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中平: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功能及显著特征

来源:《理论视野》2013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3-07-04
字体: 打印
分享:
  【摘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丰富内容、创新体系、强化传承、彰显价值、引领社会的基本功能,具有趋势性、动态性、实践性、新颖性、大众性的显著特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功能;特征;话语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重大命题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意义,因而成为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大众化皆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相对来说,对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研究则比较薄弱。而且,在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的文章中,大多集中在关于时代化内容的解释及关于推进时代化路径的探讨,鲜有对时代化本身的功能、特征及话语体系作出研究。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着力点的考虑,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及“结构—体系”分析范式,试就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功能、特征及话语体系作一初步的探讨,希望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能有所突破。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实际上是“时间、空间、大众”之间的三元互动及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演进的动态图景。这里,“时间”要求的是“时代化”,“空间”所指向的是“本土化”(在中国是“中国化”亦即“民族化”),“大众”则必然会引向“大众化”的追求,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前进。“时代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归根到底取决于其在“时间、空间、大众”序列中的位置,这又主要是基于“时代化”本身的固有功能。因而,揭示“时代化”的“功能”,也就成为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定位“时代化”的重要前提。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以下基本功能:

  (一)丰富内容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能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时代的新问题,从时代问题的解决中产生出新的理念、新的观点,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日益丰富起来。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江泽民也指出,“我们不仅要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对新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和概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创建以来,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时代化的途径开拓认识的视野,不断吸收时代的精神、总结时代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得以不断地充实和丰富,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譬如,列宁研究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特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作出了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垄断的”资本主义的论断,深刻地阐明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策略,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可以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得以丰富和拓展。又譬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研究十月革命以后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经验,创造性地阐述了中国无产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形下无产阶级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道路,构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体系,其集大成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在阶级论、革命论、国家论、人民论等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发展中具有了新的成分和新的内容。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正是时代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因素、新内容。

  (二)创新体系的功能

  任何理论即使是科学的理论,都需要按照时代的特点、时代的实践及其基本经验,在丰富其内容的同时而创新其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3]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有不断时代化,才能在体系的构架上得到创新和发展。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而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时代的特点并提取俄国开展社会建设的新经验,从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增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深刻地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历史演变的新特点和科学技术新变化的形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体系结构上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创新。江泽民提出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经验,在思想体系和学科领域上拓宽马克思主义的体系,他说:“要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文艺学、新闻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管理科学等学科建设,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项重要任务。”[4]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针对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和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构想,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重大突破。不难看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断时代化,并日益与各民族的社会实际、发展要求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体系的架构上经由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体系而发展为无产阶级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过程中所实现的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三)强化传承的功能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需要有传承其价值体系而使理论得以延续发展的机制,并在传承中使理念、内容、体系、功能得以显著的提升。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一般来说,理论是否能够得以传承下去,大致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指导思想是否科学并是否能够与时俱进地汲取时代的理念而加以创新;二是理论的内容是否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反映时代的特点、汲取时代的经验、导引时代的走向;三是理论是否有着较为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地挖掘和整理本土化的资源,以获得文化上、学术上的有效支撑;四是在结构上是否能够因应时代的挑战而着力创新并具有维护体系的功能。以上这些方面的条件,归根到底就在于推进理论自身的时代化。就马克思主义传承而论,必须具有传承与延续的机制,而在这种机制之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关键环节。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时代化,才能够在指导思想上接纳时代的理念,在内容上提取时代的原素而得以充实,在资源上有着持续不断的补充成分,在体系和结构上才能不断地更新。正是如此,邓小平有一段经典性的论述:“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5]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传承功能。

  (四)彰显价值的功能

  一般来说,任何进步的理论都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没有工具理性则不切实用,没有价值理性就难以有远大的理想目标,自然也就难以有效传承并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固然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但却是通过对时代演变的有效诠释和对时代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回答与解决而不断地显现其思想的光芒,并通过对于时代的考察与研究而总结时代的经验,从而不断地提取时代的理念、吸收时代的智慧而增益其价值内涵。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直面时代、密切联系社会现实,没有对时代演变的巨大诠释能力,也就不能彰显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不能提升其价值内涵。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紧密联系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事实”和“发展过程”才能有价值,认为理论如果“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6]。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正是通过时代化而与时俱进,形成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势,永葆其对社会进行批判的意识,提升其对社会演变、时代进步、时局转换的诠释能力,显现其面对现实、注重实际、改造社会的价值性之所在。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过程中彰显其价值内涵、发挥其价值功能的重要表征。

  (五)引领社会的功能

  时代是社会演进中的时代,时代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同样,社会是在时代梯级演化中前进的,不存在没有时代的社会。马克思主义具有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正是通过将时代性注入其中而得以实现的,正是通过理论对实践的先导作用而发生影响的。在马克思主义创建之时,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鲜明地提出无产阶级作为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并将现代社会定位为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于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效地发挥对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勃兴,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此伏彼起,革命斗争的形势如火如荼地发展,也就有了从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到1871年巴黎革命的壮举。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同时,着力研究帝国主义时代的特点,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建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创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光辉典范。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情形也是这样,将时代性融入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与特定时代的相结合中创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空间,有效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前进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演进的重要表征,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一环。所谓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需要揭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容、过程及其涉及的相关环节、基本要素,更需要强化理论思维并从抽象的层面梳理出其基本特征,如此才有可能对于“时代化”作出较为全面的认知。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如下的显著特征:

  (一)趋势性特征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时代的特定内涵,显现那个时代具有本质性的内容,因而这里的“时代”在社会演进的序列中也就具有标识式的意义与价值。趋势性乃是规律性的表现,由于“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它自己的规律”[7],因而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化过程中也就不得不揭示这种规律。所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主要的也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特征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每一具体的时代都带有时代的表征,表现时代的精神内涵,引领社会发展的走向,因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就自然地具有社会演进的趋势性特征。譬如,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以“革命”为显著表征的时代,而此时的社会也就是“革命话语”的社会,此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要着力反映革命时代的基本特征,以便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思想武器。又譬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社会呈现出“建设话语”的普遍共识,此时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主要就是马克思主义与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紧密结合,努力探求和解决建设新社会、开创新时代的问题。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但它的科学性是在不断的时代化中,通过贴近时代并把握时代的脉搏而得以实现的,因而马克思主义能够不断地揭示社会演进的趋势性、规律性的问题。

  (二)动态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诚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8]。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而显现出动态性特征,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所在。这个特点既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科学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有关,又与时代演进的特点密切相连,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结合过程中交互作用的显著表征,呈现了理论与现实相互作用的动态图景。就哲学上来看,任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性”是事物发展的常态,“动态性”源于事物本身的矛盾运动。然而,“动态性”不是简单的历史行进过程,每一事物的“动态性”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并有着展示着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层面,这是社会演进中不断“时代化”的结果,有着“时代”自身的演进逻辑。因此,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也“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9]。由于时代是不断演进的,同时也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有着时代化的内容,因而马克思主义处于动态性的发展之中,并时刻将时代的新颖内容融于自身的“动态性”之中。因而,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也是不断体现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

  (三)实践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时代的结合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过去,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特征,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来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基础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其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也是在时代化过程中表现的,这是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具体地说,如果马克思主义没有时代化,这种“实践”也就不会成为时代的实践、现实的实践、具体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时代化”本身就是“过程”、就是“实践”,具有社会实践的根本性质和本质内涵。其理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时代条件、具体时代特征的结合,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活动,实践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大众,实践的对象是处于特定时代的具体社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性特征,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不断创新的源泉之所在。

  (四)新颖性特征

  新颖性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表征,是马克思主义在时代中得到创新和发展的显著特色。任何理论如果不想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淘汰就必须与时代结合,及时地面对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才能在时代精神的推动下得到发展和创新,才能在理念、思想、体系、价值观等方面表现新面貌。因而,离开“时代化”,任何理论就不可能新颖。恩格斯认为,思想理论的新颖性主要表现为能够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而加以不断地“修正”[11]。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使马克思主义富有吸引力、具有新面貌的重要途径。首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内容的更新,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崭新的时代内容,融入时代精神的有益成分;其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体系结构上更好地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贴切,并使体系结构与时代之间形成互动与交流状态;再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化了理论诠释世界的能力,显现了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应对挑战、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最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接纳新颖理念的能力,表现了海纳百川、取精用宏的气派,增强了引领社会思潮前进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颖性特征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所接受、所理解并增添其吸引力,有效地克服一般理论可能出现的“视觉疲劳”的毛病,这将使马克思主义日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中而不断表现其新的形象。

  (五)大众性特征

  “大众”作为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根本力量,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那种把“大众”与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精英创造的产物,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事实上,“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2],这自然包括普通的社会大众。在此,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中国化还是时代化,都内含着和体现着大众化这一特征。就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而言,第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以大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所谓实践乃是大众的社会实践,大众始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第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事业,而所谓创新也主要是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内含着大众主体能动性的有效发挥;第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所谓过程也不是那种自然界演变的过程,而是有大众的情感、意识、思想、价值观等参与其中。在这里,“大众”始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主体力量。换言之,没有大众或不能充分显现大众的情感、意志和力量,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要求,而且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服务的终极目的,这必将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了持续推进的力量。

  【注释】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第291页。

  [2][4]《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6页;第579页。

  [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页。

  [6][8][9][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第681页;第693页;第247页。

  [7][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第4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