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外马克思主义

杨春风:高雅文化与辩护性的非文化��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来源:《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6期 发布时间:2012-05-07
字体: 打印
分享: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尔库塞的研究从多方面展开。[1]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其社会批判理论、单向度理论、技术意识形态理论等颇受关注;在文化批判理论方面,他的形式主义美学、艺术异在性和革命性、美学的解放功能等思想得到较多研究,学者们大多把他的艺术批评归入社会批判的框架中来理解。[2]但是,马尔库塞在文化艺术批评中并不是直接运用其社会批判理论,而是提出了艺术批评本身的标准,即高雅文化的标准。那么,他是如何把社会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延伸到文化艺术评价本身,并根据艺术本身的逻辑来论证高雅文化之否定性、超越性特征,展示高雅文化真正革命性的本质,形成独特的高雅文化理论;如何从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统一的角度,提出特定的高雅文化标准,并以此标准来评判形形色色的当代资本主义文化,需要我们去探讨。因为标准的设定是文化艺术批判的前提,正是通过制定高雅文化的标准,马尔库塞既摆脱单纯政治批判的面孔而进入到文化艺术批评的话语体系当中,又从本质上揭示了资本主义流行文化的辩护性和非文化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和批判当代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独特视角。马尔库塞的文化标准理论及其运用,对我们正确看待中国文化发展的格局、有效抵御外来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富有启发性,本文试析之。

 

    一、高雅文化:真正革命性的文化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马尔库塞同阿多诺、洛文塔尔、本杰明等理论家一样,对当代资本主义持以坚决批判的立场,并在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单面性社会理论。在他看来,进入晚期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社会控制形式上,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随着其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工具,统治者把科学技术扩展到了整个社会控制和调节系统,击败了所有试图摆脱控制的抗议,达到了对社会的极权控制。在社会控制的内容上,对人的控制成为核心,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人的统治范围比以前大到不可估量。”[3]具体来说,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实行极权主义的全面控制,在经济上运用高生产、高消费、高报酬等政策瓦解了人们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运用文化工业武器对人们的心理、意志、意识的加以操纵,加强了对人民的奴役和对人性的压抑。资本主义对人的全面控制使人们丧失了独立主体性和社会批判能力,成为被社会所同化的单面人,成为肯定现存社会的力量,进而这个社会也成为只有肯定性而缺乏否定性的单质性、全面异化的社会。只有全面否定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资本主义一切内容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改变人们的异化生存状况,建立合乎人性的、非异化的社会。

   

    对单面性社会的批判自然不可能忽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意识形态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社会存在的精神反映,二是指虚假的、错误的社会意识,即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继承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的后一方面内涵,并以此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强烈批判。他认为,晚期资本主义阶段,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一方面,作为错误的意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精神形象,它作为一种生产性的意识,有意识地操纵和欺骗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作为虚假的意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已经成为被统治阶级内心化的意识,也就是渗透到被统治阶级意识中的统治阶级意识,反映了被统治阶级为社会所同化后的单面性。

 

    如果仅仅停留在社会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层面,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就只是一种政治批判的附着物,就缺乏文化艺术的内涵,从而难免为人们所诟病。事实上,马尔库塞并不是如此,他通过对文化艺术本身的深入分析,抓住了高雅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又把社会和意识形态批判的思想渗透其中,提出了富有个性的高雅文化理论,创立了一种集政治批判与艺术判断为一体的文化批判标准,即高雅文化标准,这恰恰是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理论的特殊性所在。

 

    在马尔库塞看来,高雅文化的深层本质和核心内涵就是它对社会现实和当下生活的否定、反抗和超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本身就是对现存生活的有意否定,包括否定它的全部体制,它的整个物质和精神文化,它的一切非道德的德性,它的强求和放纵的行为,它的劳作和嬉戏。”[4]对现实世界的冲突和反抗构成了艺术、文化的根本意义,“艺术的基本品质就是对现实的控诉……,艺术就在于对既存现实的冲破,在于构筑一个新的否定现实的世界。”[5]他认为,文化艺术的否定性是文化本质,也是判断某种精神产品能否称得上文化的根据,如果有一些精神产品是对现实的认同、肯定,那它就不是文化艺术,或者说是非文化,资本主义流行文化就是这样的非文化。文化的否定性本质集中体现在它对于现实社会的异在性、超越性,艺术是现存社会中的一股异在的力量,它不从属于这个社会,总是超越着对现实的美化或崇高化,超越着对现实的排遣和辩解。产生并受命于现存的现实,背负着美丽和崇高、超脱与愉快的艺术,最终还是与这个现实分道扬镳,将自身投入到另一种现实。

 

    高雅艺术的否定性、超越性决定了它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具有强大的解放功能。艺术的非实在性、幻想性及其与现实的疏隔,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同现存社会唱反调的革命性力量。“艺术和艺术人物的纯洁人性所表现出的统一体是非实在的东西,他们是出现在社会现实中的东西的倒影。但是,在艺术的非实在性的深处,理想之批判和革命力量,充满生气地保存着人在低劣现实中最热切的渴望。”[6]一方面,文化艺术内含高度的自由精神,具有净化人们灵魂、满足人们深层精神需要的作用,它的功用性是某种超越形态的功用性即用于灵魂或心灵,能使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烦琐和低调,追求美好的生活境界,在生活的可怕的琐碎繁杂中为人们提供假日、提供超脱、提供小憩,展示另外的更高贵、更深沉、也许更真实、更美好的东西,以满足人们在日常劳作和嬉戏中没有满足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突破了被蒙蔽的社会现实,对人的理解和感觉具有颠覆性作用,打开了变革和解放的前景,启发了人的解放意识,具有强大的解放功能。文化艺术的意义不是对给定东西的美化,而建构出全然不同和对立的现实文化在对生活的疏隔和否定中,创造了一个异于现实的想象的乌托邦世界,为主体准备了一个崭新的对象世界而不是接受、美化、升华现存世界,对社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理想感召力,推动他们的反抗意识和实践,从而成为走向主体解放的一种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尔库塞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反对现存权力控制、反对社会压抑、追求人类解放的政治力量,构成了社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尔库塞不仅从高雅文化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上,分析了高雅文化的否定性、超越性、革命性特征,而且从高雅文化的审美角度展示了它的疏离性、形式性特征,进一步深化了高雅文化作为真正革命性文化的本质。

 

    高雅文化是精英性的或专业化的文化,它同日常生活是分离的。在研究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后,马尔库塞认为,真正的、高雅的文化和社会物质生产是相分离的,是纯粹精神理性的领域的事情,是同社会功利和手段的世界相对立的,是具有真正价值和自足目的的王国。他说,“艺术,即超越的东西意味着:它有别于和游离于我们可能观照的任何日常现象。”[7]长期以来,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领域同追求精神理想的享受和快乐是分离开来的,大多数的人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追求,而只有少数人即所谓的文化精英从事文化创造,保持着对真善美的快感。高雅文化的精英性也就是它的逻辑系统性和深度抽象性,它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规律和专业范围,因而它和大众日常生活分离开来,阻断并超越着日常经验。高雅文化拒绝对现实的直接反映和认同,其本质是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艺术的先决条件即是彻底看待现实,因而也是对现实的视而不见��压抑其直接性,以及压抑对它的直接反映。”[8]

 

    艺术品的形式是文化艺术作品的生命,正是它把文化和现实疏隔开来,形成了高雅文化独立的存在系统,体现了高雅文化的精英性和高雅性。马尔库塞指出,“那种构成作品的独一无二、经世不衰的统一性的东西,那种使一件制品成为一件艺术作品的东西,就是形式。”艺术品的形式“使作品从既定的现实中离却、分化、异在出来,它们使作品进入到它自身的现实之中:形式的王国。”[9]也就是说,文化艺术品的形式内含艺术的革命性和否定性本质,是文化之作为文化的根本标征。正因为马尔库塞对艺术品的形式如此关注和重视,他对那些刻意追求形式的艺术非常赞赏,例如,他认为现代的先锋派艺术、形式主义艺术等是真正的艺术,是“真诚的艺术品”。

 

    在论述高雅文化本质与特征的同时,马尔库塞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一个文化评价和批判的标准。这个标准把政治判断和艺术判断合二为一,把革命性的政治要求和艺术性的审美要求聚合在一起,凡是符合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就既是革命性的也是艺术性的,否则则相反。

 

   二、资本主义流行文化:辩护性的非文化

 

    在马尔库塞看来,高雅文化是神圣的,但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却走向了反面,异化为肯定和捍卫现存社会的文化。“它们在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稳定之后,就愈发效力于压抑不满之大众,愈发效力于自我安慰式的满足。它们蕴藏着对个体的身心残害。”[10]为此,马尔库塞深感需要进行文化批判。在批判资本主义文化时,流行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批判对象。他立足于高雅文化的标准认为,资本主义流行文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体现,从社会功能上看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从文化艺术角度来看则是庸俗的文化垃圾,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非文化。

 

    资本主义流行文化在本质上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体现,是资本主义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肯定性、辩护性的文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控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流行文化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包围和影响着社会大众,在文化艺术领域体现并实现着资本主义的政治控制。就文化内容而言,流行文化直接反映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认同、肯定了现存的一切,起着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的功能,人们在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接受、忍受着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危机。例如,流行的活动剧、影视文化作品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实际上是直接复制的现实生活样板,通过它们,流行文化对现实进行粉饰和维护,“对既定秩序起着巩固而不是否定的作用。”[11]就文化形式而言,流行文化完全失去的文化的真正形式,成为维护现存社会的手段,因为这些流行文化采取直接反映生活的形式,消解了文化艺术和现实生活的疏隔,直接把观众引向对现实的认同。例如,“今日之活动艺术,尤其是活动剧,放弃了疏离的形式,在取消演员、观众以及外在的距离时,它构织出一种同演员及其信息的习常性和认同感,这很快就把否定和反抗拉回到日常世界��即把它作为这个世界中可引起快乐和谅解的因素。”[12]作为资本主义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舆论工具、大众传媒也不再是反映民众意见、进行民主监督的公共领域,不再是民众探索和发挥真理的途径,而成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工具。

 

    要维护一个事物,最根本的就是要消除对这个事物的反抗性因素。资本主义流行文化为了捍卫资本主义社会现存状况,力图消解人的主体批判性。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文化提供了一种虚假的意识,并用这种虚假意识来控制人们思想,“大众交通和传播工具,吃穿住日用品,具有非凡魅力的娱乐和信息工业输出,这些也同时带来了人为规定的态度、习俗……。这些产品灌输、控制并促进一种虚假意识。”[13]这种虚假意识实际上形成了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控制了大众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意识和行为受到控制之后,大众的主体性、批判性就被消解了,资本主义流行文化“摧毁精神的自主、智慧和责任心,诱致惰性、顺从、紧张松弛而得到的舒适感,以及对洗心革面劝说的无动于衷。”[14]由此,社会大众沦落成为纯粹受动性的被统治对象,人的尊严的丧失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的状况。于是,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越来越削弱,工人阶级的绝大部分被资本主义所同化。尽管马尔库塞的观点在一些方面值得商榷,但不能不说他确实指出了资本主义流行文化的消极功能。

 

    流行文化不仅是辩护性的,而且是同高雅文化相反的,失去了文化艺术的基本规范和标准,这尤其体现在它的庸俗性、重复性、商品性、欺骗性等特征上:它在内容上是庸俗的、低级的,直接渲染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生活实际,诸如色情、暴力、黄毒赌、黑社会等等内容都充斥在流行文化作品当中,构成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直白。它在创作手法上是重复性的非艺术手法,不断地重复某个主题、形象、热点,形成文化时尚,就像广告一样不厌其烦地用同样的文字或同样的图片做同一种广告,这种重复性当然成为其发挥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欺骗性的假文化。它通过奇观手法,设定一些虚假的生活情调,重复生活中的某些场景,让社会大众对社会产生一种依赖感、憧憬感,从而既粉饰了现存社会又诱骗了大众。它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以赢利性为目的,实行批量性生产,成为纯粹的商品生产活动而非精神生产活动,因而也就缺乏真正艺术所应该具有的独特风格和个性特征,沦为齐一性、模式化的文化垃圾。正如马尔库塞所指出的,“在这个世界中,艺术作品同反艺术一样,将成为交换价值,成为商品。”[15]商品化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性的意识形态和生活经验,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体现的流行文化更是为商品化所浸润和渗透,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交换价值、作为商品而生产的。

 

    总之,马尔库塞充分肯定高雅文化的革命性本质和审美特征,并以此为文化判断的标准,对资本主义流行文化进行多维度批判,指出它缺乏文化应有的否定性本质,其根本的宗旨就是维护现存社会,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载体;它冲破了文化和生活的界线,破解了文化对现实的疏隔,失去了文化艺术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形式标准,只不过是一种和高雅文化对立的“非文化”,并在张扬其非文化特征时对真正的高雅文化构成了摧残。[16]

 

   三、马尔库塞文化批判理论的启示

 

    虽然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例如他的全盘否定的思维方式、把社会大众视为纯粹受动性的文化接受者、过分强调文化同生活的疏离等。但它对资本主义流行文化本质、功能和特征的批判性分析,毫无疑义是击中了当代资本主义流行文化的要害,启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认识。正因为如此,他在当代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理论家都沿用他的模式,把资本主义流行文化看作是低品味的、应该受到批判和贬低的非文化。如杰姆逊就认为流行文化是“品味低下”的“蹩脚货色”,是“媚俗艺术品”。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也认为,当代通俗文化是一种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文化,其目的就是欺骗大众。从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马尔库塞的文化批判理论也具有较大的启示价值。

 

    启示之一,在大众娱乐文化日益流行的今天,必须给予高雅文化以高度重视,切不可在文化领域过度市场化,把文化大众化演变成为文化庸俗化,并导致高雅艺术的边缘化。

 

    中国市场经济的建构在文化领域产生了巨大效应。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和能力也不断上升,适应大众享乐和消费需要的大众性娱乐文化迅速膨胀。社会需求的增长蕴含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于是大量的资本开始流向大众文化领域,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力量,大众文化快速占据文化市场。发展大众文化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消费和娱乐需求,这是文化民主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进步,对此决不能阻挡。但是,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些趋势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关注。文化的过度市场化就是其中之一。文化本身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多层次的精神活动自然产生多层次的文化类型,诸如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而不同种类的文化有其生存发展的条件和范围,正如并不是所有文化都需要政府扶持和管制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走市场化的道路。以高雅文化和学术文化为主体的精英文化,作为一种旨在进行教化、引导、规范社会大众道德伦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文化类型,缺乏明显的商业利益,因而获得商业支持的可能性极其有限,盲目地把它们推向市场的结果只能是这类文化本身的萎缩。但是,在我国的文化实践中,我们却看到了形式主义地把学术刊物、艺术机构、学术出版机构,乃至某些学术研究机构统统推向市场的做法。其结果是什么呢?大量的纯艺术团体放弃了高雅艺术的地盘走向大众化市场觅食,大量的精英文化主体沦为明星式的演艺人,一些学术出版机构不得不降低自己的水准出版一些迎合市场的庸俗书刊,而一些学术刊物也不得不陷入到所谓的“版面费”漩涡当中,精英文化越来越走向到文化舞台的边缘。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氛围中的学者,都能够看到高雅文化对人类精神提升的重要价值,难道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们,就能够坐视高雅文化的市场日缩而地位日衰么?如果仅仅看到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而忽略文化艺术的精神价值,单由市场力量来宰制文化,最终导致的将不仅仅是文化庸俗化问题,更严重的可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萎缩和价值观缺失,这也许不是什么危言耸听。

 

   启示之二,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到当代西方流行文化的意识形态内涵,增强文化防范的自觉意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相互激荡、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文化产品,通过多样化的文化传媒几乎可以在全世界畅行无阻,占有技术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更是如此。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毕竟不是一个大同世界,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停止,文化的冲突正越来越成为国际冲突的核心领域。由此而来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也就在所难免,而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维护其文化边界、捍卫其文化主权、抵御外来文化渗透和入侵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处于多极世界中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其特殊的制度优势、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全球格局中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成为某些国家蓄意西化、分化乃至颠覆的对象。在此情况下,我们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不能不提高文化防范意识,以有效抵御来自某些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当前西方文化渗透的途径主要有主导价值观的颠覆、精英文化的诱导、流行文化的扩张等。其中,通过流行文化传播意识形态是西方文化渗透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代资本主义流行文化,在表面上是一种娱乐性、消费性的文化产品,给人以非意识形态化的感觉;而且,其多样化的形式往往掩藏了意识形态的实质,容易逃避意识形态方面的审查。但是,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这种流行文化实际上承载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涵,已经构成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对本国民众进行欺骗的同时,在国际交流中释放着强大的殖民力量。我们在引进和使用西方流行文化产品时,一定要有所警惕,不能为其表面的非意识形态性的中立面孔所欺骗,从而陷入到其文化渗透的陷阱当中。当然,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全民族的高度文化自觉,是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的内在基础。


[1] 19992008,国内发表的论及马尔库塞思想的研究论文多达857,专题研究马尔库塞思想的论文258可参阅石小娇 成海鹰:《单面人性、社会批判和艺术救赎——进十年马尔库塞思想研究综述》,载《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高宏亮:《我国八十年代以来马尔库塞思想研究综述》,载华章网站:http://huaz.qikan.com2008年第2期。 

[2]如孟鑫《马尔库塞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分析》,《理论前沿》2001年第15期;孙丽、孙大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广西社会科学》年20086期;魏银霞、马斌《评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理论界》2007年第2期;张之沧《论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5期;黄文杰《马尔库塞审美哲学论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周朔《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东岳论丛》2006年第4期,等等。

[3] 《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导言”第2页。

[4]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65页。

[5] 《现代美学析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6]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129页。

[7]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80页。

[8]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73页。

[9]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68页。

[10]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124页。

[11] 《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12]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78页。

[13] 《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14] 《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

[15] 《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第366页。

[16] 《单面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网络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