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发布时间:2017-01-20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极具创新能力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5年来,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既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高度自觉和自信,又集中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的整体,必须从多方面、多维度理解和掌握其丰富内涵。从社会变革和发展战略布局的角度来说,它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以及国防、外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所构成的具体实践形态;从道路选择、理论建构、制度设计及其文明基因的角度来说,它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价值所构成的基本表现形态。

 

实践形态

 

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了的伟大真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到明确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提出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包含了由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所构成的基本实践要求,也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社会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国防和军队发展道路等领域的具体实践要求,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态,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理论形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但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努力使之与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历了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系统回答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对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概括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把党在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就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而且充分展示了其基本理论形态,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制度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坚持在中国革命胜利后相继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层面的制度,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根本层面的制度,是在制度体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反映了制度体系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是一种制度体系区别于其他制度体系的主要标志;基本层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内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具体层面的制度则是由根本层面、基本层面的制度派生出来,是它们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立制度,并通过各种法律规范为不同层面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良好法制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并进而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价值形态

 

从价值形态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价值合理性这一关键性因素,把握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中的价值系统及其表现形态。文化作为价值的载体和核心,是一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和传统,它渗透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道路、理论和制度选择的过程之中。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和坚持,离不开民族文化的沃土,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道路、确立什么样的制度,归根结底是由价值的合理性决定的。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生活价值形态及其精神实质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本质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厚土壤,获得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就可以使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作为实践创新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创新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创新载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创新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方面,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则是对其基本精神的一种形象化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价值遵循。实践形态突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政策贯彻实施的操作性的基本要求;理论形态突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性的基本要求;制度形态突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性的基本要求;价值形态突显的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四者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渗透,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价值观的深刻认同,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是我们所以具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厚而又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728

网络编辑:岚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