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外马克思主义

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和中国道路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发布时间:2012-06-21
字体: 打印
分享: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学习座谈李长春讲话精神

                     

2012621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在京举行“建立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座谈会,围绕李长春同志关于“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讲话精神进行深入研讨。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专程到会向与会学者表示欢迎,中国社科院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社科院各研究所,和新华社、红旗文稿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等报刊传媒单位的专家学者沙健孙、汝信、刘海藩、卫兴华、周新城、张国祚、何君臣、何秉孟、程恩富、侯惠勤、樊建新、杨圣明、张炯、蔡昉、王振中、李林、王一程、于沛、黄平、吴尚民、张文木、朱继东、李菱、裴小革、董晓阳、余斌、辛向阳、王立强、汪亭友等先后在会上发言。

 

会议主要就建立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的意义及其必要性、当前中国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建立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会议由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侯惠勤主持。

 

李慎明在讲话中指出,201262,李长春同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代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如何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今天,我们在京的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学习和研讨这个重大话语权问题,十分必要,意义重大,希望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关注这个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提出对策建议。

 

    李慎明强调,建立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和十分重大的课题。话语权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经济权利,反映了人们或国家在社会或世界中不同的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建立独立于西方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从而有力地维护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并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与会者一致认为,话语权在世界上的接受度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强度的衡量器。支撑话语权的是经济权力和政治权力。话语霸权是经济和政治霸权的表现,美国搞的是话语霸权,话语本身并不能赋予霸权,而是经济和政治地位赋予话语以霸权,专靠话语是不可能获得霸权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追求话语霸权,但也要争取话语权。

 

与会者指出,在话语权问题上,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打造自己的话语权。首先,理论话语权与政治话语权、经济话语权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国际社会中,一般来说,你政治权力大和经济实力强,你的话语权就可能比别人强大。而理论话语权则只有当你的话语更科学,更有真理性,更能反映客观的规律,并能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结果。其次,要建构真正科学的、具有学术真理性的理论话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须坚持评判地继承中外前人的成就,必须与当代实践密切联系,并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创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丰富历史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理论话语提供了坚实的多方面的根据,这是当今中国理论话语得以走向世界也必然会走向世界的根本性原因。

 

学者们认为,文化是软实力,但真正在国际政治和交往中发挥作用的最强软的实力,最突出的是表现为话语权,而并非泛泛的文化交流。我们当然要加强文化交流,但要重视话语权。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正义,诸如此类的东西很容易俘获青年,因为它已经抽象去实际内涵,变为一个具有普遍可接受的概念,而我们往往借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东西,或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用两千多年的话语来应对当代西方的话语,很难取胜。因为话语权的斗争不是文化优劣的争论,不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争论,而是一场具有当代性的政治较量。不管我们如何淡化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本质上就存在意识形态的问题。因此,打造体现当代中国的制度优越性和反对不合理的世界国际秩序和格局的话语,将更有针对性。

 

 

网络编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