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廉价政府”理论内涵及思考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1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2-02-14
字体: 打印
分享:

  关于马克思提出的“廉价政府”问题,以往为证明巴黎公社的廉洁和廉政,曾有一些论者将“廉价”理解为“廉洁”,并认为马克思也正是在“廉价”与廉洁、清廉具有等质含义上使用“廉价政府”这一概念的。①近年来,学界虽大多主张“廉价政府”就是费用很少的节俭政府,但也仍有论者认为“廉洁政府”是“廉价政府”的内容之一。②为了澄清事实,本文拟就马克思“廉价政府”的内涵及意义再作一些探讨。

  马克思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因为它取消了两个最大的开支项目,即常备军和国家官吏。”③ 显然,从这段话里我们很难得出“廉价”含有“廉洁”之义的结论,而只能得出“廉价”就是节俭的结论。道理很简单,马克思在这里根本没有将“廉价”与公社的任何廉洁相提并论,而是把“廉价”与取消“不必要”的开支即节俭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他的“廉价政府”的结论,实际是以公社将旧政府给社会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常备军和官吏的废除作为根据的。因此,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廉价”与“廉洁”或“廉政”并不是同一概念。

  我们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例如,在废除常备军的问题上,马克思就从节俭的意义上明确评论说,“它一下子既消除这样一个捐税与国债之源,也消除这样一个一直存在着的危险,即阶级统治”④。再如,关于废除旧官吏,马克思说:“从公社委员起……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随着这些人物本身的消失而消失了。”⑤这同样是在节俭的意义上评价公社的这项措施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才将公社“解放劳动”的上述措施总结为“大规模的节俭”,认为它“一方面取缔国家寄生虫的非生产性活动和胡作非为,从根源上杜绝把巨量国民产品浪费于供养国家这个魔怪,另一方面,公社的工作人员执行实际的行政管理职务,不论是地方的还是全国的,只领取工人的工资”⑥。可见,他所说的“廉价政府”,本意也就是费用很少的节俭政府,而不能理解为“廉洁政府”。

  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所说的“廉价政府”,又是特别针对农民的状况而言的。众所周知,所谓“廉价政府”并不是马克思最早提出的。在此之前,有不少学者如路德、加尔文、圣西门、洛克、潘恩、斯密、李嘉图等都曾对廉价政府问题作过一些探讨。特别是亚当•斯密从节俭成本的角度更明确地提出:“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少于或等于国家所收入的。”⑦这也是此前历次资产阶级革命都曾提出的口号,目的是为了取得国民特别是农民的支持。但每一次它们都成了空头支票,一旦取得了胜利,资产阶级就违背诺言,非但不减轻农民的负担,反而更加重了剥削。1848年法国的“二月革命”就是如此。当时临时政府就以维持国家工场为名,对小有产者和农民征收新税,不但二月革命前的捐税一律照征,而且每一法郎税款又要增加45生丁的附加税。所以马克思揭露说:“1848年,资产者们对农民的那块土地加上了每法郎45生丁的附加税,而那时候他们还是以革命的名义这样做的。”⑧然而资产阶级革命不能实现的口号,公社却实现了。

  就在公社尚未成立之前,巴黎的工人们就通过当时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发表声明宣布:“大部分的战争赔款应该由战争的祸首们支付。”⑨公社刚一成立,它又颁布法令废除旧政府的常备军和官吏。这些都极大地减轻了原来主要承担捐税和赔款的农民的负担。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公社对农民来说,首先代表着他们的利益,真正是一个“廉价政府”。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将公社与资产阶级政府反复对比,然后指出:“公社能使农民免除血税,能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能把现今吸吮着他们鲜血的公证人、律师、法警和其他法庭吸血鬼,换成由他们自己选出并对他们负责的领工资的公社勤务员。”⑩

  同时,他还特别论述了诸如废除常备军对于取消农民负担的意义,提出这将“为农民免除血税,消除所有国税和国债的最茂盛的泉源”(11)。马克思还就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压榨与公社对比说:“公社要废除征兵制,秩序党则要把这种血税牢缚在农民身上。秩序党要派税吏牢牢抓住农民,向他们索取寄生的、糜费的国家机器的费用,公社则要给他们一个廉价政府。”(12)由此可见,所谓“廉价政府”,对农民来说,它实际上都是与节约开支从而取消他们的负担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一个节俭政府。

  马克思所说的“廉价政府”是指费用很少的节俭政府,这对于当今如何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政府的行政成本急剧增长。根据学者研究,“1978—2008年间,行政管理支出从1978年的52.9亿元增长到9795亿元,年平均增长19.83%;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13)。即使考虑到物价上涨的因素,这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而解决我国行政成本过高和增长过快的问题,主要做法就是要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即“深化各级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降低行政成本”(14)。具体来说,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在思想上强化政府官员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反对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二是要尽可能削减政府的规模,努力节制政府消费;三是要发挥全社会的民主监督作用,从各种渠道遏制和降低政府的不必要开支;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对政府部门与政府官员的问责制度。

  当然,对马克思所说的“廉价政府”也应该科学分析。毫无疑问,作为公社的伟大首创,“廉价政府”是值得高度赞颂和仿效的。但对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论述,我们却不能完全照搬。就拿取消常备军和官吏来说,这在国家和阶级消亡之后完全可以做到,但在国家和阶级没有消亡之前,却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可以说,巴黎公社之所以存在短短72天就被反动势力扼杀,一个很大的教训,就是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工人阶级的常备军。正如亚当•斯密所说:“训练有素的常备军,优于任何民兵。”(15)列宁也明确指出:“要一下子、普遍地、彻底地取消官吏,是谈不到的。这是空想。”(16)

  另一方面,对“廉价政府”的建设也不能理解为其成本越低越好,而应当理解为发挥较高行政效率所支出的较低成本。实际上,盲目追求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都是不现实的,实践也证明是错误的。列宁领导的苏俄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根据郑异凡先生总结,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借鉴公社的经验采取的措施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议行合一的苏维埃取代议会制,废除警察、常备军队,用全民武装来代替,废除官吏,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撤换,公务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组织‘廉价政府’等等。”(16)

  除了废除警察和常备军由于不现实而根本没有实施外,其他措施苏俄都曾努力作过尝试。尽管最初也曾取得一定成效,但很快就由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改变,甚至取消。以薪金为例,1917年11月规定人民委员最高薪金为500卢布(相当于熟练工人的薪金),到1918年1月即开始“违反了巴黎公社的原则”(17)而规定专家除外。再从机构设置来看,苏俄1918年宪法规定仅“设立十一个人民委员部”,机构确实是够精简了,但也带来了效率低下、高级领导干部普遍劳累过度、身体多病的问题(18),以致在列宁时期虽然要建设“廉价政府”,却也不得不逐渐扩大苏俄政府的规模。(19)

  可见,“廉价政府”的建设并不是成本越低越好,而应当是既能发挥出较高行政效率又能保证其较少费用的支出。

  

  注释:

  ①晓泉《全国高校中青年理论工作者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理论讨论会综述》,载于《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3期;孟祥仲、高光春《山东省纪念巴黎公社120周年理论讨论会》,载于《山东社联通讯》1991年第2期。

  ②赵学增《马克思的廉价政府理论》,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③④⑤⑥⑧⑩(1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4页,第65页,第42页,第66页,第45页,第46页,第65页,第67页。

  ⑦(15)《国富论(英汉对照典藏版)》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第325页。

  ⑨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67页。

  (13)王平、刘志国《政府行政成本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基于1978—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于《北方经贸》2010年第10期。

  (14)《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参见http:// news.sina.com.cn// c/ 2011-03-17/ 055622129864.shtml。

  (16)《列宁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6页。

  (17)(20)郑异凡《十月革命与巴黎公社》,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4期。

  (18)《列宁全集》第2版第34卷第253页。

  (19)刘文汇《从晚年书信看列宁的工作状况》,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4期。

  

  责任编辑:王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