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刘经伟:把握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发布时间:2024-12-2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作出明确指示,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数智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环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牢牢把握数智技术发展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一,要善于运用新技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体正深刻改变教育面貌,不仅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还可以通过算法、算力、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为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各环节全面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把握时代机遇,积极主动适应变革,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通过掌握技术运用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技术应用的使用方法和现实场景、及时捕捉技术的最新动态和趋势等,找准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突破口,有效推进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步伐。 

  第二,要防止唯技术论。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增效已成为重要引擎,但要注意其潜在的风险和弊端,倘若不积极防范和科学应用,反而会衍生出不确定的后果,甚至陷入技术陷阱。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人工智能各项产品工具,可以大幅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视野。但也已经发现少数学生缺乏控制能力,学习自主性不足,在完成学习任务或考试考核过程中依赖人工智能直接获取答案,严重的达到了抄袭作业或者考试作弊等情形,缺乏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计划难以达到应有效果。教师对此往往也难以监管甄别,最终导致人工智能从辅助学习的工具,沦为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的“绊脚石”,让学生陷入“信息茧房”当中。技术并不是把“万能钥匙”,要走出“唯技术论”,过度依赖技术会导致忽视思政教育的其他重要因素,如价值观塑造、情感人文关怀、道德伦理等。理应保持批判性思维,多角度思考审视技术问题,既要善于运用新技术,又要防止陷入唯技术论的误区。 

  第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载体创新。伴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运用新技术、新平台,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逐渐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力抓手。一方面,注重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充分利用数智技术融入载体的设计和应用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打破传统教学载体的束缚,通过线上课程建设、微课、慕课等应用,紧密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建设包含教学视频、教案设计、课件制作、教学案例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库,通过线上互动、实时讨论、考试测试等形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彼此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搭建高质量平台。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虚拟助教、智慧课堂等教学模式,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条件束缚。在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新型课堂中,师生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已经更加和谐和平等,教师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唯一知识来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进行交流讨论。智慧终端的辅助使得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高效,课堂互动不再受物理时空局限。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对一些常规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回答,使得教师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准备过程中。基于对数智技术赋能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合理的在线学习内容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和个性化学习,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数智技术相结合,包括数据分析、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等技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方式,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第四,推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完善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实效性,需要多方面的密切合作,统筹推进现实与虚拟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形成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大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教师、学校、社会等从不同角度协同发力,其中包括线下现实课堂与线上虚拟学习的互动,通过搭建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的虚拟生活化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思政知识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学校的教育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而社会的教育资源是无限的。在数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资源的整合和数字化,使得其利用起来更加丰富和便捷。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推进校内外数智资源协同开发和使用,如线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场馆、基地、课堂等,使全社会的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效能得以有效激发。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数智技术,把实践过程、学习体会、领悟心得进行记录和分享,使他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的收获,在青年大学生中进行广泛传播,使青年学生以自我教育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转化工作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使数智技术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取得更好效果。 

  (作者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来源:《解放日报》20241227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