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科学与无神论

论科教兴国战略中科学无神论宣传的意义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2-0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科教兴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与基本国策。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和根本路径。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科学无神论的宣传与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科学无神论的内涵与意义

  科学无神论是人类思想的智慧结晶,是近现代以来哲学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构成了现代精神文明的前提与基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无神论是和有神论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人类文明史上,无神论思想可谓源远流长。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初,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思维能力的增长,无神论思想已逐渐萌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东西方都曾产生过丰富而深刻的无神论思想体系。尽管无神论思想形成于人类文明早期,但古代的无神论思想零散而质朴,只能从某些具体问题上揭露鬼神观念的缺陷与矛盾,因而一般局限于常识层面,还不能从根本上否认鬼神的存在。只有到近现代自然科学形成之后,无神论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发展为无神论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手段与实证材料,大量的实证知识日益驱散了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迷雾,科学的精神与方法也为揭示宗教迷信的荒谬与说明其本质提供了可能。近现代无神论一直与思想解放运动同行,有泛神论、自然神论、不可知论等诸多变种,尤以18世纪法国的战斗无神论最为坚定,恩格斯曾将其称之为“法兰西精神的最高成就”。这种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基础上的无神论与古代朴素的无神论不同,不仅根本否定鬼神观念,还对鬼神观念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正确的说明,故而被称为科学无神论。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近代科学无神论的优秀传统,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装,将科学无神论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是最彻底、最科学的无神论,这种彻底性并不在于其主张科学无神论的坚决性,而在于它科学地揭示了宗教有神论产生的根源与条件,论证了宗教有神论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产生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同时,科学无神论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与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在对宗教有神论批判的基础上才创建了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要求必须首先无神论这一思想前提。

  科学无神论既是近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类思想的发展进步。只有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上帝的安排与支配,转而以自身的知识与能力去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之时,科学才得以从宗教的束缚之下解脱出来,获得长足的发展。自然神论、泛神论是迈向无神论的重要步骤与阶段,本质上属于无神论思想的范畴。这些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形态,成为影响和促进当时科学家们不懈探索宇宙奥秘的精神动力与个人信仰,从而创造了比过去数千年多的多的文明成果。在社会政治领域,“天命神授”之类的宗教欺骗逐渐被动摇,国家的合法性与前途命运依赖于人而不是神成为普遍的信念,于是国家元首不再需要教会加冕,而诉诸于公民的选举。这就形成了政教分离的现代国家形态,也使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公民基本权利成为可能。科学无神论澄清了宗教有神论的迷雾,将人们从对上帝与来世的期冀中摆脱出来,重新审视与确立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启示和鼓励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争取自己的幸福。这就打碎了愚昧迷信的思想枷锁,使人们开始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科教兴国理论的精神实质

  科教兴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成为振兴国家的重要力量。这一思想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科学的实践依据。

  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与教育着手”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1986年10月,他在会见外国学者时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 。特别是1988年9月,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著名论断。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强调:“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学与教育” 科教兴国思想将科学技术当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肯定了科学技术在当时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与工业革命时代相比,当代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大大缩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极为紧密的融合于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与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使后发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有可能迎头赶上先进国家。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正是顺应新的时代形势而提出的极具远见卓识的主张。

  科学技术能改进劳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从而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这一切却必须通过劳动者才能实现。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构成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中介。只有依靠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者,即人才,才能将科技落实和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使之发挥出蕴含的巨大力量。同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本身也需要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才能实现。人才的培养则必须要依靠教育。因此,邓小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必须将教育与科技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才能一方面实现和加速科技向生产层面的转化,同时促进科学研究自身的不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归根结底依赖于生产主体与科研主体的培养。

  三、科学无神论宣传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

  科学无神论的宣传与教育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这是由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所决定的。

  第一,科学无神论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条件。从历史上看,现代科学即产生于无神论思潮的兴起。如果没有以人文主义为根本特色的文艺复兴运动,人类仍将处于中世纪黑暗的宗教愚昧之中,根本不可能产生近现代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包括自然神论与泛神论在内的近代无神论思潮兴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也不可能在欧洲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无神论使人们摆脱各种宗教的禁忌与束缚,大胆地探求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这是科技发展的思想前提。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宣传科学无神论。

  第二,科学无神论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然要求。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关键在于培养大批适应于科技创新的生产者与科研人员,从而持续地效地推动科技发展,并迅速将新技术转化到生产实践之中。这就要求劳动者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广泛汲取新知的开放视野与能力,而这些品质必然要建立于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基础之上。科学无神论是一种合理积极的世界观与人生态度,缺乏这一基本信念,就无法树立勇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品质,也就难以造就符合科教兴国战略要求的生产主体与科研主体。

  第三,科学无神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自然导向。科学无神论是科学的天然盟友,科学的发展能够为无神论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近现代以来科学无神论思潮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因此,贯彻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然能进一步破除各种迷信与有神论,从而促进科学无神论的宣传工作。随着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科学无神论思想会越来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社会的普遍信念。

  总之,科教兴国战略与科学无神论思想具有内在的关联。我们要有效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同时大力做好科学无神论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48页。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41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83页。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74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37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11页。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40页。

  

  责任编辑:王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