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郑承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需要传播自信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3-04-27
字体: 打印
分享:
  

  首先,祝贺赵智奎老师的著作《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英文版出版。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和新闻界的高度关注,3月14日我在新华网上写了一个书评,立刻就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新民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之声等重要网站转载。

  我认为,该著作最大的贡献是用世界熟悉的国际语汇对中国道路国际传播进行了探索,令人耳目一新,使风云际会的世界理论之坛再添中国声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国际学坛上也需要传播自信。因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透明度决定公信度。2009年,中宣部出台了“国际传播能力总体规划”,要求既要在硬件方面加强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又要在互联网上抢占制高点,同时要在软件方面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赵智奎老师这本书就是在这些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我认为,要做到传播自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传播自信,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传播中做到理直气壮。其实,国外有许多学者非常关注中国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哈佛大学东亚系和燕京学社的公共教室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心理东西本自同,文明新旧能相益”,说明西方渴望了解中国和中国的现状。他们也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情况。我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遇到了一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十分理解和认同的美国教授,他就是毕业于耶鲁大学、任教于波士顿大学的罗伯特·S·科恩教授(ROBERT·S·COHEN),是一位与中国学术界有着深厚情谊的著名学者,清华大学还有一间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收藏着他捐献给清华的两万多册书。在他位于WATERTOWN的家里,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不是教条。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有潜伏的问题,市场主导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中国学习美国,不能盲目照搬,美国不是样样都好。”他还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现在令人担忧,只是把它当作宣传工具,而不是学术,学生也不是真心地尊重马克思主义。”他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和担忧,令我们十分动容。在与西方的学术交流中,我们要对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理直气壮,否则,会给希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一种错觉:中国人自己都不自信,怎么让我们服气?

  其次,传播自信,要创新话语方式。传播理论,一定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落熟套、生动活泼。多讲实例,以小见大,避免大而无当,不生硬、不强灌、不强词夺理,即便是真理在握、理直气壮,但也不要杀气腾腾,摆事实、讲道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以理服人,正如康德所说,人是自主存在和理性存在的结合体,只要把事实、规律和道理讲清楚,理性的光辉终将照进人类。

  再次,传播自信,要主动把握话语权。不仅在形式上把握话语权,而且要在内容上把握,不仅要抓住话筒,还要让我话筒为我所用,不成为附和别人的传声筒。《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用国际语汇来宣传我们自己的理论和观点,用内容来把握话语权的良好尝试和探索。在当下碎片化生活的语境下,还应顺应碎片化阅读的趋势,用微博、微信等手段来占领话语权。

  最后,传播自信,还要“走出去”,并能“立得住”。中国文化走出去了,中国学术也走出去了,中国理论也要走出去!并且要准备以学术的探讨、学理的阐释、学问的探究等方式来传播,以理服人。“真金不怕火炼”、“真理越辨越明”,科学的理论一定能够传播开来,掌握群众、为人信服。

  (作者郑承军,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后。本文为作者在2013年4月12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研讨会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英文)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