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辛向阳:阶段分析·规律分析·话语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三个方面

来源:《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3-06-16
字体: 打印
分享:
  【摘要】研究社会主义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阶段分析方法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把握其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殊性,在这种分析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规律分析方法是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的走向及趋势,话语分析的方法是根据实际以及未来的走向,构建起与中国道路、中国理想、中国经验相一致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自己的话语来分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方法;阶段分析;规律分析;话语分析

  

  恩格斯曾经讲: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要科学地研究社会主义,就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的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阶段分析的方法、规律分析的方法以及话语分析方法。

  一、阶段分析的方法

  阶段分析方法就是深入研究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把握其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共性和特殊性,在这种分析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预见到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未来社会必将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即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1875年写成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在经历了“长久的阵痛”这个过渡时期即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之后,共产主义社会将依次通过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只有在第一阶段里,使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道德、精神等方面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之后,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都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①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写的《国家与革命》中,把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在《伟大的创举》中,列宁指出:“我们要顺便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科学区别,只在于第一个词是指从资本主义生长起来的新社会的第一阶段,第二个词是指它的下一个阶段,更高的阶段。”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根据俄国较西方资本主义落后的现实,认为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渡期,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将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他还明确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还没有巩固基础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或“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列宁的这些分析,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确立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后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高度和科学结合的一个伟大创造。从1978年到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步提出阶段,时间是1979年到1992年;第二个阶段是完善阶段,时间是1992年到2002年;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发展阶段,时间是从2002年十六大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从初级阶段理论的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A———B———B'———C———C'———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A———B”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就是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间是1949年到1956年。“B———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其起点是1956年,历时将达到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B———B'”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间是1956年到2050年。“B'———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二阶段或者叫中级阶段,时间从2050年到2150年。“C———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阶段或者叫高级阶段,时间从2150年起至少持续100年以上。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阶段问题,我们党已经有所设计。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的起始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这种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所没有的,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没有的。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1997年的十五大重申了这一点:“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讲:“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懈奋斗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

  二、规律分析的方法

  所谓规律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方面的走向及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看到社会主义变成现实制度,没有社会主义的经历,但这不妨碍他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作出科学展望和预测。他们之所以能够为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原因正在于他们用毕生的精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由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的,在这一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的社会形态不断由低向高运动。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所遵循的规律决定了它必然向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在其以毕生精力撰写的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序言中讲:“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就有商品的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等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③

  列宁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十分重视对于客观规律的研究,先后提出了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现阶段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等。

  (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非常注重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研究。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胡锦涛2004年1月12日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讲:“要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需要我们科学把握的三大规律之一。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就要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2009年9月9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6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讲:“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关于现代化又包括有三大规律:一般规律、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关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我们党也进行了探索。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内涵深刻和科学的论断,也是对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的精辟概括。

  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就要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了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发展的阶段特点的思想。他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从而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失误从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的失败教训。”④时隔5年后,2010年11月14日李克强在新华网发表题为《深刻理解<建议>主题主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提出人均GDP3000美元到10000美元是爬坡过坎的阶段的思想。文章讲:“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三、话语分析的方法

  所谓话语分析的方法就是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以及未来的走向,构建起与中国道路、中国理想、中国经验相一致的话语体系,用中国自己的话语来分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话语分析的思想

  真正经得起检验的学术话语体系不是学者坐在书斋中杜撰出来的,更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学术话语体系,都是在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凝结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长期深入工人运动分不开的。正是在参加、指导和研究工人阶级及其运动的基础上,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话语体系: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等等。早在1845年3月,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出版之际专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恩格斯说:“我谨献给你们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我试图想向我的德国同胞真实地描述你们的状况、你们的苦难和斗争、你们的希望和前景。我曾经在你们当中生活过相当长的时间,对你们的境况进行了一些了解。”“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⑤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曾有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理论或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说话,真正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创造性,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与他们感情相通。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变革的思想也离不开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等话语。

  (二)从实际中构建起中国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比如,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讲,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可以界定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世界上共产党领导下搞市场经济的国家只有一两家,其他的市场经济都是非共产党体制下的市场经济。那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有什么特点和优越性。从理论上讲,共产党领导的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及优越性应当是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的市场经济。这种兼具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市场经济,其基础就在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特殊利益的政党,它的利益就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它始终能够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俘获国家权力,防止既得利益集团绑架党的决策。1993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同邓垦谈话时提出:“我们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四个坚持’。没有‘四个坚持’,特别是党的领导,什么事情也搞不好,会出问题。出问题就不是小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四个坚持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⑥这个优越性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87页。

  ④《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⑥《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3页。

  

  网编: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