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王春玺、高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内涵及实现途径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04-23
字体: 打印
分享: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个层次的新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国家层面的目标,丰富为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次的目标。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内涵,体现了“中国道路”的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动态过程,将共同富裕最终目标与实现过程有机统一起来,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科学发展观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还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进行了战略部署。

  [关键词]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1],并将其上升到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坚守的共同信念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报告还提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的目标并作出了相应部署,表明党中央在推动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上更加自觉,这对于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新目标,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定位在国家层面。国家层面的目标有一个不断充实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表述为“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均将其表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增加了社会“和谐”的目标,表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来讲,这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虽然越来越全面,但仅仅局限在国家层面而忽视其他层面,显然是不够的。

  与党的十七大相比,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由单一的“国家”层面的目标丰富为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次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增加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两个层次的新目标。具体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从个人层面上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集体层面上讲,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从国家层面上讲,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三个层次目标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国家的繁荣富强并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使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 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增加上述两个层次的目标,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价值取向已经从单纯注重“国家富强”,转向了同时强调“国强、民富”,这一转变的意义非同寻常。“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鲜明特色,大大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全新提法,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即“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一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兼顾了社会、国家、人民三方面的利益,其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共同富裕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的核心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科学发展观部分,胡锦涛同志在讲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时指出: “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尽管在党的十七大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没有写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的表述之中,但“以人为本”却成为后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讲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它意味着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无论是生活在东部沿海地区还是生活在西部内陆省份的人民,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都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都能公平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当然,现阶段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有差别的富裕,而不是同等程度的富裕。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动态过程,这就将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与实现过程有机统一起来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毛泽东同志首倡农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和“先富、共富”的思想被写进了党的十四大报告: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5]可见,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共同富裕是最终目标和实现过程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提法表明,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它可以通过一个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程度不同的共同富裕目标来逐步实现,它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就将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落实到可以操作的、逐步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从理想目标变为现实目标。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到最终实现最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实际上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与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与社会主义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

  邓小平同志的“先富、共富论”并没有过时,“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关键是要避免实践中对“先富、共富”思想的误读。要特别注意邓小平同志所讲的“先富”的几个前提条件( 如合法致富、勤劳致富) ,尤其是要强调先富带后富,以及如何有效避免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在笔者看来,学术界关于“先富”、“共富”之争,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二者本身是统一的。“先富”是“共富”的必经阶段,同时,“共富”也有一个长期积累、逐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阶段组成。1990 年,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 “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6]什么时候解决两极分化问题、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同志在 1992 年明确指出: “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7]实际上,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已经开启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党中央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对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去落实。从现在起到 2020 年,扎扎实实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正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

  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发展的实现确定了一个阶段性目标

  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但必须通过一个个程度不同的共同富裕阶段才能逐步实现。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三步走”、“小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综合起来看,在不同发展阶段目标是不一样的: 2000 年的目标是实现小康,2010 年的目标是小康生活更加宽裕,2020年前后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 年前后的目标是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水平。有不少人曲解了邓小平同志的意思,只是看到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本质要求,而忽视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过程,他们只是承认那个富裕程度很高的“最终的”“共同富裕”,而否认全面小康、比较富裕也属于共同富裕的范畴。在笔者看来,全面小康、比较富裕分别是共同富裕实现程度不同的几个阶段。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别为共同富裕的实现确定了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这就使共同富裕成为更现实的实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力争比2000 年翻两番”,“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其中在经济建设上的目标是“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2000 年翻两番”,在社会建设上的目标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8]。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 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经济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9]。这两个目标实质就是要达到普遍提高全体人民富裕的程度。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表面看只有一字之差,却表明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更加实实在在,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只要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到 2020 年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党的十八大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也为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提供了新思路

  科学发展观为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其中,“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0]三个基本要求为今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第一,“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包括城乡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的关键。坚持科学发展,把蛋糕做大,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即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另一方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11]

  第二,“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达的生产力只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却不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要靠社会主义制度来保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2]江泽民同志强调: “社会主义应当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也应当实现资本主义难以达到的社会公正。从根本上说,高效率、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决定的。”[13]胡锦涛同志也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它“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4]。因此,只有从指导思想上坚持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才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5]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共同富裕提供保障。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都反对离开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来抽象地谈论未来社会的“公平分配”( 也就是共同富裕) 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另一方面,要改革分配制度,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6]

  第三,“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促进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取向进行制度设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老百姓上得起学,找得到工作,看得起病,买得起房。同时,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要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做到保证社会成员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进行劳动创造,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生活,都能够依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17]。

  注释:

  [1][2][3][9][10][11][15][16]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 - 11 - 18.

  [4][8]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07 - 10 - 25.

  [5]江泽民文选[C].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 1) : 219- 210.

  [6][7][12]邓小平文选 [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3) : 364,373 - 374,357.

  [13]江泽民.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37.

  [14]胡锦涛.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 - 07 - 02.

  [17]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05 - 06 - 27.

  (作者王春玺,“楚天学者计划”三峡大学特聘教授、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高骊,中央财经大学2011 级博士生。本文系 2012 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络编辑:嘉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