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来源:《理论探讨》2013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3-04-14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等“四大特色”。在这“四大特色”中,民族特色有着鲜明的特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全新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鲜明的共产党人的要求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优秀传统文化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判断,在四大特色中,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特征,这突出地体现在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毛泽东、邓小平对于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因而成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最早在延安时期提出来的一个思想路线。1941年5月19日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首先提出来。实事求是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里。唐朝大学者颜师古将其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毛泽东汲取了“实事求是”的中国表达。毛泽东之所以使用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与毛泽东所处的湖湘文化有紧密联系。湖湘文化一直强调起而经邦,强调终极理想的实现必须要改造外部世界,强调“不说大话,不务虚名”,强调实事求是。湖湘人士的特点就是背着地图跋山涉水,亲历山川,以求验证,他们究心兵事地理,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在湖湘儒学的熏陶下,近代湖南人形成了自己的一种文化精神,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它进行了科学阐释,赋予它新的含义,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经典性的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801经过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就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又是这个理论形成、发展并构筑成科学体系的基石,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邓小平多次讲道:“我是实事求是派。”[2]209他称“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2]382在论及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时,他提出:就是尊重实践,从实际中提出问题;尊重人民群众,从亿万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明确指出:解决中国发展问题,“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2]382。
2、江泽民对于与时俱进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因而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与时俱进”一词,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奠基作品之一《周易》的“与时偕行”、“与时消息”。《易经》的“益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意思是说,给人民大众带来利益,就像高天降下雨露,大地滋生万物,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如果抓关键,就是随时令前进,把握时机施行。与时俱进由来已久,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理论学史》。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故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他把散见于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激励人的说法概括综合为“与时俱进”。江泽民对与时俱进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3]537。“与时俱进”的“时”,讲的就是时机和时代。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发展,才能永葆强大的生命力。共产党人要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必须使党的理论、党的事业、党的建设与时俱进,而且要善于把握时机,既要反对超越时代的空想主义,也要反对落后于时代的教条主义。
3、胡锦涛对于求真务实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因而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求真务实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源远流长,这突出体现在宋明时期的浙东学派的思想上。宋代的刘宗周对“知”与“行”的关系做了研究,强调求“真知”,“即知即行是谓真知”;明代的朱舜水认为“圣贤之学,俱在践履”,“学问之道,贵在实行”。胡锦涛2004年1月12日在十六届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求真务实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4]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一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这一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之中,使整个体系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全新内涵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1、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赋予儒家文化中的“小康”思想以鲜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内涵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qì)可小康”,大意是百姓倘若也能有劳有休,就可以说接近小康水平了。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论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到了东汉末年,儒家的代表人物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提出,社会的发展要有三个阶段:衰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其中第二阶段即升平世,就等于是“小康社会”。可以讲,小康的理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一个梦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5]237邓小平对于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有系统的设想。(1)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达到800~1000美元;(2)人口稳定在12亿5000万左右,人口素质有较大提高;(3)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12000亿美元;(4)人民的生活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经济发展使所有的人得益,没有太富的,也没有太穷的,日子普遍好过;(5)对外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6)粮食产量达到9600亿公斤;(7)突出地提出和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问题;(8)成为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9)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该在5%左右;(11)政治体制改革要有大的突破;(12)在高科技领域,中国在世界上要占有一席之地。
2000年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江泽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里的“全面”意味着什么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含义是十分丰富的:(1)全面意味着小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还有精神上的“小康”、政治上的“小康”、法治上的“小康”、信用上的“小康”、生态环境上的“小康”等,它要涵括社会各个层面。仅有一个层面的“小康”不叫全面建成小康。(2)全面意味着全国所有的地区都实际上超过了小康的最低标准线。(3)全面意味着全国绝大部分人的实际收入水平都超过了小康的底线,也就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消灭了绝对贫困。2020年的全面建成的小康是怎样的景象?(1)GDP比2000年翻三番,达到60万亿人民币(10万亿美元),接近甚至会超过美国的GDP。(2)人均GDP将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3)人口保持在15亿以内。(4)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高端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占全世界产量的25%左右。(5)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城市人口占到60%。(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4%以上。(7)居民的预期寿命达到75岁,享受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8)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0亿美元。(9)建成创新型国家。(10)形成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精神和内容都得到了全面落实。(11)政治文明比较发达,民主制度比较健全,民主形式比较丰富,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比较普遍。(12)初步建成文化强国。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推进了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江泽民、胡锦涛赋予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鲜明的社会主义内涵
2002年10月24日,江泽民在访问美国期间,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礼堂发表演讲时指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这就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转化为一条“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重要规律”,不仅拓展了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而且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胡锦涛在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样一种理想社会;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提出者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历史上和谐思想很丰富:(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易经》说:依据自然规律的变化,人类获得自己的命运,变化中有差异和冲突,但最后会走向太和,而和的价值指向是万国的繁荣与安宁。(2)和实生物的世界观。事物由“和”产生,没有“和”就没有万物,“和”是万物之母。郑国的史伯对郑桓公讲:虞、夏、商、周之兴,都与他们能协和万邦、衣食人民有关,而周幽王以来东周之所以衰败,毛病就出自“去和而取同”上,“夫和实万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史伯以自然现象作比喻,谈论了多样性的协和是宇宙万物发展的基础,单一的东西、单一的取向是没有生命力的。(3)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2000年前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就要求人们之间要彼此尊重各自不同的观点,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找到共同点。(4)和为贵、兼相爱的处世观。中国文化中特别强调和为贵、国和万事成、家和万事兴等观念,强调人们之间融洽关系。(5)政通人和、和则一的政绩观。《左转·襄》讲:“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奉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政治理念。
三、优秀传统文化被赋予鲜明的共产党人的要求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1、毛泽东用姜子牙的故事阐述了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
1939年7月9日,在对陕北公学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同学讲话时,毛主席谈笑风生,边讲,边走动,边做手势。他号召同志们“深入敌后,动员群众,坚持抗战到底”。他引用古典小说《封神榜演义》里一个故事作比喻说:“当年姜子牙(姜太公)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法宝论”成为我们党的建设中重要的话语。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仍然十分强调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他指出:“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5]204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他看来,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江泽民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胡锦涛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这种话语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来自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很容易为群众所掌握,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科学发展观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远价值
科学发展观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发展的先进经验,而且从我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胡锦涛指出:“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社会和谐、与时俱进、和平发展等思想,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6]胡锦涛把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渊源归纳为“五个历来”: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这就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给古老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时代活力,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开出新花、新叶、新果。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有着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2005年12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演讲时,胡锦涛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精神,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的确如此。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远涉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是茶叶、瓷器、丝绸、工艺,没有侵占别国一寸土地,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国与有关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的诚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立足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还是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
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如5000多年前的炎帝最早发明了集市交易,使民知贸易。《周易·系辞下》讲:“神农氏作……日中为市,故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唐代的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讲:炎帝“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立日市的记载说明了炎帝始创了交易制度。相传随着全氏族的发展兴旺,人们开始拿自己多余的东西去换所需要的东西,逐渐有了交换。但往往拿石器的人想换麻布,带麻布的人却不需要石器,交换不成只好背着笨重的东西来回白跑。炎帝便想寻找一种“人人都需要之物”以便于交换。他发现小米很抢手,人皆吃饭,他便引导人们以物换物,先把物品换成小米,再用小米去换自己的需要物。从而形成以“小米”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惯例。据说在山西上党地区,用“米”做交换媒介的方式从古到今一直兴到1951年粮食统购统销止。买卖中、工资,以至于公费读书均曾有以米折算的习惯。虽然有了等价交换物,但炎帝又发现来交易的人早晚不一,误时误工还交换不成,便又因势利导,确定“以日影正中午时为准”。结果时间地点集中,货物丰盛,市场交易制度形成。再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计数的变化来:竟至任何教派、任何帝国、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影响都无过于这些机械性的发现了”。马克思评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7]
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也可以说,只有中华民族灿烂的优秀文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树结出丰富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24。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2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7。
网编: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