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要把握三重逻辑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2-02-20
字体: 打印
分享:

  20世纪的发展前所未有地展示出人类的创造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合作与冲突、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科学创新与技术异化、文化交锋与宗教冲突、政治霸权与价值冲突以及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等等。必须看到,目前人类社会所遭遇的问题绝不是某一方面的枝节性问题,各种危机、困境和冲突实质上折射出人类存在和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各个基本维度方面出现的深刻危机。因此,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自觉地引领人类反思自己的境遇。承载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还必须形成更高的眼界,提出更高的理论诉求,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而首要的一点,是必须全面、深刻而冷峻地审视三重逻辑。

  深刻把握全球化的逻辑

  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以经济运行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不可回避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和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预见到历史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他们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不可否认,现代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和深化密不可分,中国也同样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入世”十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实践上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与价值上对其形成清醒的反思意识并不矛盾。经济全球化给更多的民族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风险。例如,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发达国家通过资本、技术等先发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往往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在资源和资金等方面遭受着剥削,这进一步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价值和制度规范的广泛交流,有助于形成多样的文化价值和制度规范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氛围,但有的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地位和优势,强力输出其制度文化和价值,又形成了新形式的霸权主义,破坏着世界的平等交往和文化多样性;进而,对所有国家和地区而言,以合作、交往、一体化等要素组成的全球化进程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把所有的优势、积极成果集合与放大,也可能把所有的风险和危机通过“蝴蝶效应”而集合与放大,比如,欧盟的设计者当初只考虑到优势和实力的集合和放大,没想到历史呈现出的却是风险和危机的致命放大,等等。

  总之,人类对于全球化的逻辑的把握和全球化后果的预见还都很初步和粗浅,这一人类最重大的课题和难题正在严峻地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同时,也在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

  深刻把握资本的逻辑

  在全球化的逻辑中,最具影响力的动力机制毫无疑问是资本的逻辑,资本和市场不仅是发达国家的特有专利,而且已经是越来越多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如何在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利用资本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批判和抑制资本的逻辑所造成的各种不平等、不人道的消极后果,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毫无疑问,推动现代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应当是:快速流动并不断增值的资本、日益创新的技术,以及把二者紧密结合与配置的市场机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自己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分析奠基在关于资本的分析之上。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展开显然得益于这几个要素的强有力支撑,不仅发达国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资本的逻辑,包括中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无法在资本的运动和市场经济之外获得发展的空间。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

  资本的逻辑虽然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资本的逻辑本身并不能保证这些发展成果直接为人类的平等和幸福服务。相反,资本服从自身的逻辑:不间断地进行生产、流动、增值、逐利。因此,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逻辑。不难看到,今天的人类依旧受到资本逻辑的统治,资本的力量所造成的不平等、不人道的现象更加多维地表现出来:资本、技术和市场规则制定权等方面的不平等导致了国际秩序和世界体系的严重不平等。当今的世界是史上最富有人群和最贫困人群并存的世界。日本学者宫川彰曾计算了松下幸之助的收入,“他每天消费之后留下的财产是906.7万日元,即每天储蓄906万日元。而对普通老百姓和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每天劳动成果的收入大概几千日元到一两万日元,两者的差距简直难以想象。”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反思资本和市场的消极后果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资本的逻辑和消极后果,以形成对资本的逻辑和市场机制的制度约束、法律约束、价值约束和道德约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相关手段防止贫富差距悬殊、消除社会不平等、遏止价值失范和社会冲突等。

  深刻把握发展的逻辑

  基于对全球化的逻辑和资本的逻辑的分析,应当进一步从制度、体制和价值层面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应当说,全球化进程的展开、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苏东剧变后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曲折历程、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在比较视野中全面反思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发展道路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我认为,当年促成苏东剧变的体制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模式的问题。而苏联模式的问题还在于,当年苏共党内思想教条、僵化,否定不同国家可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否定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可以有不同的特色,而把苏联模式作为唯一可能、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堵死了社会主义体制自身的改革和向市场经济及全球化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是肯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体制机制的包容性,因此在应对苏东剧变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压力和冲击中,中国不但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多极化世界中影响日益提升,举足轻重的一极。中国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既积极地推进改革创新,向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又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又不把自己的道路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去剪裁其他国家的发展。尽管中国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它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种发展道路、一种模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应该一方面积极收获全球化的成果,借鉴世界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认清自己的国情,然后在国与国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推动一种包容性的发展。

  尊重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提倡合作与包容性发展,应该是使人类走出危机和困境的正确道路,也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当积极倡导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当然,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还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