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轶杰:明晰历史责任,打牢学问根底,争取理论创新
当代中国研究所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强调“国史一头联系着历史,一头联系着实际”。十八大闭幕后,根据社科院的相关指示精神,所领导认真细致地安排了学习的内容、材料,并结合国史研究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高潮。大家普遍反映十八大报告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产物,其中关于社会问题的论述为社会史研究进一步拓展了空间。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深受教育,在这里向各位领导老师作一汇报。
第一,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典范。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理论创新的一大亮点,是在充分继承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验的基础上,对党的理论体系做出的又一大推进。
马恩经典著作并没有直接设想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小康”作为一个社会奋斗目标概念的提出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实际提出的。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 “小康”概念。邓小平同志讲,中国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外国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由此可见,“小康”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而且仅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它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的认识不断深入,从物质生活的“小康水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内涵不断清晰,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这集中反应在历届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
党的十二大提出: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为此提出了两步走的方针。此时,对“小康水平”的认识更多地从物质文化生活角度出发。
党的十三大确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列入了第二步战略目标。十三大报告对于小康概念有了新的发展,报告中对小康的描述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而是基本上涵盖了整个经济领域。比如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的提高;工农业和其它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首次规定了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等等。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小康生活水平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全面,社会主义“小康”概念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创新与拓展。
在世纪之交,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被理论界概括为“三位一体”。
新世纪新阶段以来,根据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情况,十七大报告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题,提出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发展布局。
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题,对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提出了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发展布局。十八大报告中,两个“翻一番”,吹响了民生中国的进军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吹响了民意中国的进军号;生态文明建设,吹响了美丽中国的进军号。十八大报告在充分继承前人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实际经验作出了理论突破,是理论创新的综合展现,也是理论创新的典范。
第二,十八大精神明确指出了时代特征和我们这一代人身负的历史责任。
十八大政治报告开篇即明确指出,十八大 “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决定性阶段”这几个字给我们的时代作出了精确的注脚。
从历史上看,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相比,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国家实力、国民待遇、国家影响力空前,能否通过深化改革,乘胜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是一个最具决定性的阶段。
从国内角度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在取得辉煌成绩积累大量社会资源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比如,社会公平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如何妥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过去发展遗留下来的问题,这是摆在整个中国面前的一个艰巨的课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是能否使我们的事业顺利发展关键问题。
从国际角度看,世界性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环境恶化。资本主义国家运用通货贬值稀释债务的方法造成世界性通货膨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影响海外资产受到威胁。这些因素加剧了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困难。同时,既有霸权国及其仆从国为摆脱危机,不断挑起地区冲突,酿成了世界性的地区动荡,如所谓“阿拉伯之春”以及最近在我国周边挑起的钓鱼岛和南海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对我们的一大考验。
习近平同志在记者招待会上用“接力棒”的比喻说明了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历史责任。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代人都必须在前一代人留下的生产方式条件下开始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 因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可以借用“接力棒”这一比喻,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社科院是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和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 ,有一系列成熟配套的制度激励科研人员创新,比如创新工程和青年项目启动基金,还有国情调研等研究项目使学者可以深入基层。
作为研究人员的我们则要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扎实积累,深入社会实际,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点滴积累,打牢学问的根底,争取在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作为,做出一定的理论创新,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惟有如此才不亏对社科院的荣誉,才不亏对这个时代,在自己老去的时候才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