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关注员工的精神利益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9期 发布时间:2011-09-20
字体: 打印
分享:
  企业不仅是员工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场所,也是情感交流的空间,是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载体。员工除经济利益要求以外,还有尊重的需求、情感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等需求。这些高层次的需求远远不是提高经济利益能够自然而然满足的。因而,劳动关系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是一种包含着精神利益的复杂关系。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紧张的原因,有很多并不是由于违背《劳动法》等法律规定,严重损害劳动者物质利益的行为导致的,而是由于非物质利益因素,主要是一些企业漠视员工的精神追求、员工的精神利益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如一些发生劳动关系冲突的大型企业,并没有诸如拖欠工资、超时加班、劳动条件恶劣和强迫劳动等现象。由此,要有效地解决劳动关系的矛盾,单纯依靠冷冰冰的制度机制和法律手段是难以凑效的,加强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精神文化建设,真正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切实满足员工的精神利益,才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所在。

  一、企业漠视员工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利益,成为导致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精神利益是以精神需要的满足为实际内容的一种利益。它包括对人格的尊重、心灵的慰藉、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一系列丰富的内容,给人以亲情、友情、愉悦等精神上的享用和满足,使人充满自尊感、成就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马克思唯物史观第一次揭示了利益的本质和作用。利益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基础是生产关系:“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对利益的追求推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进而推动人本身的发展。利益源于人的需要,而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利益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但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在多层性的利益需求中,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最基本的利益就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因此,现代社会的利益概念,是指人们对生活资料的需求、追求和满足。而这里的生活资料包括三个方面:物质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后两者均属精神领域。因此,利益的获得就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精神利益同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密不可分,是人的高层次需求的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言,“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当今时代是精神利益不断凸显的时代,人类从总体上告别了物质绝对困乏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要求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尊重,要求在精神上不断得到充实提高,要求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和满足,要求不断发展和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处于现代社会的企业,也必须注重员工精神层面的诉求,不断满足其正当合理精神利益,从而为构建和稳固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条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世界一些卓越的企业总是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而把物的价值放在第二位。

  然而,一些企业不注重员工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利益。有的企业缺乏对员工人格的尊重,诸如粗暴训斥、无端责难、讽刺羞辱、恶语伤人甚至人身威胁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其心灵和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有的企业把劳动者当作物(机器)使用,导致人格的片面化、畸形化,出现了马克思当年揭露的异化和私有制条件下出现的人格扭曲的现象,使人的个性、人的需要和才能得不到发展。有的企业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前途,或在个人提升晋职上不公平,导致企业员工频繁离职,劳动关系出现紧张。有的一些企业对员工特别是一线的普通员工的情感关注不够。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单一、内容重复,心理上很容易出现烦躁、厌倦、焦虑等消极心理情绪,如果企业对员工潜在的心理和情感问题不能及时疏导,长期积累的问题达到一定极限必然以一种极端的形式爆发,如有的企业在短短数月里,连续发生多起员工自杀身亡的恶性事件。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引导和帮助企业关注和满足员工的精神利益,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发挥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社会、企业、政府、工会和劳动者等各个方面,而直接取决于企业和员工两个方面。劳动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劳动者提供劳动,用人单位使用该劳动并支付工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巨大支配力使劳动力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从属关系,劳动者需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因此,用人单位成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的主要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应着力帮助和引导企业,切实贯彻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发展人,既重视员工的物质需要,更要关注员工精神需求,切实满足员工的精神利益,使员工充满亲切感、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一是重视员工的人格尊严,保护劳动者的自尊心,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亲和力和归属感。这里的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和尊严”,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把人当人看”。尊重人格、尊重人性,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现代企业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致力于使企业懂得,真正文明进步的企业,不仅要活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更应致力于人性的回归、人性的苏醒;企业要摈弃那种金钱不是万能的,以对员工人格尊重,来唤起他们对企业的热爱,激发他们自觉的投人和无私奉献。把关注人性、尊重人格作为企业工作中一以贯之的核心,处处得以体现,无论员工的出身贫富、地位高低、能力的强弱,都首先把他当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态度、兴趣、动机、情绪情感,不在语言和行动上伤害员工的自尊心;要特别善于发现每个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认可和鼓励,讲究领导艺术,策略性地运用表扬与批评这一领导手段,多表扬,及时表扬,在公开场合表扬;要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少批评,在私下场合批评,让表扬和批评真正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二是重视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为实现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空间和机会,为员工展现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增强员工的成就感、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个人理想和抱负实现,个人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中体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地位,都渴望得到他人关注和羡慕。对个人发展前途的渴望,在员工精神利益满足的层次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员工美好的发展前途,既是精神需要的满足,同时也为获得更丰厚的物质利益打下基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引导和帮助企业,为实现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空间和机会,为员工展现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为员工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环境,让每一位员工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以体现公平与正义;创造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健康氛围,做到人尽其才,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可能使员工从事与其兴趣、特长相符合的工作,以提高其工作满意度,获得工作成就感;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促进职业发展和成长,增强其自信心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协助企业工会组织技能大赛、劳动竞赛以及娱乐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员工有更多的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评选优秀员工、勤奋员工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奖励先进,抵制讽刺挖苦和打击先进的行为,保护员工获得精神奖励的权利,营造一种热爱企业、勤奋工作、学先进争上游的正气。

  三是重视员工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不断满足员工精神慰藉的需要,使员工充满自信心和安全感。人是一种情感丰富的动物,情感需求是人的基本精神需求。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的友情、渴求得到情感的满足和心理的安抚。处于当前激烈竞争和生活压力之下的企业员工,更需要精神慰藉,更渴望精神关怀。员工的许多心理困惑并不完全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由经济社会等复杂问题引发的。因而,问题的解决必须结合思想教育和引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得天独厚的作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引导和帮助企业,重视和增加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关注员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把握员工情绪的变化,做好消极情绪的转化工作;企业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情感沟通、心理疏导方面积极作用,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沟通交流、启发引导,达到平衡心理、理顺情绪、解惑释疑、化解矛盾之作用。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服务队伍,加强对员工心理方面的辅导和纠正,引导劳动者正确对待工作、生活和感情等问题,增强抗挫折能力。对那些产生悲伤、失意、失落等心理问题的员工,企业要做好他们的心理抚慰工作,及时解开他们的“心结”,平复其心灵创伤,释放其悲观沮丧情绪,拾回失落的信心和希望。

  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在追求精神利益过程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发挥积极作用。和谐劳动关系的实质是企业和员工双方利益的和谐,员工也是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的重要方面,因此,员工的素质状况也是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的重要原因。由于企业与员工双方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因此双方在价值取向上必然存在着差异与对立。要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有序运转,企业和员工必须共同努力。

  一是正确对待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任何需要都是向集体和社会取得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东西;而要获得这些东西,必须同时对集体和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付出相应的劳动。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物质利益的获得要有所付出,精神利益的获得也是如此。精神利益的满足,不是企业单方面给予的,不是员工被动的接受,而是二者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要获得自尊感、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等精神利益,员工同样要“支付和付出”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智慧与奉献等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强调企业尊重员工需要的同时,也要教育与引导大家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摒弃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二是正确对待个人与企业的关系、树立独立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企业满足员工的精神利益,并不意味着企业包揽员工的一切精神需求,员工可以依附在企业身上,等、靠、要,仿佛企业为其所做一切的都是应该的。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一样,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有正当的和非正当的区别。企业满足的只能是那些正当的精神利益。员工对企业具有的“依赖性”,并不是失去独立性而变成私人之间的“人身依附”,企业所做的也是其应尽的责任,并不存在“个人恩赐”;同样,员工所付出的也是其应尽的义务,并不是报“私人恩情”。

  三是正确对待职业道德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员工对提高知识与技能素质具有普遍共识,强烈渴望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当今知识社会激烈竞争。但是,对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的认识相对滞后。有些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低下,职业行为失范,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严重损害企业的公信度。一些劳动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就是由于劳动者缺乏基本职业道德造成的。因此,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加强对员工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坚决抵制不讲信义、不负责任等各种不正之风,在企业中大力倡导和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奋奉献的道德风尚。

  (作者李春华为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