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莉:独立探索与道路自信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备受世界瞩目的大会,这次大会对党在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和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的报告中既有对历史的追溯,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但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立探索与不断完善。
回顾历史,近代以来的中国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从康有为将中国“定为工国”的设想,到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工业化是鸦片战争以后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而这一进程的真正启动是在1949年之后。在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突飞猛进式的增长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完成了不同的任务: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阶段基本路线,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指导方针和理念,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一对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仍在继续。十八大的报告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在完成了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任务之后,我们所追求的将是一种全方位的、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社会发展与进步:在经济上,我们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解决发展方式,走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道路;在政治上,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文化上,我们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作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社会建设上,我们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上取得新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60余年的发展历程,尽管不同时期中国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制定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不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始终都以一种内生性的主动的变革方式决定着自己的走向,我们在不断的反省、探索、调整、改进中前行,这与几代领导者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中国发展道路的突出特征在于,她没有照搬西方以及任何一个其他国家的经验,而是灵活地改变了对市场经济甚至是社会主义的原教旨主义式的理解,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尽管这条道路并非尽善尽美,其中既有挫折和教训,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约束和挑战,但还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使中国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面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八大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们应当拥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
作为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尤其应当关注的地方。2008年以来,学界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讨论不断升温,而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所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的新趋势,是相当一些学者开始了重新构建对中国经验、道路进行解释的理论框架与话语体系的尝试,他们不再象以往一样满足于用现有的概念和理论,特别是西方主流的经济学、政治学理论,去诠释中国的发展历程,而是开始了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探索与突破。这种建构自己的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努力,并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世界“有色眼镜”的被动回应,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以及中国不断崛起的过程中所必然思考和面对的文化自觉。这一新的趋势与十八大报告中所彰显出的道路自信是完全一致的。我们需要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有客观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理性的把握,这是我们拥有“道路自信”一个必需具备的前提。而与中国独特的实践相一致,我们在理论上也必须进行独立的拷问和探索。
著名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代表作《全球通史》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每块大陆、每个地区的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问题,他们有责任拿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是当今世界所做的社会实验和社会改革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的原因。”现代化的路径是多元的,与力争实现现代化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在不断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能够拥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和发展中,中国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始终保持着制度与发展模式的自主选择权,这一点不论在过去,还是将来都至关重要。对自身未来与前途的独立探索和道路自信,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将学习的目光投向西方的中国人应当并必须深入反思的问题。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