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景泽 叶子鹏:以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青年
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心”意味着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热爱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青年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度统一的,这要求当代青年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鉴古观今,以“五史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有一颗“中国心”的时代青年首先意味着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认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是传承历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记忆对于形塑青年的归属感、激发青年为国奉献的决心具有重要意义。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青年要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系统教育,用生动真实的历史事实向当代青年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代青年“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加过艰难困苦的奋斗”,缺乏对红色信仰的现实体感,需要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方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开展“五史教育”要从中发掘新材料,讲好大人物的小故事和小人物的大故事、讲好旧故事中的新内容和新故事中的老传统,带领青年重温这部伟大历史,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增强青年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真实体感。
平视世界,以“四个自信”筑牢民族自豪感。有一颗“中国心”意味着青年热爱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抱有强烈信心,有充分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豪感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如今的中国青年历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与伟大成就,是当代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平视世界的一代”。因此,如今的中国青年具有坚定“四个自信”的社会基础,更能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于时代前沿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先进文化。加强“四个自信”教育要灵活运用“大思政课”的思维方式,将“四个自信”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中,融入青年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四个自信”教育还要选取合适的教育内容,推动“四个自信”话语体系的青年化阐释,使宏大叙事更加生活化、形象化,将“四个自信”讲深讲透讲活。
功崇惟志,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有一颗“中国心”应当实现知、情、意、行四个维度的完美统一,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和热爱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中国青年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样关乎每个中国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青年只有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把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才能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青年早立志、立大志,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直接投射,是社会转型的灵敏探针,也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帮助青年早立志、立大志,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帮助青年形塑正确的思维方法,更好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各类职业选择,在引导青年的过程中搭建起个人梦、家庭梦与国家梦、民族梦之间的逻辑桥梁。
李大钊同志曾在民族危难之际疾呼:“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春中华之克创造与否,当于青年之觉醒与否卜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以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有“中国心”的时代青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性任务,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国之大者”。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战教研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络编辑: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