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贺新元:邓小平发展思想论纲

发布时间:2017-02-28
字体: 打印
分享:

 

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非常有立体性的,如果从横切面来看,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即是围绕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社会主义如何从落后状态向进步状态演化,如何从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这一点,一生酷爱读书的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是为理论而思想,而是为解决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所直接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任务而思想,他的思想总是站在社会实践的前沿,更是实践中最为困惑时的火花集结。在阅读其年谱和文选时,给我感觉最深的是,他的发展思想“不是简单地追求逻辑的思辨、范畴的演绎和体系的完备,而总是着眼于理论的实际运用和操作,总是着眼于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1〕其思想散见于谈话、讲话、题词、批示当中而没有大部头著作,其语言平白、易懂但很有理论穿透力与现实解释力,因为它反映着客观现实和事物内在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规律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但对于邓小平发展思想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学界尚无明确定论,基本上是各说自言,笔者试图依据自己对邓小平文献的理解与认识,结合改革开放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回顾兼探讨式地对其发展思想做一个系统梳理,以求教方家。

1.邓小平发展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数学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吸取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特别是1958年至197820年间的经验教训,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基础上,以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勇气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渐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且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和发展思想。当然,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既不是无源之水,又有长远价值指向。一是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发展理论有一个睿智把握,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二是它直接来自群众的伟大实践和对群众实践经验的肯定与总结,邓小平在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成就时说:“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 〔2272 比如,“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2382三是其发展思想是基于探索一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式的不断完善和逐渐走向共产主义的社会运动模式,没有脱离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人类历史发展必然性的科学透视。33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完全检验出了邓小平发展思想的科学性。

1.1 发展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邓小平根据唯物史观,立足于全人类发展的高度,站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发展规律的大坐标上,结合中国实际、中国问题,深刻揭示我国应处在还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后基于这一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找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定位,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的现代化”,〔229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2-3也就是说,邓小平发展思想就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从中国与世界的实在联系中,对“如何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和阶段性任务而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思想综合。

为此,邓小平构筑出了一个内在统一的、纵横相交兼具宏观与微观的立体式发展思想体系,其外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农林、文艺、金融、旅游、环保、民族发展等方面。对于邓小平关于发展思想体系的称谓,目前学界主要有三种:“邓小平发展观”、“邓小平发展理论”、“邓小平发展思想”。笔者倾向“邓小平发展思想”称谓,原因主要是:发展观、发展理论与发展思想是三个不同层次上的东西。一般来讲,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思想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理论则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发展观则是对发展思想的抽象而成的哲学概念,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发展思想在哲学上的升华。因此,较之其他二者,发展思想最为具体,也最切合邓小平关于发展思想产生的实际,他本人一贯反对从抽象概念和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主张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2 辩证法也是发展的代数学

列宁说,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其实,辩证法也是发展的代数学。就中国革命与建设来说,每当中国革命到了转折时期,我党总是能应用辩证法来分析与解决当时的矛盾,引导革命走向胜利。“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更是依循着这一优良传统,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而出现的诸多新矛盾新问题,坚持运用辩证法,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事非经过不知难。站在今天,根据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足见小平同志发展思想的深邃与伟大,具体表现为其跨世纪的深远战略以及实现战略目标而设计的环环相扣的灵活策略。

其实,辩证法本身就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 〔3〕。邓小平娴熟地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通过对中国社会结构和国际形势的分析来论证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战略实施的策略问题。这里,战略性是指邓小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而做出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到2050年)全局性的方针任务,策略性是指他为实现这一跨世纪的伟大战略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邓小平发展思想体系中充满的辩证法既体现在战略层面也体现在策略层面。

邓小平没有刻意去追求其发展思想的完整性,但又从总体上显示出系统性的特征。他的一些看似论断式的表达,却体现着精炼而富有中国语言风格的发展思想,只要把这些表达按逻辑组合起来就成了系统的思想体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中国建立,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不是一种一层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不断改革的社会”,〔4〕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种自我完善与发展就是辩证法过程,同时又是自然历史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邓小平发展思想就是立于唯物辩证法这块基石上而建立起来的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历史时代的产物。邓小平发展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战略框架及其框架下发展策略体系。

2.邓小平发展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了一个发展战略框架

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的保障。针对“文革”在发展上给我们带来的反面教育,邓小平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的发展搞不上去,国家实力就得不到加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就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686 “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2379-380这就要求我们时刻要注意发展。如何来运作发展?他首先提出,“讲发展,第一要有一个长期的战略设想,第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谨慎。” 〔71253怎样制定长期的战略设想?紧接着他提出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6356这足见他十分重视从战略上来思考和规划中国的发展问题。他也善于从战略上来设计中国的发展问题,根据中国“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等特点,他首先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进行了科学区分,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并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2252基于这一立论基石,邓小平在发展战略设计中把国内与国际因素结合起来,把政治与经济结合起来,把局部发展和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把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一致起来,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战略框架。这一框架充分体现了战略设计的科学性、求实性和人民性。

2.1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战略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既是党的基本路线,也是我们的发展战略布局,体现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

作为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人口众多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基本路线,规定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198911月,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 〔2345 1992年在南方视察时再次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71341

2.2 “三个面向”发展战略

邓小平在1983年为景山学校题的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同样适合中国的发展,中国发展同样需要“三个面向”。应该说,这也是邓小平对中国发展的总体思路。

邓小平不仅制定了跨世纪(到2050年)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而且指向更远的未来。从发展角度看,“面向现代化”是中国发展的中期目标,而“面向未来”是中国发展的最终价值指向,即“实现共产主义”。未来方向中包含着现代化目标,邓小平指出:“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2137

“面向世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一个国家,不要把自己置于封闭状态和孤立地位,要重视广泛的国际交往”,“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2117 “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二是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 〔279他还进一步指出:“从政治角度说,我可以明确地肯定地讲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2104 “从经济角度来说。……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2105,“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穷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2106可见,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前途关系重大。

2.3 “三步走”发展战略

邓小平勇立时代潮头,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全人类发展高度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他提出,到2050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战略。

怎样有步骤地实现这个战略目标?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分“三步走”发展战略。在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十二大明确规定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2251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温饱、小康、中等发达的“三步走”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三步走”发展战略要达到的是“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而是一项规模宏大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系统工程,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顺应着“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逻辑思路,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宏伟战略蓝图。就在19896月政治风波平息后,邓小平特别强调: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没有错,不能变,不能因此而否定我们的发展战略,“我们做出的不是一个‘左’的判断,制定的也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并指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应该是能够做到的”,等“六十一年后,一个十五亿人口的国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了不起的事情”。〔2305依循此战略,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提出初步设想,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相应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不断作出具体化部署。这是后话。

2.4 “先富带后富与共同富裕”发展战略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标。当社会主义经理论到实践而行进到该有所创新的时候,邓小平通过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反思和社会实践,并植根中国国情,适时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在此基础上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373

“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反映了邓小平对此问题的思想历程。其实,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即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那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经过长期思考,198692日,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时就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2172经过1989年政治风波后,他于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定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来分析,“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长时段,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先富带后富”的过程。为此,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166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他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6152这是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政策”。这个大政策是以承认事物存在差别和发展不平衡为前提,是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条件,是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

邓小平还专门就区域间如何“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了“两个大局”思想。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2277-278至于到什么时候,由第一个大局转入第二个大局。邓小平也提出大致的时间表,他说:“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2374沿海地区如何帮助内地,他认为,“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利税,支持穷困地区的发展”,〔2374 “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2111

邓小平在强调“先富带后富”时,坚决反对个人与区域间的贫富分化。他认为,如果产生了个人与区域间的贫富分化,我们的改革就走上了邪路,我们的社会就不会稳定。他是这样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2139“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现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内地的发展,否则社会稳定不了。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 〔71312随后,他又强调,通过征税、技术转让、扶贫等政策措施,由先富地区支援、帮助后富地区,“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还有提倡有的人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 〔2111在邓小平发展逻辑中,“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2374

3.邓小平发展思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制定了一个发展策略体系

邓小平发展战略思想勾勒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方向、总路线、总任务,而他相继提出的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连贯性、互补性的发展策略群,更是彰显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规律性把握、时代性体现和创造性发挥。

3.1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

战略目标确定之后,如何办?邓小平提出,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合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就是纠正1958年至1978年二十年违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些体制、政策和措施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求得中国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发展。邓小平说,改革是要进行深刻的体制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2142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因此,改革的本质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一次新的解放运动,也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113从而指明了改革是我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突破口。“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改革开放要贯穿整个发展过程” 〔2265。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同时,他又特别强调,改革又不仅仅是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6135-136在他看来,改革是全面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

至于改革的深远意义,他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一个世纪的前50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 〔2131如果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6150即使在“八九风波” 那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仍毫不动摇地指明前进的方向:我们“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拿事实给人民看这样人民的心里才会平静下来……如果不从更深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的平静都是靠不住。要看到这个大局 ”,〔2298 “不搞改革开放就不能继续发展经济就要滑坡。走回头路,人民生活水平就要下降” 〔2332,“要开放不能收,要比过去更开放不开放就发展不起来”,〔2297 一直到1992年南方谈话,他还以“政治交待”的形式谆谆教导全党:“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2368

3.2以经济建设为发展中心

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乃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中心环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2116这就说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转型的决定因素,是要以经济建设的为核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6250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社会主要矛盾也决定着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并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上。邓小平说:“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2375“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71341为此,他特别强调两点,一点是客观上我们有这个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我们应该争取并利用,他说:“我们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就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和平时期能够争取到,应该利用。”〔71228-1229第二点是广大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抓好经济建设,他说:“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着重抓紧学习经济学、科学技术、管理。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 〔8452最为关键的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3.3以全面协调为发展要求

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只有整体推进、协调而全面发展,才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否则,就一定会导致畸形发展。

发展是全面发展。关于全面发展,邓小平有许多精辟论述,如,“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都有相互依存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6249-250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回顾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准确的表述语言” 〔2371、“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2378-379

发展是协调发展。邓小平在1979年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208 这两个“同时”就是他反复强调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著名论断的最初表达。后面,他进一步提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2144 “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2156“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2154这里面体现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与政治的协调发展,经济政治与科技教育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观念变革相互协调。

农村问题是革命的主要问题,也是中国发展的主要问题,邓小平特别重视城乡协调发展。1984630日,他在会见外宾时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2651984106日,他又说“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翻两番,很重要的是这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能不能达到。”〔2771985415日,邓小平指出:“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 〔21171987327日,他又说:“ 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 〔2213 1987612日,他强调指出:“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2237 “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 〔2355只有农村发展起来了,城市才能获得更好发展,他说:“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强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376

3.4以可持续为发展前提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但其发展思想中闪烁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他提出,一定“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6312 既要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的进步发展,又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发展。

按照现在“可持续发展”概念所内涵的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在发展中要协调的原则来分析,第一,邓小平对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有较系统的认识。首先,他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最早提出计划生育的人之一。19538月,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就提出要倡导和帮助群众节制生育。他认为,节育问题不是个小问题,它涉及我国人民长远生活的改善。进入80年代,他已经把计划生育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来看待,提出要“在较短的时期内使人口增长率不超过千分之五至六。我们有些地方的经验证明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我们必须定这个目标。” 〔7747在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的推动下,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次,他认为人口过度增长会给经济、社会和资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经济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人口大量增长,人均水平低。“每个人增加一元钱的收入,就要十亿元”,“即使我们的经济指标超过所有国家,人均收入仍不会很大。” 〔8586社会管理方面,人口众多造成就业困难、就学紧张等社会问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有近十亿人口,娃娃们长大了要就业,一年就有七八百万。世界上都在谈就业问题,我们这里就更复杂。” 〔7747资源方面,我国许多资源的总量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资源过少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最后,他还提出要重视和利用我们的人口优势。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口素质的高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一点,邓小平非常清楚。为此,他提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2120“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2120

第二,邓小平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1)对植被的认识与保护。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多次在东北视察时就提出要保护好森林,要为森林保护立法。19821115日,邓小平对美国前驻华大使伍德科克说,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二十年五十年。我们计划在西北地区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很好的变化。〔9239-240他在198211月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写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2月对林业部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情况报告批示“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221他还率先垂范于1982年植树节在北京玉泉山上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拉开了中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帷幕。从此,每到春季,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全民性、公益性、法定性,在全国城乡普遍展开。

2)关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1973年,邓小平陪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游览漓江时对当地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破坏进行了严肃批评,他说:这样发展经济是在破坏祖国大好河山,功不抵过。1975518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十年规划的意见》认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问题是个路线问题”。8月,在邓小平指导下国家计委起草的《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中规定“要搞好劳动保护,做到安全生产,消除‘三废’污染,保护环境,保护职工身体健康。”19789月,邓小平到黑龙江视察,针对大庆油、气、化工污染严重的状况指出,我们的化学工业“三废”问题都没有解决好,要求大庆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1978 12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要制定森林法、草原法和环境保护法。1979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新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1983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提出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战略方针。这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邓小平对经济发展对资源的破坏浪费已有警觉,并提出相应对策。邓小平指出,由于过度开发,中国已经出现了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情况,“特别是在我国西北,有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7868他曾引用水利专家的意见来提醒黑龙江等地的领导,说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开荒得不偿失,引起气候变化,造成了黑风暴、风沙,破坏了土地资源,我们必须引以为戒。为此,他提出:水利资源成本低,是可再生的资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兴建大型水电站,作为煤炭、火力发电的替代品;〔9157 “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2363 “要提高煤油的价格,促使使用单位节约,这实际是保护能源的政策。” 〔8637

3.5以速度促发展效益

邓小平在思考和制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既重视发展速度又没有忽视发展效益,坚持着以速度促效益、以效益保速度的原则。

邓小平站在中国大历史高度指出,“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71359 “如果从明朝中期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 〔290因此,他提出,要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

首先,邓小平从国家安全角度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内在的要求,他一再强调,“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6312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2255发展太慢还有可能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和安全,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很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用”;〔6251 “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2356 “现在,一些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者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2375 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邓小平更加强调:“经济不能滑坡。凡是能够积极争取的发展速度还是要积极争取,当然不要象过去想的那么高……要在今后的十一年半中争取一个比较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 〔2312、“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如我们五年不发展,或者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2354

其次,邓小平强调,加快发展要遵循唯物论,不能搞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速度也是有条件的、讲效益、讲质量的。邓小平说,我们的发展“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 〔2375

第三,加快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时主动提出主管教育科技就是这个道理。当时他就指出,要“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靠科技和教育。” 〔2377他还结合着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反问人们:“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 〔2377科技与教育跟不上,加快发展不可持续,邓小平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说:“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2275

第四,邓小平提出加快发展要“快”得适度,“快”得科学,并提出“台阶式”“快”的途径。他说,发展不是那种“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平平稳稳地低速度的发展”,而是指飞跃式的、跳跃式的发展,是一个台阶向另一个台阶的跳跃发展,是一种以高速度或加速度形式出现的发展。他正确地预测到,“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防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2377于是,迎来了19841988年这样一个五年快速发展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5%。但是,经历1989年事件后,他又指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2368“如果不是那几年跳跃一下,整个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后来三年治理整顿不可能顺利进行。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 〔2377邓小平的“台阶式”的加快发展思想,富含“稳”,讲求“效益”,体现着质量互变的辩证法规律。

3.6以农业、能源交通与教育科学等为发展重点

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应有主次之分。为了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邓小平就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重点。1982年,他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29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邓小平特别重视农业这个发展战略重点,强调“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2355针对中国农业的实际,就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他提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要经历“两个飞跃”。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2355

能源和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骨干工程。为了保证这个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邓小平在19896月强调:“要加强这方面的投资,要坚持十到二十年,宁肯欠债,也要加强。” 〔2307他还建议组织一个专门班子研究21世纪前50年我国发展战略规划,主要是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划,主张“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2312

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要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217而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10〕 “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2275邓小平的这些至理名言,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3.7以“三个有利于”为发展标准

如何保证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政治方向?邓小平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372直到1992年才提出的此标准并不是邓小平一时的性情之语,而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果。他早在1978年就说过:“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的改善上。” 〔6128 1983年,他再次提出,“总之,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 〔223

3.8以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为发展方针

邓小平在构想我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了顺利地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他对这个问题有过一系列论述。

关于发展,他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2377关于改革,他说过不改革没有出路,不改革开放,“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 〔2318。关于稳定,他说:“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 〔2286只有稳定,才能发展。

邓小平的这些精辟论述说明,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需要改革,发展和改革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而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长期稳定又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来实现。

4 余 论

总体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发展是按照邓小平发展思想前进的。有人因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与矛盾而对邓小平发展思想及其科学性产生质疑。是不对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问题或不产生矛盾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自己曾说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2291同样,我们也不能要求邓小平为他去世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所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他还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71364正如邓小平所说“题目已经出来了”,就看我们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邓小平破题,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一直在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对邓小平发展思想加以了发展与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一题目还得继续解下去,题解之时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之际,就是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发展的开始。在这一过程当中,邓小平以他锐利的思想眼光又充分估计到过程之艰难,于是,他一再强调:“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提出四个坚持,以后怎么做,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搞好四个坚持,我是打下个基础,这个话不是空的”;〔71363-1364严肃指出:中国发展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改变这条路线,特别是不能使之不知不觉地动摇,变为事实。” 〔7136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建武.邓小平的读书生涯及其特点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5).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4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 .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年)(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人民日报〔N.1986-04-20.(邓小平.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王宽诚、霍英东、李兆基等时的谈话

 

(作者: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网络编辑:彩虹

 

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