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外马克思主义

孔伟:“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综述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2-05-17
字体: 打印
分享:

  2011年12月24日,“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借鉴与启示”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国内的20余名学者与会,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陈学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历经30多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80年代,思想开始解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兴起;(2)90年代,苏东剧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低潮,国内学者连续多次参加国际马克思主义大会,并将大会的内容传播到国内;(3)新世纪的头10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进入新阶段,重点探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并以“中国模式—道路”为研讨核心。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学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世界视野和思想素材,所以设定以下论题:(1)德、法、英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最新趋向;(2)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研究;(3)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观点研究;(4)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意义研究;(5)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6)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的借鉴研究;(7)当代欧洲马克思主义对 中 国 当 代 马 克 思主 义 的 理 论 启 示 研 究;(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以上论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研究

  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危机的重新回归,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就此重新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研究。

  武汉大学的何萍教授就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其他的激进社会理论学者围绕金融危机的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她认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研究的主题和理论成果都获得了新的特质,使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在近几年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研究流派的扩大。近几年来,那些曾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苏东剧变一度沉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派别得到了复兴。这些派别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学。除此之外,非马克思主义的左翼也发展起来,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一支新的力量。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抽象化和资本主义理论的更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苏东剧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沉寂下来,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政治方面的研究,并且主要与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民族主义、反全球化、反新自由主义、反新殖民主义等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运动结合在一起,很少作抽象的理论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只是个别、偶然的现象,并且是不成系统的,也不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流。然而,近几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重温马克思的《资本论》和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从而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这些理论研究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资本主义金融化的研究;其二,新自由主义批判;其三,新帝国主义理论;其四,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复旦大学的汪行福教授就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的关系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既有对抗,也有交流;第二,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问题:是不可调和,还是相互贯通的?女性主义借鉴马克思主义来建构女性主体价值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欧洲中心主义吗?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时是欧洲中心论者,后来扬弃了欧洲中心主义论。

  同济大学的李春敏讲师梳理和探讨了哈维的空间正义观。大卫•哈维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他将“普遍主义正义理论”和“特殊主义正义理论”作为探讨空间正义的两种致思路径,在对其进行辩证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基于“过程”的空间正义理论。哈维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将“空间正义”作为“反资本主义斗争能够坚持的最好的评价地形”,并以此为起点对空间正义进行了辩证的多维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各国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不断进行着各自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因此,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从“西方马克思主义”三个早期代表人物卢卡奇、柯尔施和葛兰西提出的三个标志性命题的性质的角度,提出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是:(1)“马克思主义是方法”(卢卡奇);(2)“马克思主义是哲学”(柯尔施);(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哲学”(葛兰西)。他肯定了这三个命题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并由此说明不能一般地简单地否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性质。他主张,在方法论上,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应秉持“一源多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秉持科学批判的态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人物、观点、思潮、流派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他还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做了分析和说明,对在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评价上存在的片面性问题提出了批评。

  复旦大学的王凤才教授就新世纪以来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展开阐述。他强调,东德、西德统一后,马克思主义已经退居政治舞台和学术舞台边缘,但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未沉寂,甚至可以说十分活跃,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新成果、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马克思思想复兴”、“马克思热”。目前,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为:(1)马克思学家,如诺伊豪斯、福尔格拉夫、黑克尔、豪克等人,主要从事MEGA2编辑出版研究、编辑出版系列经典著作和《马克思恩格斯年鉴》、《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辞典》等;(2)马克思主义正统派,如费彻尔、施泰格瓦尔德、霍尔茨、迈彻尔、比朔夫、泽普曼等人,试图捍卫正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并站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解释社会现实问题;(3)马克思主义创新派,如胡弗施密德、德佩、莱比格尔、利贝拉姆等人,试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反思、批判、创新,并用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发出了“德国左派马克思主义声音”;(4)马克思主义重建派,如霍耐特、维尔默、奥菲等人,侧重点在于推进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但也试图借助马克思的思想资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悖谬。

  东华大学的王平副教授论述了欧洲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批判。他认为,由恩斯特•拉克劳和查特尔•墨菲所奠定的狭义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解构。在这一解构路向中,用身份政治取代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是其核心要务。拉克劳和墨菲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既不符合当今现实同时也无助于改变现实,因而必须被身份政治所取代。与阶级政治不一样,身份政治具有以下表征:强调政治的出发点是行动者而非抽象的主体;强调政治斗争的力量是身份而非阶级;强调政治运动中话语结合的作用而非必然性的作用。拉克劳和墨菲之所以提出身份政治学,目的是要贯彻其激进民主策略。这种策略试图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判归为现代性的阵营以图超越马克思主义,但最终依然陷入现代性的困境。

  华东师范大学的郑忆石教授就社会发展动力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呈现强调: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在确立马克思理论的“微观基础”中,通过重释马克思原典,在承认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论“客观要素”价值中,有限地体现出其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客体动力观”的“回归”;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客体要素统一性的阐发,表达了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是主体与客体双重要素推动的思想。

  同济大学的郭强教授对哈贝马斯全球社会思想进行了评析。他指出,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民族国家的消失将成为必然,这时世界将走向大同,这个大同世界就是全球公民社会。如何构筑这种全球社会呢?哈贝马斯认为包容机制和主体间性机制将成为后民族国家的社会同一性基础,而建设全球公民社会的行动策略,是驯化资本主义、拓展交往空间、从文化中获得力量;确定全球社会建设的行动者、扩大网络与发展共同的政治文化是这种全球社会的扎根方法,建构全球公民社会的知识之路,在于拓展社会学的边界和增加社会学的行动性质。对哈贝马斯的这种美好的思路,郭强教授视之为知识“灯下黑”现象,认为全球社 会的设想是带有现代性特征的知识乌托邦。

  同济大学的金瑶梅副教授论述了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对阿尔都塞的影响。以斯宾诺莎、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对“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阿尔都塞的认识论、历史观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等几个方面,从而使其学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理性主义倾向和唯科学主义倾向,这些倾向与其结构主义的主体特征一起构成了对其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思想启示。

  三、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启示

  目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改革实践等方面较为薄弱。我们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面向实践、面向现实。

  同济大学的丁晓强教授就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指出,我国一直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第一次时代化与如今的时代化是有区别与联系的。实践化需要抽象化,抽象理论需要实践化。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不应仅在中国很重要,在欧洲也很重要。对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有以下四点借鉴意义:(1)欧洲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2)欧洲马克思主义擅长于对文本的细致研究;(3)欧洲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不限于欧洲发达国家,也涉及许多人类共同的探讨问题;(4)在国际会议上,须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中央编译局周凡研究员在发言中阐述了他提交本次会议的学术论文《当巴迪欧遇到保罗》的主题与思路。他指出,当代法国左翼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在1997年出版的《圣保罗:普遍主义的缔造》一书借保罗贩依基督这一事件隐喻性地阐释了他的“事件哲学”的构成要素及其政治意蕴。一个偶然性的事件通过主体的介入获得了命名并由之产生一种主体向之奉献全部忠诚的真理程序。在“事件—主体—真理”这个“三位一体”中,巴迪欧最核心的关切是主体问题——即当代左翼激进政治的主体建构问题。在巴迪欧看来,革命需要的并不是某种外在的客观性的真理,它需要事件,需要主体的介入,需要主体对事件的忠诚。而在这些要素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断裂——事件与既定情势的断裂,主体自身的内在断裂。比如,你与你的过去断裂,你与某种主导话语断裂,你与你当前的身份断裂,你与你长久以来的行为方式断裂,你与某种生活态度断裂,你与你的“在世之在”断裂……还有,如果你自称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你就与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的一切东西断裂,如果你这样做,就必有某种构成性的“事件”发生。巴迪欧所说的“事件”,只不过是一个招牌,在这个招牌上,写着一个似乎早已陈旧甚至腐烂的文字:革命。在巴迪欧眼里,保罗就是一个革命家。因此,《圣保罗:普遍主义的缔造》一书就是巴迪欧对激进主义的政治革命的期盼与召唤。

  王凤才认为,尽管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思想、马克思主义有不同诠释,而且不少研究缺乏原创性和理论深度,但他们结合MEGA2阅读马克思的方式,以及重新发现马克思、重新诠释马克思、重新塑造马克思的激情和努力,值得我们借鉴、深思;他们强烈的现实关怀、有针对性的历史反思、深刻的理论探索、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不过,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要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过去过分强调“经典文本”、“传统观点”到今天过分强调MEGA2、“新观点”;不要误解、曲解马克思,更不要歪解、肢解马克思,而是要对马克思思想进行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化、虚无主义化、实用主义化,使马克思主义以完整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上海财经大学马拥军教授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民主社会主义为什么救不了中国。他指出,马克思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为世界历史理论,其形式表现为辩证法。共产党一旦脱离世界历史理论和辩证法,就会堕落为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之所以救不了中国,就在于民主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上主张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则单向度地强调对本民族发展的关注,而割断了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关联。在对待革命与改良关系的立场上,民主社会主义将二者对立起来,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混同于修正主义。其根本缺失在于,无法从辩证法的视角理解世界历史进程。在这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同济大学的李振教授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文明批判主题对中国的启示。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兼具“西方与马克思主义”两大学术传统之间相互对话、竞争和对抗的特点,充满了或以西方学术传统钳制马克思主义或以马克思主义诠释西方传统的内在冲突。在资本文明笼罩全球的现代语境下,拓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野、立足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就是必须对资本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就此而言,西方马克思主义资本文明批判主题,无疑具有十分直接而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问题意识、批判视角和未来畅想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是激发当代中国反省并超越资本文明的重要理论资源,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的秦美珠副教授围绕马尔库塞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论述了妇女解放运动最终朝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她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由不同的现实原则建立起来的新社会,是对现有的观念、本能结构、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的变革;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及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相符的男性的超越与否定;社会主义是以女性价值为主导地位的社会,女性及女性特征在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尔库塞关于女性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认识当下女性处境和女性解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另外,与会学者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同济大学的李菁讲师指出,现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虽然科学地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三大有机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把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大大忽视和缩减了,应当尽快完全恢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应有地位。借用黑格尔式的说法,我们可将科学社会主义比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真理”,前者内在地扬弃了后二者,并将它们作为环节包涵在内。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黑格尔哲学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思想结构上确有某种隐秘的内在相似性,该结构正是辩证法的三一式逻辑运动圆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