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成果快递

连俊华:发展科技金融培育新质生产力

发布时间:2024-05-27
字体: 打印
分享:
  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要素配置实现结构重组和效率改善
  当前,以数字技术颠覆式应用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使得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推动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用创新的方式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构建对创新更为友好的要素资源支持体系。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持。2022年发布的《2022·CF40中国金融改革报告》指出,我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核心矛盾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社会融资模式与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不匹配。而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创新主体的融资约束问题,要打通创新主体的融资堵点,为各类创新主体融资创造便利的条件。这既是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积极回应,也是中国金融业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金融力量的一道必答题。
新质生产力成型的关键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为我们在实践中如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和根本遵循。全面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需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新质生产力成型的关键核心位置。瞄准全球产业演进的方向和科技竞争的前沿,高度重视基础科研投入,确保资金来源长期稳定,支持促进知识型企业发展,不断畅通产学研转换通道,推动创新要素向中国聚集,打造全球创新高地。沿着这个逻辑出发不难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新质生产力成型的一个关键核心指标。因为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就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那部分增长,这需要高度依赖创新。
  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实并非无迹可循,相反其路径清晰而具体,但提升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却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打破原有的要素配置格局,用“破”与“立”的方式形成全新的生产组织逻辑。人类历史上历次产业革命的经验充分证明,只有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才有可能突破传统的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路径,形成全社会新的发展动能,真正推动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这再次凸显了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成型过程中的关键地位。
发展科技金融有助于引导要素资源向创新聚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在实践中创新融资却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首先,金融机构营利的“确定性”目标和创新面临高度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创新需要长期和耐心资本的加持,在较大的前期投入、回报的不确定性和较长的投资周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基础性的创新研究很难得到商业银行足够的金融支持。其次,科技创新主体“轻资产”与授信模型中的“重抵押”错配明显。对于科技类企业等创新主体来说,这些企业通常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和起始资金,大多数无法满足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敞口覆盖的要求,因此往往难以获得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金融支持。最后,考虑到资本逐利的内在属性,资金“脱实向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创新意味着较长的周期,而资金的短期逐利动机明显。因此探讨金融支持创新,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如何杜绝资金体内循环和避免监管套利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支持创新融资必须要探索一条与创新内核相适应的全新的融资体系,这显然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科技金融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为金融要素向创新聚集、改善金融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一种可能。科技金融从狭义上来看是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和科创新企业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创新主体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实际上,科技金融的范畴显然并不止步于此,而是把科技创新与金融有效结合的一种机制。在这种新的机制下,金融要素供给可以在更高水平上与科技创新的内在需求实现动态平衡,金融“脱实向虚”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更加显著,科技创新主体的融资更加多元化、便利化和高效化。以支持创新融资为目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金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就具体机制而言,科技金融在改善金融要素配置效率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方面,科技金融通常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投放方向,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融合迭代和全球新一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半导体芯片、绿色环保和高端制造等已然成为全球大国博弈的主战场。科技金融以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投放对象,能够推动更多生产要素向这些行业流动,从而推动整个国家创新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科技金融自身也在利用新兴科技为金融赋能,这有助于弥补原有创新融资体系中创新主体融资的短板。比如,通过利用先进的算法技术和大数据,商业银行可以用专利授权量、产业发展潜力、单位创新产出等全新的变量来对授信模型进行重塑并以此进行风险识别和定价,这种突破过于依赖企业重资产抵押、当期现金流、利润和营收规模等“三张表”来决定资产投放的全新模型,在改变资产投放既有模式的同时,也能够在无形中优化现有创新融资的市场环境,为推动整个社会创新要素的资源配置改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通过优化创新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要素配置实现结构重组和效率改善,这对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商业银行要创新产品和服务。
  国内外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历经“科研—研发—量产—市场”不同阶段,对融资有着不同需求。一般来说,出于资产负债管理内在特征和商业模式的制约,商业银行的授信往往过于依赖抵押品,投贷联动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的服务能力水平还不够高,难以有效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推动商业银行从“大资产、大负债”的思维中解放出来,用更加精细化的资产管理方式进行体制机制的突破和创新,设计出更多满足创新主体融资需求的新产品。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以科创板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融资仍然有一定门槛,无法覆盖科技创新的全部生命周期,所以商业银行依然是大部分科创主体融资的主要渠道。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科技前沿,围绕创新链布局资产链。探索推动既有授信评估模型的变革,加强对前瞻性技术的研判,积极对接科研院所和成果转换机构,加强与创业投资和风投机构、保险和融资担保公司的合作,创新准入和担保措施,丰富科技金融的产品种类,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综合性和全周期授信服务方案。
  二是做大做强做优股权投资市场。
  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是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科技创新的规律显示,创新主体在跨越“死亡之谷”前的初创期和种子期,一般很难得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PE/VC)机构以外的金融机构的投资,所以科技金融的一个重要维度,是要在尊重融资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畅通“募、投、管、退”渠道,真正发挥好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市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行业内核,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好创新主体所面临的融资难题。考虑到私募股权投资在科技创新本身及科创企业成长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2024年2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的一个特设委员会公开呼吁限制美国的风投企业对中国半导体和量子计算等领域企业的投资。国际博弈最新动态再次验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鼓励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PE/VC机构的积极作用。要在募资和退出等重要的环节为这些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更好发挥这些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建设性作用。具体来说,要鼓励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做大做强,提升中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引导基金也要在投资决策、薪酬水平和风险管理等环节向市场靠拢,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金融要素向创新领域聚集。
  三是优化科技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位居首位。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监管层面的机制建设。首先,要为科技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新事物,科技金融发展既需要科技企业推动完善现代公司治理,为金融机构贷前调查和尽调提供足够透明化的信息;也需要监管层在制度层面进行创新,比如尽快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信用体系,探索设立一定层次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推动数据交易平台建设,为金融机构建立完善与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相匹配的创新融资担保体系及资产投放模式创造条件。其次,要建立科技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跨部门信息共享,使得金融机构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创新企业相应的资源支持。最后,创新监管方式,推动科技金融监管从“互联网+”向“数据要素×”转变,建立科技金融监管大模型,丰富监管手段,覆盖监管盲区,推动科技金融监管方式变革和效率变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中国金融》2024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