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朱炳元:列宁《帝国主义论》:方法论、核心意蕴与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6-1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6 年是列宁完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100 周年。这部具慧眼的小册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中有力

地敲响了帝国主义的丧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100 年来, 国际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从来就没有停止对《帝国主义论》的诽谤和攻击。在当代资本主义出现许多新特点和新变化的情况下,理论界对《帝国主义论》的质疑和否定声音也此起彼伏。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道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特色、科学品质、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笔者拟就《帝国主义论》的方法论特征、核心意蕴和当代价值等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帝国主义论》的方法论特征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创立的科学理论,总是会引起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攻击和诽

谤的。1867 7 月《资本论》出版时,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各种相互矛盾的评论所证明。”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反复强调了《资本论》的方法以及掌握这一方法的意义。可以说,不掌握《资本论》的方法论,就不可能理解《资本论》的深刻内涵。同样,不掌握《帝国主义论》的方法论,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原理、科学内涵和深远意义。

    (一)《帝国主义论》中的历史观

    列宁在青年时期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 》中,深刻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在列宁看来,以往的一切社会历史研究,由于没有划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总是难以分清重要现象和次要现象,难以找到社会历史深层次变化的真正原因。唯物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成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又都具有自己的特征。科学地认识和客观地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人们就能够发现和找到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深层次原因,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因此,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这部

著作显示了列宁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而《帝国主义论》则是这一历史观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列宁说:“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但这样的定义毕竟太简单,因此,有必要对帝国主义下一个比较具体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这一定义,不仅科学地指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深刻地揭示了帝国主义阶段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由此可见,列宁是把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来研究的。

    是否把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这涉及坚持什么样的历史观的根本方法论问题。机会主义者考茨基否认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认为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比较爱好的政策”。列宁认为,这个定义把帝国主义的政策同金融资本的经济基础割裂开来,其目的在于,只要同帝国主义政策作斗争,而不要去触动金融资本的经济基础。这实际上是在宣传同帝国主义调和,不是去暴露帝国主义最新阶段的矛盾和问题,而是在掩饰和缓和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样一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列宁通过对资本主义发展特殊阶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了帝国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地创立了比较系统和完整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可以认为,只要帝国主义最本质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就不能武断地认为列宁的结论已经“过时”或者“站不住脚”。

    (二)《帝国主义论》中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探究人类社会历史现象的终极动因, 不应当从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而应当从现实生产方式的变迁中去寻找;不应当从历史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从历史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唯物论原理同样具有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在《帝国

主义论》的序言中,列宁指出:“我希望我这本小册子能有助于理解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这个基本经济问题,不研究这个问题,就根本不会懂得如何去认识现在的战争和现在的政治。”

   《帝国主义论》是对在实践中产生的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实际情况的理论反映和科学总结。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经济特征的深刻和系统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所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在《帝国主义论》中, 列宁不仅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基本属性和基本趋势, 而且指出了各个特征、属性和趋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种内在联系中揭示了垄断这个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帝国主义最基本的基础就是垄断。而垄断的实质是金融资本的统治。金融资本的统治必然会进行对外扩张。对外扩张又会激化资本主义之间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在现实中体现为战争,这就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因此,帝国主义是垂死的和过渡的资本主义。这样,所有的帝国主义现象,都被列宁用垄断这一根红线贯穿起来。垄断是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普遍的现象和最基本的现实。马克思《资本论》是围绕“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范畴进行的,同样,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围绕“垄断”这个帝国主义的核心范畴进行的。垄断没有消灭竞争,但是垄断的产生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如果说《资本论》是马克思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的代表作, 那么,《帝国主义论》就是列宁在帝国主义时代的代表作。两者都贯穿了唯物论精神,都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正像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没有改变一样, 当代资本主义尽管具体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垄断的经济实质即追求垄断利润的本质也同样没有改变。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仍然是我们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

(三)《帝国主义论》中的实践性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构造一种“理论体系”,而是为了寻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现实道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不是一般的学术著作, 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实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性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列宁语境中帝国主义的基本政治内涵及其价值指向只有一个,即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列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 在世界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历史实践证明,列宁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都强调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并且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因为在当时,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垄断阶段,世界领土还没有分割完毕,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还不是很突出,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是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才能取得胜利。但是,到了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阶段。垄断阶段的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使资本主义各国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特点,也就是说, 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领土已经基本分割完毕的情况下,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力量对比的改变,必然会导致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帝国主义战争削弱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某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有可能首先突破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且取得胜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证明了列宁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

 

二、《帝国主义论》的核心意蕴

 

(一)垄断: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

列宁始终认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为了说明这一现象,列宁不是根据个别的例证和材料,而是应用了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统计数据和材料,在仔细分析研究了当时关于阐述垄断的综合性著作以后,对垄断组织产生的历史作出了如下概括:“(119 世纪60 年代和70 年代是自由竞争发展的顶点即最高阶段。这时垄断组织还只是一种不明显的萌芽。(21873 年危机之后,卡特尔有一段很长的发展时期,但卡特尔在当时还是一种例外,还不稳固,还是一种暂时现象。(319 世纪末的高涨和19001903 年的危机。这时卡特尔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之一。资本主义转化为帝国主义。”随着工业门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银行业也在集中和垄断。银行的集中过程,也就是它同产业资本的融合过程。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资本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纯粹形态,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反映。在大工业企业和大银行的关系日益密切、融合的同时,工业垄断资本家和银行垄断资本家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产生了所谓的“个人联合”。双方通过相互占有股票、相互兼任董事和监事而融为一体,形成了既控制企业、又控制银行的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不仅要主导生产和控制流通,而且还要操控社会生活的全部方面,建立起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绝对统治。列宁说:“生产的集中;从集中生长起来的垄断;银行和工业日益融合或者说长合在一起,———这就是金融资本产生的历史和这一概念的内容。”列宁的金融资本的定义正确地反映了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资本形态的深刻变化,同时也说明了这种变化的实质。

(二)金融寡头的统治: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

“金融资本要的不是自由,而是统治。”金融寡头统治的基本形式首先是对实体经济的控制。金融寡头为了实现对某一产业部门的控制,既可以通过直接吞并中小企业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购买或者交换股票的方法,即“参与”这些企业资本的方法来实现。一个控制着总公司的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而统治着依赖于它的资本总额远远超过它的许多子公司。而这些子公司又可以用同样的办法控制更多的孙公司。这样,金融寡头可以通过自己所有的不大的资本量, 控制着比自己大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社会资本。

金融寡头统治的基本特点是在加强对实体经济控制的基础上又日益与生产过程相脱离。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基本特点和运动规律。列宁说:“帝国主义的一般特性,就是资本的占有同资本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分离,货币资本同工业资本或者说生产资本相分离,全靠货币资本的收入为生的食利者同企业家及一切直接参与运用资本的人相分离。”金融资本的运动被简化了,资本与生产过程的联系彻底消失了。资本的神秘化取得了它的最明显的形式。这种脱离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独立运动方式,使金融机构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金融寡头通过参与有关企业的“整理”和“改组”,通过“买空”“卖空”等“业务”,兴风作浪,牟取暴利。从事投机生意, 也是金融寡头的一项特别有利的“业务”。金融寡头的统治是全面统治,从政府官员人选的决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制定,到文化、科学、艺术、体育、报刊、电视网络等等,无不受到金融寡头的操纵和影响。这种情况决定了金融资本在国内外追求的都是统治,自由、民主、人权这些口号不过是金融寡头实现统治的遮羞布,同时也是资产阶级用来巩固自己统治的手段。资产阶级一旦有需要,就立刻会把共和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代之以毫不含糊的步兵,骑兵,炮兵!

(三)对外侵略扩张: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

列宁说:“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金融寡头以金融资本为工具, 将全世界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在列宁时代,资本输出、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和列强瓜分世界领土是帝国主义对外扩张本性的具体体现。

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标志着资本的对外剥削从国外实现剩余价值发展到从国外生产剩余价值。资本输出在世界范围展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一方面,资本输出使金融寡头得到了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却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资本输出国生产发展的某种停滞趋势;一方面,资本输出为资本输入国带来经济上受剥削和政治上受奴役,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输入国生产力的某种发展; 一方面,资本输出导致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轨道,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资本输出国对输入国的控制;一方面,资本输出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又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地盘和销售市场斗争的尖锐化。但是从总体上说,资本输出加速了金融资本挺进世界的步伐,加强了金融寡头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瓜分世界,则是巩固和发展金融资本全球利益的必然要求。国际垄断同盟建立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这意味着金融资本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剥削和统治世界各国人民的体系的总和。由于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政治上、领土上瓜分世界也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体系。从19 世纪末期开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占领殖民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形成了高潮, 并且最终导致了在20 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四)寄生性和腐朽性:帝国主义的必然趋势

列宁认为,寄生性是帝国主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金融资本使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更为深刻的分离,从而使金融资本逐渐脱离生产过程,进行纯粹金融产品的交易。这些人除了关心自己的金融产品的利润和收益之外,别无他求。这样就逐渐成为单纯的“食利者”阶层。他们以“剪息票”为生,整天游手好闲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润。帝国主义的垄断和对外扩张,不仅造成了国内的食利者阶层,而且产生了“食利国”。随着少数“食利国”的形成,垄断资产阶级从殖民地和海外国家攫取了大量的高额利润,他们可以从中拿出一部分利润扶持和培养“工人贵族”。“工人贵族”享有金融资本给予的种种特权, 过着优裕的生活,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完全投入金融资本的环抱,变成资本家剥削和压迫工人的代理人。“食利国”的产生, 是工人运动中机会主义产生的经济基础,也是帝国主义寄生性的具体体现。

列宁认为,金融资本的垄断统治会造成生产和技术的停滞。金融资本凭借对生产和流通的垄断地位,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也有可能人为地阻碍技术进步以及科技成

果的采用。到底是阻碍新技术,还是采用新技术,取决于金融资本对利润的需求。另外,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垄断和竞争并存,是帝国主义时期的一个基本现象。垄断产生停滞和腐朽的趋势,竞争又有促进生产发展的趋势。垄断与竞争同在,是帝国主义时代出现停滞和发展两种趋势的制度性原因。列宁说:“帝国主义是金融资本和垄断组织的时代,金融资本和垄断组织到处都带有统治的趋向而不是自由的趋向。这种趋势的结果, 就是在一切政治制度下都发生全面的反动,这方面的矛盾也极端尖锐化。”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垄断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在帝国主义时代,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的最典型的形式就是法西斯专政。法西斯主义是金融资本统治合乎逻辑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国家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化的具体体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别是19291933 年资本主义大危机以后,德国、日本、意大利都相继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并且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劫难。历史事实证明, 金融资本在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不仅会加紧剥削和奴役本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剥削和奴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以上阐述的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四个方面的内容,共同构成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四个支柱。这四个方面内容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和概念的堆积,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互为条件的帝国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必然规律,体现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是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原型和核心意蕴,它不仅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仍然是我们今天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的理论指导。

 

三、《帝国主义论》的当代视野

 

自《帝国主义论》诞生以来,已经过去100年了,理论界对列宁《帝国主义论》的质疑也时有发生。其中最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认为列宁关于帝国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基本趋势的判断不符合当代现实, 因此“站不住脚”。有人甚至打趣说当代帝国主义“生而不寄”、“腐而不朽”、“垂而不死”。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普遍的感觉是:列宁《帝国主义论》面临着许多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要在理论上回答列宁《帝国主义论》是否过时,首先应当完整地理解和掌握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必然会在方法论、核心理论和价值层面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色。而且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仍然具有现实的价值。如果我们不是拘泥于《帝国主义论》的个别结论,而是从理论内核和内在逻辑上加以分析和研究,就可以发现,《帝国主义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然是我们今天深入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本性的理论武器。

(一)国家垄断是私人垄断合乎逻辑的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消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深刻动摇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了。1933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是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初步实践,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干预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学术界一般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必然结果,它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内在固有的垄断本性。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国家作为资本家的“总代表”,来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二是经济的周期性和经常性波动、危机的发展和加深,依靠私人资本的力量已经难以应付,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来采取“反危机”措施,以消除危机的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应运而生。三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极分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加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为了缓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矛盾, 有效地维护金融寡头的统治,也要求国家介入国民经济的再分配,进行私人资本不可能进行的利益调节活动。四是垄断资本狂热地追求剩余价值, 盲目地为生产而生产,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需要资产阶级国家参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内的关系调整,并没有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垄断性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的论断没有过时。

(二) 当代金融资本虚拟化加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

今天的金融资本和列宁时代的金融资本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金融资本的外延扩大化。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没有把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纳入分析框架。现今,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在经济产值中占了重要地位。因此,现代金融资本是现代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产业部门)和现代金融(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养老基金等)相融合而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简单地由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的结果。这种现代金融资本,构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本质的经济特征。

第二,金融资本的内涵虚拟化。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商品生产,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不得不干的“倒霉事”,资本的本性就是想通过不经过复杂的生产过程就能够赚到钱。因此,资本具有脱离生产过程而逐渐走向虚拟化的内在趋势。在《帝国主义论》中,列宁证明了虚拟资本的产生和食利者的形成。而现今“虚拟经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随处可见,而且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重要形式。金融资本的虚拟化没有改变金融寡头统治和剥削的实质。为了维持金融资产膨胀、避免经济泡沫破裂,金融寡头不断提高剥削水平,不断增大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

(三)帝国主义对外扩张采取了新的形式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内外政治家和学者普遍认为,20 世纪的时代主题已经演变成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但如果我们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视野出发,把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逻辑和当代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逻辑统一起来加以研究和比较的话,就可以发现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论断没有过时。从本质上说,帝国主义是与势力范围、强权政治、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20 世纪上半叶的帝国主义运动, 就是赤裸裸的侵略和扩张。两次世界大战以最惨烈、最野蛮的冲突方式展示了金融资本的残暴本性。尽管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但却为金融资本控制和统治世界打造了新的扩张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控制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而且更多地表现在文化领域。西方的“新自由主义”、“华盛顿共识”、“人道主义干预”、“颜色革命”、“人权高于主权”、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意识形态领域的帝国主义运动,已经把当代帝国主义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整个世界的控制,一直是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无论表现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都不能改变帝国主义的这一本质属性。

(四)资本主义新变化没有改变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的历史趋势

垄断、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对外侵略扩张,是帝国主义之所以成为帝国主义的初始条件、历史基因和本质特征。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内在规定, 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即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资本主义、腐朽的资本主义、垂死的资本主义,一句话,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这就是帝国主义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在今天,我们之所以仍然作出这样的判断和结论,是因为:第一,从辩证法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因此,人们在对任何事物进行肯定理解的同时,也必须包含对这一事物的否定理解。对帝国主义这一复杂的社会有机体,当然也不能够例外。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第二,从本体论来说,只要存在垄断、金融寡头的统治和对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基因和元素,就必然会产生寄生性、垂死性和腐朽性的历史趋势。无论当代资本主义进行什么样的“改良”和“改革”,都无法改变帝国主义必然灭亡,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必然产生的历史规律。第三,基于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原则,列宁之所以强调帝国主义的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一个明确的政治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建立起崭新的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以避免帝国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历史性灾难。因为帝国主义为这一未来人类社会崭新的命运共同体的到来准备了客观条件和基础,所以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四,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客观情况来说,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虚拟化。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部门日益膨胀, 利润的来源越来越以虚拟经济为主,金融资本无论在微观层面还是在宏观层面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经济加速金融化、金融资本虚拟化、实体经济空心化、日常消费借贷化、国家走向债务化、人民群众贫困化等六大趋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益激化。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劳资矛盾日益尖锐,金融资本对全球的控制更加变本加厉,资本主义靠自身无法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不断积累,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当代资本主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的历史趋势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6

网络编辑:保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