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张毅翔:信息时代、虚拟时空与思想政治教育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12-08-06
字体: 打印
分享:

  时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时空环境。随着信息革命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建立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科技基础上的信息时代迅速成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人们置身完全不同的虚拟时空中,思维方式、交往形式和生产方式渐次被这种虚拟环境影响和改变。这种时代转型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境、载体等因素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带来机遇与挑战。

  一、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虚拟时空

  信息与物质、能量共同构成物质运动的三大要素,形成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时空环境。人们发展所需的时空范围受生产力限制,随着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向信息革命的飞跃,信息时代把人们带入虚拟时空。在这里,“由于信息技术、虚拟技术的应用,一种以简洁交往的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超越物理时空限制的新兴交往模式兴起了。”[1](P6)人们的实践形式和交往方式更多地在新的虚拟时空中进行,它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设了新的条件。

  1.虚拟时空中生存发展环境的变迁。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社会带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处于前所未有的时空境遇中。信息时代以前的生产实践发生在具体可见的现实世界和物质环境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人类提供劳动材料,劳动者通过劳动生产出物化劳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可感知的现实世界中进行。而信息时代下的生产实践发生在以二进制数字编码营造的虚拟时空中,这种二进制是计算机二进制转化和处理后的0和1的字符串,它具有超自然的虚拟性质,“没有颜色、尺寸或重量,能以光速传播。”[2](P24)它超越了“具象物质”的存在形态,与之对应的是虚拟存在与虚拟环境。

  信息时代虚拟时空中,人们的生活越发依赖数字技术和信息媒介散发的浩瀚信息符号。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世界里,而且生活在一个符号世界里。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组成了这个世界,它们共同编织了人类经验的符号之网。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上取得的进步不断使这符号之网变得更精巧和牢固。人不再直接地面对实在,他也不可能直面实在了。人的符号活动越多,物理实在的范畴似乎也就相应变得缩减。在某种程度上,人是在不断地与自身对话而不是直接应对事物本身。”[3](P24-25)信息时代扩展延伸了虚拟时空的无限性,生产出庞大的信息符号,它在帮助人们控制自然和社会时也使自身淹没在信息符号中,人们的生存时空变成了复杂的信息符号环境。

  2.实践形式的丰富与虚拟交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社会生活包括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没有这些实践活动,社会生活便成为不可思议。信息时代的虚拟环境丰富了人类的实践形式,人们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中对虚拟客体进行改造和控制,这种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虚拟客体,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1](P129)它以“人——机——人”交互技术为中介,在虚拟场景中交互信息和能量。

  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和类本质特征,“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4](P72)人们交往的形式和内容随生产力发展而变化,“在现实世界中,各个人之间的交往取决于他们的生产方式。”[5](P455)在信息时代虚拟时空中,随着信息虚拟技术的广泛普及,人们借助现代科技介质在虚拟时空里进行着虚拟交往,它打破物的时空限制,使人们通过现代新兴媒体进行多向度交往。

  3.虚拟时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信息时代是人们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所创造的实践结果,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了信息的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推动人的自由发展。人们在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准确把握中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6](P455)信息时代所建构的庞大信息工具和设备是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产物,为人的自由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所有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 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7](P255)虚拟时空拉平人们获取信息、争取平等机会的差异性,解脱束缚人们信息获取的繁重劳动,为人们的自由全面发展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8](P216)信息时代带来的虚拟时空扩大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得到全面发展,获取自己渴望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所需的技艺和才能。

  二、困扰与迷惘:人的新异化和新挑战

  信息时代在发展生产力和便利人们实践交往的同时,也在特定阶段成为制约人们发展的桎梏,“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4](P124)信息时代虚拟时空中,人们的交往形式与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这种交往形式又制约着人们的自由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疑虑和困惑。

  1.虚拟时空中人的新异化。马克思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在一定历史阶段,“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4](P41)“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4](P46)信息时代虚拟时空在特殊阶段也使人发生新异化。首先,作为工具的信息技术对人进行异化。它改变了社会结构的形式,导致人们被一套“合理化”的信息机构和设施完全控制,信息技术及以其为基础的机器有可能奴役人、束缚人。其次,垄断信息资源的人对其他人的排斥与异化。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拥有量的不平衡导致数字鸿沟,信息垄断行业聚集越来越多的财富,其他人逐渐被排挤到财富边缘,扩大着贫富差距。人们出于眼前短暂利益的追求,不惜采取危害他人利益的信息技术手段积累财富。“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9](P385)再次,人际交往的新异化。人们可能过度依赖虚拟时空的信息符号,热衷于利用电子技术进行交流,导致人际关系的新障碍和人际交往新异化。[1](P500)

  2.未知因素和未控力量的增加。随着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整合,信息社会的复杂性也大幅增加。信息复杂性和虚拟时空复杂性使各种事情的发展愈发呈现非线性、多向性特征,人们越是有意识地创造科技和打造虚拟环境,不可预知的因素和结果就越发突出,人们也越发无法控制实践行为后果。人们“越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未能预见的作用,未能控制的力量对这一历史的影响就越小,历史的结果和预定的目的就越加符合。”[9](P274)但在现实的发展中,“我们就会发现:在这里,预定的目的和达到的结果之间还总是存在着极大的出入。未能预见的作用占据优势,未能控制的力量比有计划运用的力量强大得多。”[9](P274)当然,预定目标的实现程度、未能预见作用的发挥和未能控制力量的强弱取决于社会生产的可控性,当把握实践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生产发展达到能预知和控制行为过程和结果时,这种未可知因素就会大大减少直至消失,人们便能自由把握实践过程和结果。但“今天的社会生产,还被未能控制的力量的意外的作用所左右,而人所期望的目的只是作为例外才能实现,而且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情况就不能不是这样。”[9](P275)目前人们虽然较深入地探知了物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开发信息技术,人们能随心所欲地远程遥控生产和销售、自由交往和娱乐,似乎能预见并避免这个时代带来的未知因素,按照自己所愿获得自己所要的结果。但事实上,这个时代同样具有诸多未知因素,信息工具的差错和信号系统的紊乱往往使人蒙受巨大灾难,使人们束手无策。它给予人们的有限便利是伴随不可预知因素而来的,人们至今还未能信心十足地了解和控制它的偶然性和危害性。

  3.非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形态之争。信息时代改变了国家意识形态之争的时空范围,非意识形态化的意识形态对立以隐性渗透的形式在虚拟时空中逐渐增强,西方国家打着非意识形态的幌子兜售他们的“普世价值”。在冷战结束后的信息时代虚拟时空里,国家之争与意识形态之战越来越体现在信息的渗透与反渗透、入侵与反入侵上。信息时代是借助高科技信息载体和中介传输信息符号的时代,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具有信息传播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技术与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全球卫星视听系统及互联网,利用各种手段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文化倾销和文化渗透“。西方媒体特别是美国媒体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采编和传输手段、四通八达的网络、丰富娴熟的传播经验以及语言上的优势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思想意识战。” [10](P346)西方国家凭借科技、经济方面的优势地位,改变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一贯强硬态势,改用好莱坞大片、动漫游戏、通讯设施等信息产品传播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使西方价值观非意识形态化和弱意识形态化,潜移默化地争夺青年一代,使处于技术劣势的国家在意识形态宣传上处于劣势。

  三、巩固与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信息时代虚拟时空是当前人们创造的现实基础和生存环境,它深刻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交往形式。“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P92)人们在创造虚拟时空数字化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人自身,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

  1.虚拟空间信息环境的优化。环境是人们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重要条件,“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4](P291)利用信息时代虚拟时空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方向的特性,改变虚拟时空的环境、优化信息符号性质,能为信息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潜移默化地调整和确保人们的思想意识性质及发展方向。在虚拟时空里,变幻交织的庞大信息符号间杂着无数的无效信息、有害信息和消极信息,正如理查德•斯皮内洛所说:“万维网和整个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是没有社会代价的。如果很容易发表和传播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就很容易传播诽谤、谎言和色情信息。如果很容易即时复制数和共享数字化信息,那么就很容易侵犯版权。如果很容易与用户建立个人联系,那么就很容易监视用户的行为,侵犯他们的个人隐私。因此,互联网的巨大功能可能被滥用,导致侵害私有财产,蔑视传统道德规范的行为。”[11](P1-2)优化虚拟时空的信息环境,从外部环境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需对众多信息符号进行分辨、筛选并在必要时对诽谤、谎言和色情的信息符号加以屏蔽或删除,通过净化虚拟时空环境来优化受教育者的教育空间。

  2.“虚拟人”的价值观判断能力培养。信息时代虚拟时空使人的个性发展和人际交往出现新异化趋势。人们一方面渴望获得多样信息,另一方面却被纷乱信息所缠绕和困扰;一方面热衷虚拟交往,另一方面却被这种交往形式欺骗和打击;一方面在虚拟时空中表现真实自我,另一方面却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一方面因健康符号而充实自我,另一方面主动接受垃圾符号填补自己的空虚情感。这样,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认知不同程度地受到扭曲和异化,在信息符号里缺乏方向和指导。对此,教育者需认真分析虚拟时空中“虚拟人”的心理特征,对他们进行虚拟环境中真假、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判断教育,提高他们的信息识别素养,增长自我辨析是非的能力。

  3.信息规律的把握与不可预见事件的控制。信息时代呈现智能性、虚拟性、超时空性、非物质性、可扩展性、综合性、渗透性等特性,各种信息符号占据虚拟空间,使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相互交织构成复杂系统,事物的发展相应地呈现非线性、多样性、多层性、开放性、动态性、涌现性、不可逆性、自适应性、自组织临界性等复杂特征,人们过度信赖信息符号的及时准确,但混沌、碎片、散漫的信息往往出现更多的未可预知因素误导人们的预想行为,导致种种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不可预见事件是相对可预见事件而言的。可预见事件是人们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及对实践主体的思想或活动发展的性质、特点进行充分解析后,根据事情发展趋势对各种未来实践的正确估算和执行,实现预定实践目标。而不可预见事件是由于人们未能掌握和遵循事情发展规律,导致预定目标的失败或意外结果的出现。这种目标失败或意外结果的发生不是由于事件本身的发生和发展没有原因,而是由于事件发生的时空范围过大、促成因素过多,人们未能掌握其发展的特征、本质与规律,如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等。随着人们掌控自然规律能力的增强及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范围的扩大,人们越来越寄希望于信息技术,同时也将种种不可预见事件的发生更多地归咎于信息技术的失灵,或通过信息媒介发泄、散播不满情绪。为此,建立基于信息技术上的信息整理、舆情分析和情绪疏导常态机制成为信息时代应对不可预见事件的重要任务。

  4.软霸权防御与对抗。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科技发展优势及核心技术垄断对虚拟时空的主导权和软霸权,国家应在硬件研制和软件开发上应对汹涌来袭的意识形态入侵和渗透,抵御非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解构和削弱。首先,研制硬件是防御和对抗西方国家虚拟时空软霸权的物质条件。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六十多年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主机阶段、微机加局域网阶段及互联网或网络计算阶段,建立了稳固先进的信息传输处理硬件技术体系,在数据管理、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上占有明显优势。扭转虚拟时空中意识形态之争局面,应研发具有防御和对抗意识形态渗透与入侵的科学技术及设备,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稳定。其次,开发信息产品是防御和对抗西方国家虚拟时空软霸权的重要条件。当前,由西方发达国家和日韩等国家主导的影视动漫、游戏软件市场作为传承意识形态的载体在散播娱乐精神之际,也把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入我国。开发自主品牌的信息产品,使民众由对外热衷变为对内喜爱,是国家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高度考虑的战略重点。再次,科学的信息内容是防御和对抗西方国家在虚拟时空中进行信息霸权的根本条件。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真理性是最终决定广大民众信服的力量源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科学真理,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阐释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人类解放的方向、道路。信息时代的虚拟时空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条件,它“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12](P308)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广泛宣传,能让全世界更广的大民众接触、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孙伟平.信息时代的社会历史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3]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上海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 [美]理查德•斯皮内洛.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