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利益关怀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3-03-26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认为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前提就是实现了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利益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伴随着人民利益的不断满足与实现,人民利益的实现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推进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是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核心是以人民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关键是理论要直面现实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利益;党群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内在规定性出发,科学地界定和阐释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利益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人民通过自身利益的实现与满足逐步接受与信服马克思主义,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一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⑴人的思想行为源于利益而又指向利益,意识形态是由利益的形成而逐渐形成,由利益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享有者。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就在于不断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与恩格斯通过对现实利益问题、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确立了生产关系的范畴,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正确地解决了利益的本质及其历史作用问题,找到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第一,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⑵对私人利益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利益思想的逻辑起点,构成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最鲜明的现实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从事历史活动的人首先是现实存在的人,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私人利益具有历史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⑶个人利益在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是共同利益形成和发展的天然基础,“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般性。”⑷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的阶级与阶层,也是为了取得共同的利益;人们起来革命,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与反动统治,更是为了利益。
恩格斯指出,“革命的开始和进行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只有利益能够发展为原则。”⑸政治权力、政治活动是由利益来决定与支配的,而不是政治权力与政治行动来决定与支配利益。人们进行革命决不是为了什么抽象的原则与主义,不是仅仅为了崇高的目的,而是为了一定的利益,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引导人们进行革命。正如恩格斯所讲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⑹恩格斯把马克思所揭示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⑺的社会规律,看作是和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的伟大的发现。获得物质资料,实现物质利益,成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同时,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这体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坚定的唯物主义立场。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利益的主体。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揭示了作为群体的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从历史发展最终动因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正是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的不断产生与不断创新,直接引发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提升和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社会财富,是实现自身利益和目的的手段和条件。人民群众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践活动追求利益、创造利益、实现利益和享有利益,历史创造主体和利益主体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真正达到统一。唯物史观对人民群众利益主体的界定,就是指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财富的追求者、实现者、享有者和所有者,是社会变革的受益者。
第三,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社会发展趋势和走向。唯物史观提出,不是个别英雄人物或者杰出人物决定历史的前进方向,而是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这个利益也是无数群众个体利益的相互作用、整合并且融合的结果。不是个别杰出人物的思想动机决定历史,而是使广大群众和整个民族,并且在整个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这个动机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轨迹,这才是构成历史的真正动力的最后的动力。“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⑻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就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它的根本利益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解放全人类,实现共同利益一致的共产主义社会。唯物史观强调,共产党既要反对只追求工人阶级的目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倾向,又要反对空谈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而忽视争取工人阶级目前利益的倾向。“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⑼
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决定历史发展方向与趋势,决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的个体利益被“淹没”在群体利益之中。如果没有对人民群众个体利益的尊重与维护,整体利益往往就会失去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与号召力,整体利益是建立在无限丰富的个体利益的满足的基础上的,在尊重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同时,必须更为关注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最具体的个体利益。人民群众是从个体利益的满足与实现过程中,逐渐增强对整体利益的认同感的。
第四,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衡量社会是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得到了实现、维护和发展。社会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由此观之,一国之兴衰,最重要的不是看社会财富,不是看军事实力,而是看人民是否居于本位,人民的利益是否得到了实现、维护和发展,只有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认识与衡量社会发展,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正确的观点。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的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发展的,即便一时强大,也是难以维持的。
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时间与空间上是一个不断拓展与开放的过程。从时间维度来说,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人民利益的层次与水平与生产力的水平偕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趋向高水平。从空间维度来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利益趋于多元与丰富,如从单一的物质利益向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并重,以及对于政治利益与文化利益、社会利益的追求。人民的需要与利益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的拓展,无疑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实现与满足人民利益的过程,人民利益的实现与满足又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利益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利益是思想的基础,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历程中,党寓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于实实在在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正从自身利益的实现与维护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是为了通过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党除了工人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在建党初期,党通过创办刊物,创建学校,派遣优秀党团员深入工人开展理论教育等途径,发动工人运动,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为之而奋斗,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革命时期,党继续利用各种途径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其核心直指中国的根本问题,深入关切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群众指明了前途。因此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红色政权建设理论和建党建军纲领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根据地,凡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取向的时期,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尊重、维护与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断成为根据地军民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根据地建设就得到蓬勃发展。反之,当党内教条主义、“左”倾路线盛行时,必然带来的是农民利益的受损,革命受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受阻。
抗日战争时期,党立足于国情和世情,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为亿万中国人民描绘了民族独立、国富民强的美好蓝图,吸引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延安整风运动,让全体党员认识到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对党的事业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严重危害性,大幅度提高了党员的理论素养。党风的好转,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人民积极投身革命,马克思主义得以进一步大众化。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进入全面的社会转型,社会关系调整、阶级结构变动、社会制度革新,在改天换地的大背景下,进行意识形态的重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中国共产党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抗美援朝、整党整风、土地改革及社会主义改造皆取得巨大成就。因为这些伟大实践真正代表和实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所以群众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党的政策和理论,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曲折前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运动,武装了人民思想,人民通过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不断增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由于“左”的教条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出现了庸俗化倾向,理论逐渐远离现实与人民切身利益,也越来越失去了对大众的感召力。十年“文化大革命”则为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切教训,文化专制主义盛行,人们饿着肚子空谈马列,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最大的侵害,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完全中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孕育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重现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利益在改革开放事业中不断得到发展,人民走向富裕,向着更有尊严的生活、更幸福的未来迈进。人民群众感觉离马克思主义最“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键词耳熟能详,如“猫论”、“摸论”,“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等等,这充分应证了“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⑽的原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理论变成了物质力量,从而促进了人民利益的实现,人民利益的实现使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国社会正进入“差异性社会”,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或趋于一致、局部和当下利益有各种差别、人民仍然分成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社会”⑾的状态。人民利益环境、利益内涵和利益实现方式等方面出现新变化,利益多元化、利益差异化、利益冲突化成为社会矛盾的主体形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以人民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理论始终关切民生。唯有如此,人民才会关心理论,才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量。
其一,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党的自身建设状况直接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政治问题。党的九十年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党的自身建设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利益的实现,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如果没有党的自身建设的优化,却幻想实现单打一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样的大众化只能沦为运动。一个保持了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无言之教”,对于人民大众就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将直接决定人心向背,其凝聚大众的效果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可比拟的。
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根本标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理论上的先进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抓好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严把“进口”,畅通“出口”,优胜劣汰,让人民群众决定党员干部的升迁去留。
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高度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党内民主是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与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只有不断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才能在全社会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充分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能将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转化为推进政治民主化的强大动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胡锦涛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党要防范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反腐败的主力军,如果没有民主制度的保证,没有人民群众的充分的参与,仅仅依靠执政党自身反腐败,能力不足将永远是一个问题。
其二,以人民群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依赖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是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经验,也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下而上的过程与由上而下的过程的结合。全党的理论工作者去了解、思考、概括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升为理论成果,使党逐步认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成为党的主张。要保护好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适时进行理论提升,这个由下而上的过程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工作。党的主张和政策形成以后,需要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思考和思想选择的自由和独立性,方法上要自由灵活,不能硬性灌输,更不能运用各种行政手段强迫他们接受,而是要使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并使所接受的理论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普及活动不能只把重任压在理论宣传教育部门的同志身上,更不能只依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力量,而是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巨大潜力,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引导大众广泛参与。虽然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从实践上看,党真正代表群众利益也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这种由下而上的过程和由上而下的过程必须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大众化。通过这个过程,在人民利益实现的基础上,加深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理解和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用大众的话语范式和群众喜闻乐见的鲜活生动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这是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必然要求。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范式和语言习惯来谈老百姓自己的事,“大众话语是他们存在的样式,他们怎样实践和表达,他们就怎样存在。语言就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在行动中言说,在言说中行动,在言说和行动的互动中就在创造着日用日新的马克思主义”⒀由于民众的文化程度、专业构成、思想认知的差别,对于复杂深奥的理论往往不能很快很好的理解和消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著作、文章的撰写、出版和发表中,一定要以通俗的、中国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来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生活,解答群众疑惑。正是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文关怀视角,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群众中有坚实的根基和土壤,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可能,并获得生命力。
其三,理论直面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就是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面对现实问题,说实话,办实事。“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正确回答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发挥自己的威力和真正掌握群众”。⒁理论关心群众,才能为群众所接受;理论把群众的实际问题当热点,群众才会对理论产生热情。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与疑虑。诸如,腐败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教育医疗就业问题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直面现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有说服力的理论回答。要善于针对社会结构的差异性分化和人民群众在内部物质利益关系上的差异、分化和冲突,与时俱进地推进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在尊重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在理论上进行分层次的积极的回应与解答,全方位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理论的差异性诉求。如果马克思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民生需求“不在场”,人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将脱离生活而成为“书斋的学问”,对现实生活没有话语权的理论必然最终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退场”。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原则。人民群众更直接地是通过与他们切身利益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认识和理解党的宗旨与路线方针政策,认同和相信马克思主义,从而团结在党的周围,这就是最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上面。“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⒂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全面的,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应统筹兼顾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利益。人民利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靠“说”,但也要靠“做”,“做”更重要更有力,“一个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落实一项为群众谋利益的政策,就是用行动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既要解决大事、要事、急事,又要解决小事、琐事、平常事;既要帮助群众实实在在地办好大的实事工程,也要实实在在地办好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既要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群众的困难,也要建立起体制机制保证党员干部必须带着浓厚感情去解决群众的困难,否则就要被淘汰和罢免。
历史的主体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群众利益决定着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党都要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唯有如此,人民群众才会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大众化。
【注释】
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5页。
⑵⑶⑸《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439、551页。
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6-197页。
⑹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249页。
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
⑼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11页。
⑾⒀任平:《出场与差异: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路径的哲学反思》,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⑿《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
社2005年版,第372页。
网编: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