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够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尽管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由于它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求是》2020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发现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以及实现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必须牢牢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始终坚持并运用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真理的力量和道义的力量,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科学逻辑和崇高价值追求中。我们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的“脉”,即贯穿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够端起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自觉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研判形势、指导实践,才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坚定信念不气馁,在一帆风顺时保持清醒不急躁,正确观察时代、深刻把握时代和主动引领时代,在伟大革命实践中始终保持历史主动,创造伟大的历史奇迹。
大革命失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反动统治,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这些起义大多数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客观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了,但一些起义部队在数省边界地区的偏僻农村坚持了下来,在这里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但当时党内一些人产生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进行深入阐述,明确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高瞻远瞩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和希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任务,受到“两个凡是”方针的严重阻碍。1978年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理论动态》发表,第二天又在《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我们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破除封闭僵化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引领时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的看家本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改革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始终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正视和发现问题,敢于直面和解决问题,才能够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在马克思看来,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是只有那种真正把握住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深刻体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哲学,才能够给人类实践以正确指导,推动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因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哲学”。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时代问题是思想和社会进步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但是,它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关注时代问题和为解决这些时代问题作出不懈探索和创新回答。
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前所未有。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设想。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深刻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实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列宁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任何僵化与停滞,都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背道而驰。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一切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有品格。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
真理是活的、具体的、历史的,从来不存在僵化的、教条的真理。“守正”,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就内在地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创新”。“创新”不是本本主义的“照着讲”,更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另起炉灶“另外讲”,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接着讲”,这本身就是“守正”。因此,“守正”和“创新”本来就是一个问题,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守正”,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精髓,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脉”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三个“不动摇”,归根结底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不动摇。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而富有时代精神。所谓老祖宗不能丢,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讲新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在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努力创新理论,勇于讲符合实际的、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应该把二者统一起来,既反对离开、否定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思潮,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时代精神。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不断发展着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
(作者:董振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