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社会心理研究

来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11-10-09
字体: 打印
分享:

  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已进入了一个重要历史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利益格局分化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大量社会心理问题随之凸显。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拓宽工作视野,研究变革时期各种思想、观念、思潮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更加关注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层面、人格层面和社会适应能力层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变化。努力探索人们思想及其变化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教育内容和合乎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广大群众,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富有感召力和渗透力。

  一、社会心理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社会心理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是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反映与反应,主要表现为一定的风尚、价值观念、心理定势和不成文的行为准则等。社会心理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并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使人认同这种观念、态度和意志,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观念、态度和意志的控制。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存在就是通过社会心理对社会意识形式起决定作用,而社会意识形式又通过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起巨大反作用的。因此,“社会心理昭示着社会气候,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趋势和发展方向,包括个性发展、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的变化趋势。”[1]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实际上就是根据每一时期社会发展变化,经常研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社会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及时找出群众社会心理普遍要求的最强烈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宣传、教育、引导和提高群众,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为人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研究社会心理动态,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因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社会心理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2]同样,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有效开展,就难以实现预期目的。社会心理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研究社会心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有力保证。然而,党的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当时社会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党的政策的贯彻执行,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这种相互作用贯穿于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全过程。从我党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原则、方针、方法和经验看,凡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成功或效果好的,都是合乎群众(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凡是失败的或效果不好的,往往也都是没有按照群众(个体)的心理活动规律去做。可以说,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除了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根本原因在于遵循了科学性原则,始终按照群众(个体)心理活动规律来开展。

  其次,研究社会心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社会心理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信念,流行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等。它是一种自发的日常经验性文化,反映了一定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直接需要,因而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在变革社会中,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触动社会心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如果人们思想上存在的各种疑虑、困惑等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势必影响人们心理情绪、理想信念等。这时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软弱,错误思潮就会泛滥,人们的思想一旦乱了,人心散了,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掌握各个时期、各个阶层群众的思想脉搏,见微知著,及时发现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必须牢牢把握社会舆情变化,加强对社会心理和社会舆情的动态分析,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掌握主动权。

  再次,研究社会心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人民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成效的源泉。由于社会结构特征的变化及其多样化,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结构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工作实际,并不像一张白纸那么简单。它要求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刻洞悉时代变迁,以及社会整体文化、心理发展的特征。必须深刻分析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及其基本特点,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控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思想,形成社会共识,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获得一个根本的比较切合实际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才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新时期社会心理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影响

  (一)当前社会心理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们对于改革中一些具体措施的实施所引发的社会心理问题早有所料,并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予以正确引导,但面对迅速发展、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实践,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仍研究不够,掌握不透。对群众的思想动态、舆论倾向,不能及时掌握、了解和处理,并常因滞后而丧失最佳时机。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更缺少有理有据的分析,只能做到一般应付。特别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类心理问题,如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问题、对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公平感问题以及住房、物价改革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等,思考不够,研究不透。当需要解疑释惑的时候,我们的知识不够用、理论底气不足,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和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社会心理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缓解社会心理困境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社会就业结构导致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使人们的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知识水平、思想价值观念、政治态度和政治信仰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社会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它往往是良莠并存、雅俗相间,既有先进、革新的,又有落后、保守的。在这样一种不平衡状态下,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往往难以满足思想政治工作需求。其次,社会心理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局面难以破除。社会转型中的社会心理时时处于流变之中,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而转型社会的整合机制往往是疲软的,难以有效地整合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由于利益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最后,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与知识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变成现实生产力。提高社会心理研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效果,关键是广大政工干部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政工干部由于文化基础较低,在日常观察审视社会现象中,容易受到目光短浅、视角偏差等因素限制,研究社会心理的能力相对较弱,无法跟进社会心理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方法,结果也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社会心理研究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研究人的思想认识特点和行为活动规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上,社会心理研究很好地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其变化规律的心理根据和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作为一种日常社会意识,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渗透在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信念、科学、文化之中,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经历着如同社会大变革一般的强烈震撼与冲击,一方面出现了如开放心理、创新心理、开拓心理、进取心理、改革心理等积极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而另一方面伴随着改革和社会转型,社会群体中存在的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时有发生,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也在一部分群体中滋生起来。逆差心理、攀比心理、失衡心理、急躁心理、冷漠心理、嫉妒心理、仇富心理等消极的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往往成了引发社会不安的因素。因此,如何对积极心理进行宣扬,对消极心理进行调适、正确导向,成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和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破解这一全新课题,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重塑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新时期以来,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适时把握新形势变化,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运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关注社会生活,了解和掌握社会嬗变中群体思想活动的新动向和新情况。把解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产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列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把满足群众在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尊重对象,平等待人,贴近对象的思想实际,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取得了极大成效。实践证明,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同时极大优化了社会心理环境,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社会心理问题

  (一)注重和加强党风与社会心理关系研究,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视野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处于同一体中的相互矛盾着的事物或事物的相互矛盾的方面,都是相互作用并依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的。党风和社会心理也一样。一方面党的作风塑造影响着社会心理,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又反作用于党风。作为一个拥有7600多万党员的大党,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遍及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实践活动,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党的作风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功利性等特点,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些人看中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地想利用这些权力为他们谋取不正当利益,一些部分党员干部在利益的冲动下容易迷失自己,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容易走上贪污腐败道路。党内存在的这些不良作风,深深影响着社会思想情绪和社会态度,影响着社会的信念和社会的凝聚力。结果不良的社会风气、不端正的社会态度、不健康的社会情绪和不科学的社会信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又会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极端行为,对党风和党的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注重和加强党风与社会心理关系研究,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新视野。通过不断改进党的作风,优化社会环境,把群众的社会思想情绪引向健康的轨道,对于调节我们目前的政治、经济、精神生活,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二)注重和加强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关系的研究,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新效能

  大众文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紧密相连。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进入新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文化领域中大众文化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极大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大众文化正对中国文化进行同步重构,努力寻求当代中国文化的新定义、新解释、新话语,寻求在政治领域之外的文化突破。“这种突破表现在地方媒体对中央媒体,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文化弱省对文化强省,新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关系整合上。也表现在经济文化对政治文化、思想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关系整合上。”[3]然而大众文化的崛起,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既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社会实践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4]这一新提法是与科学发展的核心以及社会和谐的本质一脉相承的,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变以往习惯于把问题症结锁定在或归结为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的思维倾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大众文化和大众心理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找准切入点,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

  (三)注重和加强社会心理的对策性研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

  伴随着社会结构和体制的重组,社会心理作为最敏感的综合感应器,必然也发生着重大变革,并形成特定的社会心理环境。通过研究社会心理环境,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社会期望指向,以及社会物质和精神需求动态变化。但“社会心理也像其他事物那样存在着活动周期,存在着一个由激发、涌荡、高亢、激昂、低落、疲惫等过程环节所构成的心理周期。”[5]每一个时期社会心理环境状况不一样,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手段也会不一样。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有效实施社会心理调控。为此,必须深入到社会改革的前沿,有体察和面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重大现实变化和现实问题的能力与勇气。加强舆情收集和预警,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心理。必须研究社会心理与改革整个过程和阶段的关系,研究改革对群众造成的心理“震荡”幅度,对在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作出通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判断,采取有效对策予以引导。在对策性研究方面,绝不能流于一般,必须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能够对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发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事前作出科学的预测并提出具体应对策略。对问题的把握要能够达到相当的深度,能够保证所提出的对策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杰.社会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00(2).

  [2][苏]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2)[M].曹葆华译.北京:三联书店, 1984: 272.

  [3]陈相光.《超级女声》背后的文化思想与社会心理分析[J].大众科学, 2007(8).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5.

  [5]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5).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