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蕊:当前国际共运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 年第 5 期
发布时间:2013-04-06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相继发生了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倒台、政权更替的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近些年来,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史学科发展也进入平台期,专业重大问题缺乏研究或是研究不够深入。国际共运史研究在我国曾经显赫过,但是如今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到该学科的正常发展。
针对国际共运史研究领域出现的问题,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于 2012 年 6 月 30 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以“国际共运史研究: 概念、方法、范畴与问题”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了本学科理论研究和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以及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国际共运史的概念问题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概念,历来是争论的焦点。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国际共运史研究的对象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共产主义的概念是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而且共产主义运动从一诞生就不断地国际化、世界化,因而国际共运史应该从 1847 年 6 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开始。另一种观点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由列宁提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苏联领导的共产国际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应该从共产国际的诞生到苏东剧变。这样既能够使国际共运史与现实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明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之间的区别。此外,搞清国际共运史概念,需要理清以下关系。
1. 同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科学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二者虽有紧密的联系,但作为不同学科,研究对象、方法不尽相同。科学社会主义主要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是着重以理论发展为主要线索的学科;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则研究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是着重以实践运动发展为主要线索的学科。虽然科学社会主义为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不能按照理论阐释的需要主观、随意地裁剪或曲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从而落入主观唯意志论的陷阱。
2. 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关系。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社会运动,该运动的发展以实践的方式记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国际共运专业所属的一级学科应该是政治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学,其争论的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区别和联系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学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则是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历史及其规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进而不断丰富发展,二者的研究范围虽然有交叉,但是研究对象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侧重于理论发展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则侧重于运动发展的历史。
3. 同国际工人运动史的关系。 国际工人运动史研究的是世界各国工人阶级为改变或改善自己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而开展的有组织斗争的历史。国际工人运动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史,也包括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工人运动史。国际工人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基础,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国际工人运动重要组成部分。
4. 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关系。 世界社会主义是自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以来、经由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到现代世界各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整个过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则是指由俄国革命中的布尔什维克一派所开创的、由第三国际正式确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社会主义史的内容应包括马克思之前和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各种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之后的社会民主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列宁主义旗帜之下的“现实共产主义”、20 世纪历史中的各种各样的第三世界社会主义等。世界社会主义史应以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和运动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国际共运史则以共产党人的以“现实社会主义”为结局的运动为主要对象。后者只有放在前者的大范围内,在认真细致的比较研究中才可以看得清楚。按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身的概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则专指共产党所领导的、以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运动,因此国际共运史研究应该限定在苏东剧变之前。苏东剧变之后各国根据民族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应该属于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范围,而不是国际共运史范围。20 世纪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运动,包括了众多彼此对立和互相批评的派别,它们的社会背景、发展方向、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追求,往往大相径庭。共产主义运动只是这一总的运动中的一部分,既不能把其他运动排除在外,也不能把其他运动都一齐纳入共产主义运动的范畴之内。
二、国际共运史的研究方法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国际共运史研究也不例外。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历史研究应该占有很高的方法论地位。综合以往的国际共运史研究,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将马克思主义研究整合为统一的综合研究学科,逐步建成国际共运史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如今的国际共运史学科尚缺少一个科学的、相对稳定的理论体系,由此导致不同学科之间无法沟通。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也导致了理论研究与实际政治宣传之间的混淆,进而影响到理论的进一步深入与创新。目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划分为三块、各自独立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出现了问题。这种学科内部的分裂从认识上是受“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论断的影响。这种做法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于机械简单,它使得由“三个组成部分”而来的三个学科以邻为壑,畛域分明,缺少整体性,给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研究者应在不断扩大眼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切实的研究,从而不断认清马克思学说中的逻辑,形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
2. 应重视对世界历史的重新学习和重新理解,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去客观审视国际共运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国际共运史本身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过去对国际共运史进行研究常以片面的、庸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但是,随着认识上的进步,现在应该对近代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史有独立的、重新的理解。换言之,应该从对世界历史新的认识出发,理解包括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在内的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史。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世界本身去阐发世界的真理”。
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应该端正学术立场,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国际共运史学科内部的概念因其综合运动实践,思想发展、意识形态,比其他的历史概念更为复杂。这方面理论探讨很容易陷入一种立场性的争论中。目前研究国际共运史要明确自己的无产阶级立场,不断强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和话语体系。( 1) 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方法,也是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有效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要求国际共产主义史的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 2) 要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进行剖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对于认识阶级社会、认识革命战争年代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是必要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部运动史,而阶级矛盾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 3) 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为了寻求理论逻辑的合理而随意删减历史、歪曲历史。
4. 国际共运史研究领域中,应该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史上其他重要思想的研究。国际共运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部分,因此对国际共运史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或者几个主要国家、政党及思想家的理论研究上。实际上,马克思之后的许多社会主义思想家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各自不同的贡献,他们的思想也都反映着他们时代特定的现实。他们的许多主张尤其对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进行的批判性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而这些在当前的共运史研究中大都被严重忽略、低估甚至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了。
5. 应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共运史研究与其他学科之间长期缺少彼此联系和交流。在过去的年代里,受现实所限,国际共运史研究存在一些“禁区”,除了一些学者在资料收集翻译上做出了重大成就之外,在理论探讨中确实不容易有很大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共运史专业有重大的进步,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上有很大改观。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意识形态的“淡化”,它又往往被视为“官学”,在社会上遭到冷遇。于是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国际共运史专业内部的研究人员由于感到无希望,从而不断“逃离”即转向其他学科; 另一方面,其他学科中的一些学者虽然意识到了国际共运只研究的重要性,但往往对这一学科的研究情况缺少了解。国际共运史研究的萎缩与社会现实对该学科的需要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国际共运史的研究者要切实作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在那些与社会发展有重要关联的历史和理论问题上要有所突破。切实加强国际共运史学科与其他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应是打开国际共运史研究局面的重要途径。
三、国际共运史的研究范畴
国际共运史的研究范畴一直以来是本学科中没有真正理清的问题,其归属历来含混不明。它曾被划为政治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学。然而,很多学者比较赞成将共运史划归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主张将其纳入历史学的范畴并作为专门史进行研究。之所以要强调历史学范畴,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在研究传统方面,过去的国际共运史研究,受十月革命以来共产主义运动正统理论的影响,带有共产国际一出生就固有的宗派主义的毛病,它把复杂、曲折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简化为一种单线的“以我划线”、“惟我正统”的发展过程,而把所有不符合这一教条的流派、运动和事件视为背离和背叛。在研究发展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共运史的研究范围被扩大了,先前被排除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正统视野之外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也得到了重视和重新评价,并被纳入了共运史领域之中。有学者认为,在业已扩大了的研究范围与传统狭窄的共运史概念之间,产生了无法弥合的矛盾。我们的认识进步了,研究视野扩大了,旧的概念却仍然延续下来,于是就产生了名实不副的情况。曾经置身于共产主义运动之外甚至对共产主义运动持尖锐反对立场的流派,如今又完全可以从属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就此问题很多学者都认为,苏东剧变之后,除俄国外的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被纳入世界社会主义的研究范畴,这一部分的研究则更多地涉及到对那些将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的国家、政党进行考察,而这一部分内容又要与各国的国情以及时代的条件紧密地结合起来。
另外,国际共运史的起伏兴衰,不应该被置于某些固定的原则下或者根据不同时期政治的需要进行评价,而是应该从对历史实际进程的深刻认识出发去客观地加以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学说发展的影响,在研究中很容易陷入以论带史的研究习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国际共运史,有助于避免狭隘的理论视野以及为现实政治需要所左右的历史阐释。此外,国际共运史本身是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领域,需要一个多层研究系统与之相适应。国际共运史的研究也应汲取政治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学的研究成果,形成多学科之间积极沟通的良性互动机制。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时,不能以赶时髦的态度不加批评地照搬,重新回到以原则代替现实的老路去。与会学者反复强调国际共运史首先是历史而不是理论,必须搞清楚国际共运史的具体发展过程,以及经典著作写作的历史背景。
四、国际共运史研究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共运史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体现在对人物、组织、重大事件等问题的研究上。国际共运史研究中的每一个基本问题,都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群,目前虽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对这一运动总体的、综合的、总结性的研究迄今仍然薄弱,而正是这类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当前的国际共运史研究应该着重解决三对关系,即: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各国民族文化的关系。此外,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研究与对苏东剧变经验教训及它们对国际共运史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是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方面,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与经验。国际共运史是曲折发展的历史,但是这种曲折与探索也正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国际共运史研究的正是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到目前这种状态。有学者提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运动与生产力发展以及科技革命的关系,指出随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认识基础也应该有所更新。还有学者指出,所谓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要从两方面看,研究者既要看到“兴”背后依然存在的问题,也应该看到“衰”所暗示的一种发展。以苏东剧变为例,它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国际共运的失败,可以换一种视角,将其视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模式的失败。只有看到这种特殊性,才能有效地跳出苏联模式的束缚,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审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2. 重新认识国际共运史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对国际共运史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重新分析,吸收过去的研究成果,纠正既有的政治偏见,打破狭隘的意识形态束缚,深入总结苏东剧变的原因,加深对俄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等问题的研究。对苏东剧变重新研究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更重要的是制度背后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主义与国家、民族、政党关系调整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此外,根据世界历史的发展,对列宁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予以重新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任务。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出现的重要理论与事件放到世界历史发展中去研究,有助于我们在更高的研究平台对其进行理解。
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科技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表示,要在对近现代资本主义的深刻研究中,在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深入认识中,在与其他各种重大思想流派的认真比较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学说及其历史命运,不断用发展的眼光挖掘理论的财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是一部世界运动的历史,用世界的眼光和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背后的制度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有利于理解当今资本主义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
4.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研究要同对国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相结合,在比较中找出区别与联系。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进行研究不应是孤立的,要用普遍联系的眼光对社会民主主义、无政府主义、英国传统的工联主义和社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以及当代各种新左派等予以深入研究; 同样也应加强对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民众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对这些思潮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内涵,也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发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论长处,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5. 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予以真正独立的研究,不断深入制度问题的本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理论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深扎在多数人思想中的禁锢依然很多。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学术的勇气,一味地躲避敏感问题只能助长人云亦云、无立场、无作为的学术风气,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理论“套中人”。国际共运史学科需要对类似于“官僚化”这样的“准禁区”进行深入研究。社会需要发展,理论需要创新,只有冲破旧有的、落后的意识形态的束缚,才能实现研究的突破与推进实际政治的发展。
如今,国际共运史专业的发展遭遇了危机,学科研究中出现了多方面难题,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意味着国际共运史专业能否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有所作为。国际共运史研究者只有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正确有效的研究方法,在明确了学科概念及研究范畴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问题和难题进行耐心深入的研究,才能写出有较为长久学术价值的社会主义—国际共运通史性著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可以提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重要的经验教训。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认识。总结和吸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些宝贵经验同样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