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

来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1-11-07
字体: 打印
分享:

  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分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三大历史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主要得益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在深刻分析时代特征、基本国情和社会阶级状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的科学认识。它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全体劳动人民用以解放自己的唯一正确的革命建国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阐明这一问题,不仅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组成,主要理论内容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以“两个必然”为轴心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体系结构呈现出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以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归宿的“品”字型特征。马克思曾强调:“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斗争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1]恩格斯也曾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2]这些论断清楚地表明:无论从理论内容还是从体系结构看,阶级斗争学说都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个部分的一条主脉。综观经典作家的论述,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第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而是“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从无阶级差别的原始社会开始的,由于生产力的改进、私有制的出现、原始公有制解体而进入有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的阶级社会。工业革命肇始的现代化进程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必将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和私有制的消灭,社会将逐渐过渡到无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阶级和阶级斗争“无——有——无”的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

  第二、阶级概念的内涵。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4]显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解阶级概念应把阶级同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同现实社会的经济结构联系起来,才能准确揭示其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内涵和特征。

  第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关系上的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各敌对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的根本对立。 “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如冲突的总和,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5]因此,阶级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历史中长期起作用,特别是在社会形态更替时起决定作用。

  第四、两极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显著特点。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阶级社会,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如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等。而由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作用,一方面是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资产阶级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中间阶级日益分化趋于式微,社会两极分化和对立日益明显。“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6]可以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才是纯粹的阶级。

  第五、“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最终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被压迫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它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革命的组织性、坚定性和彻底性,肩负着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道路在于: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而“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7]因此,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作为本阶级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先锋队。

  第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强化自己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是对自身的阶级地位、社会作用、历史使命、根本利益和前途的自觉性。共产党一分钟也不能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两大阶级的斗争越是临近决战,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就越重要。“当最后的经济危机击中资本主义时,革命的命运要取决于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成熟程度,即取决于它的阶级意识。”[8]而且,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但是它翻身解放的自觉性,而且也是它谋求全人类解放和自我消亡的自觉性。因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无产阶级要由自在阶级变成自为阶级,既要靠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把科学社会主义灌输进去,也要靠无产阶级政党的宣传和推动。党就是阶级意识的组织化、具体化。

  第七、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阶级结成联盟。工人阶级只有依靠农民的支持才能取得胜利,农民也只有得到工人阶级的领导才能得到解放。随着资产阶级盘剥的加强而带来的农民贫困和破产的日益加剧,农民就会从自己的痛苦经验中逐渐认识到:他们和工业无产阶级受着同一个剥削者的奴役,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样,农民就会“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如果农民能够摆脱资产阶级的羁绊而站到无产阶级一边来,那么,“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9]

  第八、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10]]因此,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在无产阶级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

  第九、阶级分析方法。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生活条件及利益和要求不同,因而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方法。“面对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和变动不居的阶级斗争现实,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11]

  综上可见,阶级斗争问题乃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问题之一。“一切关于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的学说,都是胡说八道。”[12]每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应该牢固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阶级观点、阶级方法。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的历史关联

  毛泽东曾这样谈及他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我在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本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13]中国共产党一大,就明确地把“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等内容写入了党纲。这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开始就接受了阶级斗争学说,并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精髓。

  承认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是一回事,能否从具体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是另一回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极为特殊: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分散的小农经济、小生产广泛存在,又遭受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通俗表达出来,并具体运用于中国社会环境以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无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大革命失败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特别是在阶级斗争实践中严重的敌我不分和扩大化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其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萌芽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初步运用。这种关联表现为:第一,中国革命时代特征的阐明。“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这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14]这说明,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革命,已处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第二,中国无产阶级领导地位的阐明。“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15]第三,农民阶级作用的阐明。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贫农群众是打倒封建势力的主要力量。“没有贫农阶级,决不能造成现时乡村的革命状态,决不能打倒土豪劣绅,完成民主革命。”[16]第四,党的阶级政策和策略的阐明。“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17]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深化。这种关联的主要表现是:第一,革命性质的判定。“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18] “中国现时确定还是处在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阶段。中国彻底的民权主义革命的纲领,包括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对内肃清买办阶级的在城市的势力,完成土地革命,消灭乡村的封建关系,推翻军阀政府。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民权主义革命,方能造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基础。”[19]第二,革命基本内容的阐明。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内容,“包括推翻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民族革命,并实行土地革命,消灭豪绅阶级对农民的封建的剥削。”[20]第三,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初步制定。根据地的国民经济,由国营、合作和私人三方面组成。“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21]在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的同时,奖励私人经济发展。第四,农村环境下党的建设问题的基本解决。“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除应积极注意各县城和大市镇的职工运动外,并应在政权机关中增加工人的代表。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也应增加工人和贫农的成分。”[22]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的完成。这种关联突出表现在: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3]第二,新民主主义政治公式的提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 (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24]第三,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提出。“第二,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25]第四,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的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26]

  1939年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寿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正由于他坚信并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国化,科学揭示了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置于切合实际的基础之上,才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创造者、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主要开拓者。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独特创新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阶级斗争学说方面加以说明。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新的历史时代。这是以世界眼光对时代特征做出的判断,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范畴和历史特点。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但第一步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因为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使得中国革命的第一步,变成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故能得到社会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新的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使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肩头。中国无产阶级除了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外,还有许多特殊的优点:受压迫最为深重,革命最为坚决;政治上坚定跟党走,最有觉悟;绝大多数是破产农民出身,与农民关系最为密切;比中国资产阶级的资格更老,社会基础更广大。这些特点使它完全能够胜任革命的领导者。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重心在农村。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里,农民阶级的角色只是无产阶级的合唱者、同盟者。由于中国是一个没有完成现代化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大众的主体、最广大的群众是农民。这样一来,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民主政治实质上是让农民享有民主权利,民生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因此,农民成了革命的主力军。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从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都是中心城市武装暴动。而中国是走相反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农村又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首先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和武装农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然后波浪式推进,逐步改变力量对比,以星火而燎原。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这是中国革命极为特殊的历史特点。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及其买办走狗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及其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矛盾。这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中所讲的“无产者与资产者”的矛盾大不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创造性在于:把资产阶级区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力量而不是革命的对象,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的范围,以便集中力量打击主要的革命对象。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的建设创新。无产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常识。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人口比例很小,党又长期处于农村斗争环境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占了大多数,这使党的建设成为一个崭新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加以创新,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相结合,经常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整风运动,成功地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思想纯洁、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政治先进、组织巩固、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的坚强无产阶级政党。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特色。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并非马克思所说的“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那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也就不是一般意义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27]当然,这个政权是向着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前进的。

  余论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中国化仍在继续。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严格区分、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矛盾。可惜接下来反右派斗争使这一思想未能坚持下去,相反阶级斗争却重新被强化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公开发表时,毛泽东加写了一段: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28] 这种认识导致了后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大曲折。

  新民主主义革命已成为历史,但重温历史绝非没有意义。因为如果不了解过去,就会妨碍对当前问题的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阶层还会进一步扩大和增加。怎样从政治上看待这个问题?在此条件下如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使得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问题及其原因,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相关,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为此,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中国化甚为必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7页。

  [2][3][5][6][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294、115、273、684、241页。

  [4]《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7]《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页。

  [8]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11] [12]《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6、306页。

  [1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14][15][16][17][18][19][20][21][2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21、9、47、77、48、130、77页。

  [23][24][25][26][2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7、1480、1253、1317、1475页。

  [28]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

  作者简介:刘明华,(1966——)山东曹县人,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讯地址:开封市金明大道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邮政编码:475004



  网络编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