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李春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功典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12-02-29
字体: 打印
分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其在实践上的伟大壮举和巨大成就,不仅给世界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以极大的鼓舞,为其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在抵御金融危机风险中表现出来的优势,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的问题,再度引起世界关注。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肯定和认可。而当代中国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新成果和成功典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贡献。

  一、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出现了民族化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较早提出并论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问题。在《美国工人运动》一文中,他针对当时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特殊状况,指出这个党在语言等生活方面必须“彻底美国化”,并批评该党的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和学理主义[6]。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从民族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解决本国实际问题开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应理解为无产阶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推进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将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的实际相结合,在理论上将马克思主义“化”为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则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化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则由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模式转化为以“中国模式”为代表的现代模式。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初始阶段。20世纪初到4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标志是列宁主义的形成,在实践上则体现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时注重具体条件,在马克思主义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史上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1899年,列宁指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7]列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质,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为转移,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俄国复杂尖锐的矛盾以及由此决定俄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地阐明了俄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地补充进新的内容,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走向民族化的重要一步。在列宁主义的指引下赢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在人类历史上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十月革命后短短六年多时间里,列宁对“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进行了艰难而勇敢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论断,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

  第二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进一步发展的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标志是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形态的形成,在实践上是以新中国为代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由一国尝试到多国运用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些国家相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向多国发展。更多国家的共产党人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有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因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有了比较大的进展。这些国家在建设的初期,一般都仿照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堪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杰出代表。毛泽东以超凡的勇气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理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毛泽东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于破解“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世纪性难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南斯拉夫,以铁托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了“自治社会主义”的理论,建立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制度,曾一度促进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朝鲜形成了金日成的“主体思想”,使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古巴的卡斯特罗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古巴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的古巴化和本土化。

  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向深广发展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转折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探索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这一阶段的主题,其理论标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在实践上则是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由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模式转向以“中国模式”为代表的现代模式。社会主义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认真吸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进程更加广泛地向前推进。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及其实践上的成就,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奇迹和中国模式。越南共产党坚持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古巴在苏联解体和美国全面经济封锁的情况下,经济政治形势十分严峻,但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共产党没有屈服,继续坚持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改革,建立古巴“自己独创的市场社会主义”的目标已初见成效;朝鲜也在总结苏联东欧剧变教训的基础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金日成的主体思想,在一定的经济范围内,进行了有限的改革开放。

  坚持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有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已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共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正在向全球扩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发展现阶段的显著特征和基本趋势。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面临着更加复杂艰巨的形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仍然任重道远。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规律及成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艰辛的历程中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苏东剧变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失败或终结,而只能证明违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和放弃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恩格斯曾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8]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经验教训并揭示其规律,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是出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一种客观的必然,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实际的结合。深刻反思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历程的经验教训,我们会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民族实际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只是形式上的“民族化”即具有“民族的形式”,而其深刻的内涵、实质和核心是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时代特征和本民族(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有本民族(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价值目标和发展历程充分表明,民族化是它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要求,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符合规律的表现,是自身发展的逻辑所使然。

  (2)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体现了民族化与时代化的统一,既表明了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存在方式,也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任何理论体系都是时代精神的产物。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9]以“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并将其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品格”,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贡献。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主题的转换。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0],这里的“随时”、“随地”就是指的“时代性与民族性”问题。民族化与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存方式和实现方式、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强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3)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表明了教条主义和大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最大障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中。能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功与失败。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同教条主义、大党主义、官僚主义以及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4)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仅要形成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上取得的成就,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实践模式,指导实践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功。因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质和最终归宿要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来探索和解决本民族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并取得实践成效。而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中,有的国家共产党受本国实际情况的制约,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还仅仅停留在理论形态上;有的国家虽形成了理论,但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实践上的成效尚不明显。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内含着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本民族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超越狭隘经验主义的限制,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进程中,有的共产党形成了较成熟、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有的形成了尚待完善的理论,而有的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和思路。这些情况都表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程度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差别。

  (5)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结果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健康发展和成熟状况紧密相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健康发展和是否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反对各种错误倾向中积累经验、越来越成熟的过程。邓小平曾经指出:“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人民的觉悟有高有低,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阶级力量的对比又很不一样,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怎么行呢?”[11]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自改革开放以来,明确对过去一度用一种模式去批评别的党的错误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先后同那些受到过自己批判的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乃至社会党,恢复和建立了关系,尊重各国共产党和各国人民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去寻找道路和解决问题。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成熟的重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

  (6)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体现了民族化与世界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不断扩大影响的过程。从整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化与世界化相统一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民族化而不断地走向世界化的。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欧洲化,马克思的学说传遍欧洲并在其指导下取得了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成果。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刻的世界化过程,它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世界上的一些民族中生根、开花和结果,并因此而深刻地改变了这些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不仅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挑战,而且还要解决其内部出现的诸多问题,克服自身发展过程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种种困境和理论迷雾。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还有艰巨和漫长的历程。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历史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7)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不丢老祖宗”与“开辟新境界”的统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不丢老祖宗,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上,一方面要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反对那种丢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即放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顾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神圣教义顶礼膜拜、唯书唯上不唯实的教条主义,反对神化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族具体特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反对以时代发展和民族特点为由误解、曲解甚至背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做法。抛弃老祖宗而另起炉灶,离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丧失或巨大代价的付出。

  2.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标志:“理论体系”、“民族特色”、“实践模式”三位一体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揭示了判断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标志问题。一是要在理论上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和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精神载体;二是要在其指导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物质载体。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标志是科学内容和民族形式的统一,是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的统一,可以概括为:“独特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巨大的实践成果”三位一体。

  (1)独特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新内容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首要标志。这个新的理论体系除了具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一般特征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紧紧与本民族命运相联系,以民族重大历史课题为主题,探寻解决民族危机的规律和道路。“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2]正是在解决本民族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中转换其形式、丰富其内容,形成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中,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理论结晶。

  (2)鲜明的民族特色。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重要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族化的程度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作用的发挥程度。这种鲜明而浓郁的民族特色,最主要的表现有两个方面:在内容上,必须与民族价值认同相一致,即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解决民族的危机与重大课题,深深扎根在民族实践的沃土之中;在形式上,必须与民族传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相一致。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中,毛泽东思想是最突出的典范;卡斯特罗思想鲜明的民族特点突出表现在与民族命运相联系,与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重大课题相联系,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族特色还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和模式的独特性上,即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呈现的“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越南共产党提出“符合越南条件和特点的社会主义”即“定向社会主义”、“朝鲜式社会主义”或“主体社会主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老挝的“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等,都体现了“本质相同,特点各异”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都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的统一。

  (3)实践上的巨大成果。这是实践标准的具体体现。检验真理的标准要靠实践,验证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列宁主义指导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在中国的两大理论成果,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两大理论的指引下,取得了两次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即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威力。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理论,曾一度促进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在“主体思想”的指导下,已取得了较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越南民族化结晶的胡志明思想也在实践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实践上的成效充分证明了这些国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效。当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实践标准是辩证的,要从实践的长期性、全局性和发展性上来正确地理解和把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功典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堪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成功典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理论标志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13]在这里,江泽民同志从理论、实践、中华文明传统三个相互联系的侧面,全面科学地揭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理论前提和构成要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应具备以下基本标准或特征:理论来源的科学性、理论主题的鲜明性、逻辑体系的严谨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具备了这些基本标准或特征,从而成为相对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华民族的实际状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要求而形成的解决党在改革开放时期面临的发展问题和民族复兴问题的理论结晶,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开拓了一个新阶段和新境界。

  2.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与民族特色的鲜明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其重要的思想来源,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之中,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课题,围绕着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展开,体现了理论本质的民族性。同时,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叙述方式和论证方式,恰当地运用比喻、象征、类比和数字化等形式,使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形式,使其科学性得到有效表达,便于人民大众准确地领会和把握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从而增强理论体系的亲近感和亲切感。例如,“实事求是”、“一国两制”、“与时俱进”、“和谐社会”、“老祖宗,新境界”、“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等,这一系列表达方式既言简意赅地揭示了理论体系的科学含义,又使人民大众易于和乐于接受。

  3.实践上的卓越成就与“中国模式”的形成: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最终标志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面旗帜指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成功的杰出典范。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创造出了一种比较独特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国外将其称为“中国模式”。随着中国在抵御金融危机风险中表现出来的优势,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模式”再度引起世界关注。中国模式是“中国经验”的进一步升华,中国模式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和基本道路的概括与总结,它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紧密相连,因此,严格地说“中国经验”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它包括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的经济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文化模式以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模式;其实质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出的一条完全新型的现代化道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中国模式”作为人类文明在当代发展的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方面它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也与西方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比较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理念,不仅给世界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对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发展模式,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实践证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程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又一里程碑,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突出贡献。历史在不断前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远远没有结束,它将随着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日益深入而不断深化。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人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继续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内在规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恩富:《中国模式——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11日.

  [2]赵明义等:《理论与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化与本土化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3]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周太山:《论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载《求是》2008年第8期.

  [5]曾枝盛主编:《国外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2-333页.

  [7]《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4-275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2页.

  [9]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页.

  [13]《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0页.

  

  网络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