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董艳芳:深化“两个结合” 走好赶考之路

发布时间:2022-05-26
字体: 打印
分享: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新时代实践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应当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实践的不断深化,在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中,大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在体现人民至上中继续践行“两个结合”。《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传统文化中《尚书》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潜夫论·务本》中的“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再到“大唐盛世”中“水”“舟”之论,都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既通过提出并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主动应对新科技革命、人口老龄化、“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等带来的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在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在推进守正创新中继续践行“两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守正创新,《诗经·大雅·文王》中的“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和《礼记·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创新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的密码就在于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针对我们的“具体问题”,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已经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坚持这些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断丰富发展这些理论政策,继续用这些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又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继续践行“两个结合”。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质朴古老的诉求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从《礼记》中的“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到《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希冀和梦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论述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持续奋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围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重要任务,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调整生产关系,依据经济基础的需要调整上层建筑,更加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收入差异等问题,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的内涵、原则、目标、路径等的认识,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促进人类进步中继续践行“两个结合”。《尚书》中的“协和万邦”以及《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世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未来社会美好的追求和向往。正如恩格斯所言,“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视角出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继续坚持开放、坚持互利共赢、坚持主持公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书写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新篇章。

 

网络编辑:保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