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思想政治教育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地位

来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2011-09-01
字体: 打印
分享: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把马克思主义学说概括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客观经济规律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和奋斗目标、党的历史使命和策略原则的理论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核心问题,即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革命的关系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最具革命性的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人类文明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理论研究上,而是进一步提出了实现社会理想的根本途径,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并且提出了使理想变为现实的手段,这就是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启发、教育、训练无产阶级,使整个阶级团结起来,共同为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而斗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各国的工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争得自身的解放。他们进一步分析工人的国际团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就是机器生产使一些工人的状况平均化了,并且越来越使这一状况均等起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既然各国工人的状况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同样的敌人,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奋斗推翻压迫他们的阶级——资产阶级。这个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是这样表述的:“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愈来愈小,使工资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和生活状况也愈来愈趋于一致。”“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和法国,无论在美国和德国,都是一样的,都是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在宣言的结尾,马克思恩格斯庄严地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无产阶级要争取经济上的解放就必须争得一定的政治权利,因为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性质和策略的表述对无产阶级在各个阶段上的组织、行动的意义是巨大的、深远的。是它使无产阶级真正组织起来,真正变成一种政治力量。没有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透彻分析,没有对阶级关系和斗争策略的详细分析,想使整个阶级、民族行动起来是不可能的。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与现实联系最密切的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始终关注无产阶级斗争的现实任务并努力为实现党的最终目的和根本任务服务。在发动革命和积蓄力量的年代,马克思主义重视用革命理论武装无产阶级。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一文中进一步指出,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并不是只有两种形式,政治的和经济的,而是有三种形式,还有理论斗争。德国的工人运动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力量是因为“斗争第一次在所有三个方面———理论方面、政治方面和实践经济方面(反抗资本家)互相配合、互相联系、有计划地进行着”。他指出,德国工人阶级要占据这个地位,保持这个光荣,执行这个地位所承担的责任,就必须“在斗争和鼓动的各个方面都加倍努力”,“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并且预言,如果德国工人能一如既往地重视理论斗争、重视传播社会主义意识,那么,他就“一定会在战士的行列中占据一个光荣的地位”。列宁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通过宣传教育手段,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的思想。1902年,他在《怎么办》中强调,只有加强在工人中的政治宣传和政治鼓动,才能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才能培养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列宁强调了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说:“自发的运动,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进行的运动,为什么就恰恰会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呢?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宣传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所以某一个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运动愈年轻,也就应当愈积极地同一切巩固非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企图作斗争,也就应当愈坚决地告诉工人提防那些叫嚷不要‘夸大自觉因素’等等的蹩脚的谋士。”列宁还针对经济派忽视革命理论的倾向,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的著名论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前,一些空想家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都提出过消灭国家、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生产管理机构和财产公有、按计划组织生产、实行按需分配等主张,他们幻想不经过斗争就实现社会主义。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则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不断增长上,寄托在无产阶级的组织发动上,寄托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上。他们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正义者同盟”进行了彻底改造,使之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政党组织。正义者同盟成立于1836年,最初只是侨居巴黎的德国工人的秘密团体,后来发展成为国际性的组织,但它存在着严重缺陷,指导思想混乱,斗争目标具有明显的空想性,组织路线是密谋和少数人起义,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批评又团结的态度。他们用谈心、通信等方式,用科学理论去影响同盟中的杰出人物。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传教育,同盟的领导人和大部分盟员才日益摒弃了各种社会流派的思想,开始倾向科学社会主义并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帮助,对同盟进行改组。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亲自为同盟起草纲领《共产党宣言》。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分布在各地的革命老战士保持密切联系,把他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鼓舞他们的斗志,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引导他们学习革命理论。马克思在流亡伦敦期间,还克服种种困难,把流亡的共产主义者组织起来,开办理论讲座,亲自讲解《共产党宣言》。当欧洲工人阶级重新聚集了足以对统治阶级发动另一次进攻的力量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国际工人协会”,协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工人阶级的国际联系,“应使一国工人能经常了解其他各国工人阶级运动的情况;使欧洲各国中的社会状况调查工作能同时并在共同领导下进行”。马克思认为,当工人阶级具备了取得成功的人数时,组织和理论武装就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中,在与国际工人协会领导人的交流中,始终坚持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教育工人及其领导,坚决同分裂工人运动的机会主义作斗争。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继续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同否定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修正主义进行坚决斗争。直到逝世前不久,他还在教育德国党的领导人纠正错误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所以能够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广泛传播,成为全世界的运动,同他们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并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列宁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功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可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宣传思想教育处于多么重要的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从军队政治工作发展而来的。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对广大工人阶级、农民和革命军队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鼓动工作,唤起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大革命失败以后,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创立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建党、建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建立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初步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等。随着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推进,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地位、作用、内容、方法等,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理论工作。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提出搞现代化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不能软,要“两手抓,两手硬”。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不仅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要有政治文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提高人的素质,重视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些认识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