它的根源不是哪一种理论的产物和结果,它实质上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范畴。

  需要提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基于历史的和社会实践的批判,不是基于抽象人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是扬弃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拒斥或抛弃。不是像后来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的“大拒绝”那样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否定。那种全盘批判和全面拒斥,看起来似乎更强调自由,似乎更有批判精神,比马克思更像“马克思主义者”,但它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理论中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本来含义。

  理论是灰色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面前,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不能也不应被简单概括为几个口号或简单词句。恩格斯晚年针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多方面重新阐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时俱进自己发展自己理论的鲜明表现,无论其方法还是其内容,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甚至于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当代中国,在批判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更具包容性的内容,应该给予更高的重视。当然,这应是基于全面而辩证的理解之上,而不是简单化和机械论。正如恩格斯同一封信中所提醒的:“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述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既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