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王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发布时间:2024-03-15
字体: 打印
分享: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为新时代为什么要办好思政课、怎样办好思政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5年来,思政课改革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凝练聚焦,在实践中不断加强改进,建设理念日益明确、基本格局深刻变化、内容体系日臻完善、方法路径丰富多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政课建设要以改革创新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党的领导、创新驱动、协同联动、数字赋能,书写新征程上铸魂育人的奋进篇章。

  1.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以系列政策举措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并在建设理念、基本格局、内容体系和方法路径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建设理念日益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党中央出台的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如何抓”的问题。“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重要论述,锚定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指向,深刻阐释思政课的本质,从治国理政的高度拓展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视野和格局,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完善了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为思政课改革创新做好了顶层设计。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格局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以科研支撑教学的持续推进和共同办好思政课的社会环境,共同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客观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多到强、从强到优的转变,为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组织保障。同时,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理基础以科研项目的牵引方式得到进一步夯实。国家社科基金设立“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中设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学理深化。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家庭配合支持,以及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思政课的社会大格局初步形成。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容体系日臻完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大思政课”的全面推进以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丰富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干什么”的体系。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高校本科阶段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材出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进一步巩固完善,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此外,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等积极“融入”思政课改革创新中。“大国边疆”“千人百村”等社会实践,推出系列“行走的思政课”;“北京中轴线上的思政课”“讲台上的新思想”等品牌活动,把思政课搬到历史现场的第一线。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得到广泛关注。2020年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2022年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工作,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等,以“同题共答”的形式持续深化。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路径丰富多样。思政课教学方法革新、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以及思政“金课”示范引领,拓宽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怎么干”的路径。以“八个统一”为导向,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被灵活运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随着教育数字化发展,思政课建设从实体课堂逐步向虚拟课堂、混合式课堂拓展。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涌现,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牢牢把握为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更多“金课”的责任担当,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金课体系和“思想道德与法治”金课体系。

  2.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经验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年来,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发生深刻变化,其中蕴含着坚持党的领导、创新驱动、协同联动等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广泛共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坚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严格落实地方党委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各级党委落实完善思政课专题会议,在工作布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坚持建立健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高校党委书记、校长作为思政课建设第一责任人,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召开思政课建设专题会议,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加强改进思政课的持续动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着力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坚持强化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紧跟实践与理论创新步伐,及时编写修订思政课教材,形成立体化教材体系,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及时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坚持革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鲜活素材为依据,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特点有机结合,以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方式方法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协同联动,聚集构建思政课格局的整体合力。坚持一体推动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体系,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多措并举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坚持横向统筹各方力量。善用“大思政课”,以系统观念做好整体设计,推动多主体密切合作、多方面力量协同发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互联互通、经验方法互学互鉴,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纵向贯通各个学段,合理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机制。

  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以必修选修联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为着力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走向新高度。

  必修课和选修课联动,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首先,倾力打造“硬核”思政必修课,使必修课成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和核心区。通过师资保障、内容创新、方法革新等加强主干课程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教学和科研作为重中之重,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思政“金课”体系。其次,创新推出特色思政选修课,使选修课成为深化思政课教学的多通道和宽平台。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最后,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使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微循环交互畅通。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通过多元课程模块的设定,实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巩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

  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拓展思政课建设格局。实现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是延展建设格局空间视域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以波澜壮阔的实践为课堂,把思政课搬到广阔的社会天地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与学生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结合,以体验式实践课堂为典型示范,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基层,了解国情、感悟担当,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另一方面,引生动鲜活的实践进课堂,让基于社会实践的思政素材充溢课堂。鼓励各地各校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合作机制,依托鲜活生动的实践素材,提炼实践育人规律,开发一批能够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实践大课。以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充分吸纳各种社会资源、社会力量、社会途径、社会活动等参与思政课建设,不断实现思政课改革创新向社会生活大舞台拓展。

  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激发思政课创新动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激发创新动力持续高效的重要之举。一是强化数字建设,用好资源平台。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的思政课程资源平台、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以数字技术再造课程结构、资源开发、队伍培训,推动思政课同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二是拓展数字成果,打通数字资源。充分发挥“名师大家讲党史”“党史百年:人物·事件·文献”等相关数字成果的示范作用,建设覆盖每门思政课、服务一线教学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以及在线示范课程库等,打造富有用户黏性的思政课网络备课学习“中央厨房”。三是革新数字技术,延伸数字链条。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通过运用XR、VR等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人机对话、动感交互,以优质思政课程资源延伸思政课数字链条,不断实现思政课教学从技术运用向技术赋能的理念升级,思政课教师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的系统转变,思政课建设从同向同行到共建共享的深度融合。

  (作者:王易,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3月1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