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思路 (下)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发布时间:2011-10-17
字体: 打印
分享:

  六、民主思路中 “主题关系 ”辨析

  以上主要简评了对中国民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几大思路,这些思想和发展路径都是以“西方 ”思潮为知识背景,以“中国 ”问题为现实背景,具有强烈的 “影响 ”或“想影响 ”中国民主进程的现实指向。当然,每一种 “思路 ”背后都有众多的拥护者和民众基础,取其 “主要代表 ”的思路加以剖析,只是为了展示和解剖各自“思想逻辑 ”的完整和准确。同时,还有其它在此未加分析的有影响的“思路 ”:如以季卫东为代表的“宪政民主论 ”,以徐勇为代表的“基层民主论 ”,以郑永年为代表的“渐进民主化”,以何包钢为代表的“协商民主论 ”等。这些都说明了开放时代中国思想界的多元纷呈与交错互动的复杂关系。但以上所有的 “民主思路 ”都涉及或针对了一些基本的 “主题 ”以及 “主题关系 ”,如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等等,除去各种繁复的论辩,这些民主思路之间都是在这些“主题关系 ”上的论证与反论证,沉淀下来的这些“主题关系 ”便是中国未来民主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理论问题,对这些 “主题关系 ”的认识也将影响未来中国民主发展的战略和路径。以下就把这些 “主题关系 ”识辨出来并加以简要分析。

  (一)民主 :价值目标 ?工具手段 ?

  生活没有 “逻辑 ”、甚至不需要 “逻辑 ”,生活只有 “需要 ”、怎样满足 “需要 ”?生活只有 “问题 ”、怎样解决 “问题 ”?民主是在生活中生成、在生活中壮大,它一定是在某些方面满足了生活的需要、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 :民主源于人民的生活需要 !这便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民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民主是由历史来定义的 ”。人民的生活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一定是民主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不能超越也无法加以忽视的。所以,所谓的 “民主是最高政治价值、终极价值目标?还只是一定形式的政治手段、社会工具 ?”这样的问题,只是一个知识界的 “逻辑问题 ”,而不是一个现实中的 “生活问题 ”,但并不意味着这一问题不重要。这就需要从理论性“逻辑 ”和现实性 “生活”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理论性的 “逻辑 ”来说 :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人民的事情人民做主 ”似乎天经地义、自成公理。再从 “逻辑 ”的理想状态来说:民主意味着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的彻底、完全实现,意味着每一个公民都能自由、平等、有效地普遍参与国家和公共事务。这样,民主就内在地和自由、自主、平等价值紧密关联,民主似乎是唯一适合自由、平等个人的国家形式和政府形式。44如果人类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那么由于民主与自由、平等的紧密关系,民主自然也就具有了终极性价值的意义和性质。我们追求自由,我们追求平等,我们自然追求民主!这就是 “民主是普世价值”论者的基本逻辑,也是民主是 “价值目标 ”论者的基本逻辑。民主价值论的理想性和逻辑性不言自明,但问题是,民主的产生不是由理想和逻辑来决定,而是由生活和需要来决定的。

  从现实性的 “生活 ”来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往往做不了 “主”,因为需要他人、需要社会 ;人民的事情人民也往往做不了 “主”,因为人民也需要社会、需要管理。在小范围的私人性公共生活中,出于相互尊重、彼此熟悉和共同行动,“民主 ”往往成为公共决策和行为的方式,所以在民间的生活中,民主往往具有自发性,新时期中国最早的“村民自治 ”的起源就是如此。但在像国家这样大范围的人民的事情,民主就不具有自发性,人民也常常不能 “做主 ”。为什么 ?因为国家更多的是起源于暴力和强制,国家的统治也更需要暴力和强制,统治者也不会轻易让人民来做主,要得到 “民主 ”,就需要统治者自觉性的 “放权让利 ”,就需要人民抗争性的“争取奋斗 ”,查尔斯 ?蒂利所描绘的欧洲近现代民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主源于抗争 ”的历史 45,这是其一。其二,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的强权压力下,其现代化进程往往面临着更为紧迫的问题: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统一和秩序,经济社会恢复和发展。在国家主导的 “追赶型 ”现代化中,“经济发展第一 ”、“发展是第一要务”,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民主 ”很难成为这些国家的首要任务和“主题 ”,再说,威权性质的统治更有利于集中权力和资源,更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自由与面包 ”的问题自然地偏向于“要面包 ”的一方,统治者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和借口把“民主 ”搁置一边,如果需要一些 “民主 ”,也自然成为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政权合法性的手段而已。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必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而强行竞争性民主导致的政治和社会混乱也从反面给了民主工具论者以充足的理由。

  民主价值论,还是民主工具论?经济社会发展服从、服务于民主发展,还是民主发展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46这不是一个二元逻辑选择 “作业题 ”。一切源于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源于人民的生活和需要。民主价值论者高扬民主的理想和目标,期望 “毕其功于一役 ”的快速彻底地实现民主,甚至不惧 “革命 ”和动荡,有民众基础吗 ?掌权者能让步吗?民主工具论者,“窄化 ”民主、甚至 “丑化”民主,一切为了发展,但发展了之后呢?人民就没有民主的要求吗 ?没有民主还能持久和谐发展吗?其实,最终民主发展的动力取决于人民的生活和需要,取决于需要背后的利益和力量。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远景,顺应人民的需要和力量,把人民要求民主的自发性和执政者推动民主的自觉性结合起来,把民主价值论者的理想性和民主工具论者的现实性结合起来,形成推动民主发展的政治共识和社会政治力量,才是中国语境中民主价值论者和民主工具论者必须共同关心的问题。

  (二)民主之长 ?民主之短 ?

  民主有多古老,反对民主之声就有多古老。从古希腊的柏拉图起始,直到今天,揭露民主之短的声音不绝于耳。连自由主义大师哈耶克也列举了民主政治的四大罪状 : “腐败、无法律、软弱和不民主”47。世间没有完美的事物,“民主 ”自有其长、自有其短,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这是自然的事情。甚至支持民主的人,也在指出民主的缺陷和不足。但一般来说,支持民主的人极力寻找民主的长处,质疑或反对民主的人则极力收集民主的短处。

  中国民主思路中的各方对民主也是有褒有贬,手法和思想史上的各位智者大同小异。扬民主之长者 “泛化 ”、“美化 ”民主,揭民主之短者则“窄化 ”、“丑化 ”民主。虽然,中国思想界的各方背景、动机可能更复杂,有没有 “辩护 ”或“讨好 ”现政权不得而知。但对于民主褒贬,从学理上来说,中国学者则更为简单。潘维把民主制简约为竞争性选举,又把竞争性选举简约为 “多数决 ”,于是,民主就有太多的缺陷和困境 :多数决不是维护和平衡利益的唯一方法,而且从道义、概念、逻辑上都谈不上“普适”,多数决有概念困境,多数决有道义困境,多数决有逻辑困境。48康晓光同样运用“双重简约 ”的手法,于是得出了 “民主化是祸国殃民的选择”的宏论。

  王绍光的思想要更为复杂,但同样用 “双重简约 ”的办法,代议制的自由民主简约为竞争性选举,竞争性选举简约为选择“主人 ”,而资本集团的金钱在选举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代议制民主就是“选主 ”,“选主 ”就是 “钱主 ”。但王绍光并不一般地反对民主,他只是深刻揭示了代议制的间接民主中的诸多不平等和缺陷,因而,王绍光推崇的是人人平等参与的直接民主制,对于直接民主制的长处他讲得很多很透,但对于直接民主制的规模问题、成本问题、效率问题以及可行性、操作性问题则讲得很少。相反,“为民主辩护 ”的一方,则尽量展现民主的价值和功能 :民主有利于无论多数还是少数的权利实现,民主有利于社会稳定,民主有利于经济发展,民主有利于遏制腐败,民主有利于提升公民素质等。49而对于民主的切割选民、分裂社会、影响效率等可能负面作用避而不谈。

  推崇民主价值和民主制度,但对民主不足有清醒认识者也不乏其人。俞可平认为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说民主什么都好。民主决不是十全十美的,它有许多的不足。但是,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50房宁认为对民主政治也要一分为二,并系统总结民主的长处和短处。民主政治的长处有:构建合法性,增强社会活力,化解社会矛盾 ;民主政治的短处有:导致自发主义倾向,诱发外界干预,不利增进效率。51

  其实,民主之长的 “名单 ”可以列得很长 :民主促进明智的决策、民主促进普及的公正、民主促进和平解决争端、民主促进忠诚、民主促进言论自由、民主促进才智的发展……52。民主之短的 “名单 ”也可以列得更长:民主导致无能、民主导致混乱、民主导致分裂、民主导致投机者掌权、民主导致效率低下、民主导致有钱人统治、民主延缓经济发展、民主激发内耗、民主诱发冲突、民主导致腐败、民主导致民粹主义……。正如世间万物,有其长、必有其短。民主有其短,专制不是 “更有 ”其短吗 ?把展示民主其长者指责为“民主万能论 ”,只是指责者在 “攻打 ”其自己捏造的 “稻草人 ”,因为没有人 “傻”到说“民主包治百病 ”;把揭示民主其短者批判为“反对民主 ”,也有乱扣 “帽子 ”之嫌。

  最终,各方必须回答的依然是:民主是否是人民的需要?民主是否是社会的需求?民主是否是现阶段解决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有效之方?民主是否是持久有利于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回到了这些问题之后,才应是扎扎实实地推进民主的制度路径和实现机制,“打口水仗 ”也许是 “专家”的“专长 ”,但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三)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

  民主作为人民或利益相关者自主决策和管理的形式,其本质是免除强制和暴力的每一个相关者共同决定。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只是共同和平决定的实现形式。关于各自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罗伯特 ?达尔概括了古希腊民主的特征,也即是直接民主要有效运作必须满足的六项条件:公民利益之间必须足够和谐,以便他们能够分享并按照一种强烈的普遍善的感觉行事;公民之间必须具备高度的同质性特征,财产、语言、宗教、教育、种族等大致相近 ;公民团体必须相当小,不超过四五万人的规模;公民们必须能够召开公民大会并直接决定法律以及政策 ;公民参与并不仅限于公民大会,它也包括对城邦管理的积极参与,如主要通过抽签担任公职;城邦必须是完全自主的。53从罗伯特 ?达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直接民主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严格条件的,可能是无论古代或现代都是如此。也许正是看到了这种“一切都是公民亲手来做”的民主的特征,卢梭才认为民主制度只能在 “小国寡民 ”中实现,甚至认为 :民主是一种只适合神灵的政府形式。54因此,在自由主义者约翰?密尔看来,“代议制民主是唯一能够使民主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存在下去的方式 ”55,因为代议制民主是大众参与原则与精英统治原则的完美结合,是平等原则与效率原则的高度统一,是最理想的政体形式。56

  在中国的民主语境下,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论述可能另有寓意,自由民主论者刘军宁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他区分了两个层次上的直接民主,一是在具体问题上以直接民主的方式来作出决定,但整个国家的指导制度仍然是间接民主,这种形式的直接民主只不过是个补充 ;二是整个国家在体制上的直接民主,时至今日,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国家在体制上实现直接民主。同时对赞成或反对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各自理由进行充分分析,得出结论 : “在今天,间接民主已经确立的地方,增加一些直接民主成分也许无碍大体。但是在没有间接民主的地方,或间接民主尚未牢固的地方,先立直接民主,则是本末倒置。”57应该说,刘军宁的结论是比较中肯的,但却暗含着中国问题的针对性。

  以王绍光为代表的新左派则偏好于直接民主,对间接民主则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其主要的论据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是以竞争性选举为其核心机制,而选举则很容易受到金钱的操控,占有主导性资源的少数集团完全掌控着选举,导致民主成为 “选主 ”,选主成为 “钱主 ”,最终是少数精英玩弄民主于股掌,所以是 “鸟笼民主 ”。而直接民主是民主的本原含义,更加平等和公平,更加有利于广大人民,特别是中下层资源较少民众的有效参与。应该说,王绍光对西方的代议制民主的批判是深刻和准确的,但对中国的代议制民主则不予置评!他所开出的几种直接民主形式,也只能在基层的、小范围内或具体社会问题上应用,至于在国家体制层面如何运转他也语焉不详。对于代议的间接民主机制,他也没能完全拒绝,甚至是不得已而认可的,如他在论述 “广泛的民主 ”时就主张 : “在各个领域实行民主时,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既可以直接参与决策,也可以用抽签、投票等方式来产生民主决策的机构。”这不是就给间接民主留有“后路 ”吗?看来,间接民主是 “一棍子打不死的”。

  总之,针对中国民主发展来说,自由民主论者不能不承认中国代议制民主的存在和价值,而一味只顾推销代议制民主的自由民主价值;直接民主论者,不能只聚焦于中下层阶层的资源和参与的不平等,而对解决此问题的政治条件不予评说。就目前中国状况来说,一切有利于推进现代化的民主形式都是好的,只要它能落地实现、操作可行。

  (四)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

  如同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争论一样,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的争论延伸到中国,就有了中国的问题意识和现实指向。

  替代民主论、直接民主论和中国民主道路论,都几乎不同程度地批评和质疑竞争性民主。其质疑的依据也大同小异,不外乎是 :其一,竞争性民主的选举机制导致“选主 ”、导致 “钱主 ”,本质是资本精英统治 ;其二,竞争性选举易于切割选民、分裂社会、撕裂族群,导致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其三,竞争性民主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影响政策效率、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因此,各方都给出了各自的替代性选择 :咨询型法治、参与型直接民主、中国特色民主。

  而自由民主论认为,竞争性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是自由民主的内在要求和特征,协商性民主最多只是制度性补充而不是替代。增量民主论则认为,选举是民主政治的第一要素,应不断扩大竞争性选择。对此有很多学者赞同,如中央党校的王长江教授就认为 : “中国的民主要有自己的特色,但前提是遵守民主的普遍规律,这个普遍规律就是有竞争的政治。历史也证明,这个基本原则是不容超越的。”他还特别强调,党内民主应推行“有竞争性的选举”58。

  房宁教授则对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他认为 :竞争性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并不适合于中国现阶段发展“黄金期 ”和矛盾 “凸显期 ”的国情,以竞选为代表的竞争性的民主制度安排,其主要优点在于表达和选择的相对充分以及监督的有效性。但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就是有强化差别、扩大分歧的社会效能。其表现就是各个政党或政治派别以争夺权力为价值和目标,相互排斥,相互攻击,其社会效应就是在客观上强化本来就存在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扩大矛盾。而协商民主的长处和优点就十分明显了。协商的前提与基础是参与各方的平等地位,协商的内容就是寻求利益的交集,寻求最大的 “公约数 ”,协商的作用就在于照顾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利益的形成。特别是在矛盾的多发期、易发期,协商民主有利于协调社会矛盾,有利于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因此在房宁看来,协商民主是最适合中国现阶段的民主形式,应当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59

  而对协商民主有系统研究的海外学者何包钢则认为 :把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对立起来的做法在理论上是误导的,在经验上缺乏足够的事实证据。这是因为,其一,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都依赖于政治权利,这种共同基础说明两者有深厚的、内在的联系 ;选举和协商都假定人们有充分的表达意见的自由和权利;选举民主强调选票价值的平等、政治竞争的平等,协商民主则强调审议能力及其影响力的平等、政治参与的平等。其二,在竞争性民主模式中,协商沟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成分;而在协商民主模式中,也包含了某种选举的成分、内涵意义。其三,在中国的地方民主实践中,竞争选举和协商民主同时发展,如在竞争选举有了发展的乡村,协商民主才具有真实性 ;基层协商比在上层协商更具有真实性;投票被用在公众协商的最后阶段,当协商民主遇到不能达成共识、意见分歧仍然存在时,就采用投票来解决争端。再说,协商民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竞争政治:各种不同观点、政策之间的竞争。何包钢还强调 : “用西方协商民主理论来抵制选举制度或把协商民主局限在现有政协的框架内,这两种做法都是扭曲、误用协商民主理论。”60

  何包钢对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的论述是准确和中肯的,其实这也是辩论各方所能理解和默认的。只是由于对中国政治现状、问题和发展路径有不同的认可、揭示和期望,所以各方就对竞争性民主与协商性民主有不同的认可或批判,对现实的不同评判才是各方分歧的根本原因。

  (五)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

  民主,首先起源于政治领域,是一个政治概念。按照萨托利的说法,从公元前 5世纪 “民主 ”一词出现,一直到 19世纪,它一直是个政治概念,也就是说民主只意味着政治民主。在此以后,民主延伸到非政治的领域,出现了 “社会民主 ”、“工业民主 ”、“经济民主 ”等概念和实践形式。从历史渊源上来考察,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的关系是清楚的,有一个出现和实现的先后顺序。

  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一主题关系的出现,主要源于新左派针对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占有的不平等而提出的经济民主、文化民主等 “全面民主 ”要求,以及自由主义者针锋相对的回应和批评。

  经济民主的逻辑以王绍光的论述为典型:在公平和效率之间找折中点涉及利益的分配,这是一个政治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机制是政治民主,也就是让每个人在决策过程中具有同等的发言权。但政治民主的机制充其量不过是用收入二次分配修正初始分配,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收入的初次分配十分不平等,经济资源的不平等必然导致社会的政治资源分布的不平等。这样,掌握了很多资源的既得利益集团便有可能阻碍向公平方向移动的收入二次分配方案,甚至促成劫贫济富的方案。要避免此类情况出现,王绍光认为,经济民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初始分配的不平等是因为资本雇佣劳动,要实现经济民主,就必须改变为劳动雇佣资本,劳动者成为剩余获取者,这样收入的初始分配就能够更为公平。这便是经济民主的主要制度安排,至于在中国如何实现,王绍光没有太多论述。他最后总结性主张: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并不一定要像资本主义民主那样,先由政治领域起步,然后慢慢扩展到经济领域。中国民主化的道路可以试验先由经济领域起步然后扩展到政治领域,因为基层单位的民主比较容易实施,并由此获得民主的“训练 ”和经验。61

  而新左派的另一学者汪辉则强调争取“文化民主 ”,实现对文化资本和文化生产的平等权利。文学家陈燕谷则更进一步,追求反对一切压迫关系、实现人类解放的“全面民主 ”。他们的民主要求很高,但对于如何实现则很少阐述。

  相反,自由主义者的民主理念主要是以政治领域的宪政民主为要旨 62,认为政治民主是决定性的民主,是其它民主实现的前提和条件。并对新左派提出的非政治民主的浪漫性质进行了批判,批评新左派不能正视政治民主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其所提出的非政治性民主也缺乏现实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对于政治民主与非政治民主,民主理论大师萨托利早就进行了明确辨析,对今日中国的民主讨论依然有现实意义。萨托利认为,“谁也不否认社会民主作为民主政体之不可缺少的基础的重要性,也不否认基层的初级民主可能比民主的任何其它方面更有价值。与此相似,经济平等和工业民主可能比任何其它事情对我们都更为重要。但事实依然是,政治民主是我们可能珍爱的无论什么民主或民主目标的必要条件、必要手段。如果统领性制度,即整个政治制度不是民主制度,社会民主便没有什么价值,工业民主便没有什么真实性,经济平等便可能同奴隶之间的平等没有什么两样。”63新左派关注工农阶层的弱势地位和平等状况,是值得尊敬和深思的,但回避政治条件和具体实现机制的探讨,则有政治软弱和批判的不彻底性。而自由主义者,罔顾劳工的贫弱状况,甚至认为这是发展中的必付代价,则有对资本集团帮腔之嫌。问题依然是问题,“口水仗 ”的“左”右辩论,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此外,有关中国民主的战略和策略思路论辩中,也涉及到其它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 “主题关系 ”:如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社会民主),是自上而下的党内民主先行?还是自下而上的人民民主先行 ?还是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宪政构架内的有序互动 ?64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在整个国家现代化和民主发展的核心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这一主题关系也就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但同样是核心的关键性问题。又如民主建设与国家建设,如何处理民主建设与国家建设的关系 ?如何在有效国家的前提下推进民主建设 ?如何保证不是消解国家而是用民主的方式改造国家?如何最终建立一个强大的民主国家?最后,是否存在革命性突变与渐进性改良的 “赛跑 ”?或“革命 ”和“改革 ”的“赛跑 ”?渐进性改良的多数共识是否正在遭到“消解 ”?有意无意拖延或滞后的改革是否在积淀着 “问题 ”?民众的不满和积怨是否在堆积着“爆发 ”?

  重要的不是 “论辩 ”,而是 “问题 ”!这对于理论界和执政者同等重要 !再华丽的论辩,也掩饰不了问题,更解决不了问题。热爱中国,想“帮忙 ”中国,学者不分 “海内外 ”,思想不分 “左右派 ”,就必须直面和回答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民主发展有没有问题 ?有什么样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靠什么解决问题 ? “帮闲 ”而不 “帮忙 ”,“空口高论 ”而不 “落地解决 ”,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粉饰太平、甚至是 “误国误民 ”的把戏 !怎样达成推进民主的共识,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共同促进中国民主的发展和进步,才是真正具有批判精神的“真问题 ”,才是真正于中国功德无量的“善德事 ”。

  参考文献:

  ①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②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熊彼特开创了最简洁的关于民主的程序性定义 : “民主方法是为了达到政治决定的一种制度上的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竞取人民选票而得到作出决定的权力。”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绛枫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337.

  ③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3-24.

  ④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4.

  ⑤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5-26.

  ⑥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4.

  ○7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4.

  ○8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6.

  ○9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4;潘维,玛雅主编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23.

  ○10 康晓光 .中国 :改革时代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EB / OL].燕南,http/ /www. yannan. cn.2004-07-13 ;潘维 .法治与 “民主迷信 ”[M].香港 :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

  11. 康晓光认为 :在中国,“民主化是祸国殃民的选择 ”,因为从经验事实看,民主从来就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并不值得推崇。所以应该建立一个权力精英、资本精英和知识精英的 “阶级分权 ”的“合作主义国家 ”,推行 “仁政 ”。见康晓光著《论合作主义国家》、《仁政 :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参见蔡定剑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

  12.潘维,玛雅主编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380.

  13. 刘军宁编 .民主二十讲[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编者序,7.

  14. 刘军宁,王炎主编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5.

  15. 刘军宁,王炎主编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1-34.

  16.刘军宁,王炎主编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1-48. 4

  17 刘军宁 .共和、民主、宪政[M].上海三联书店,1998. 133.

  18李慎之 .弘扬北大的自由主义传统[A].刘军宁主编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

  19 中国各界人士联合发布《零八宪章》,2008-12-10。

  20王绍光 .祛魅与超越[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 214.

  21王绍光 .祛魅与超越[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 216-218.

  22王绍光 .祛魅与超越[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 219. 5

  23 王绍光 .祛魅与超越[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 105.

  24 王绍光 .民主四讲[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

  25 王绍光 .祛魅与超越[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 106.

  26 王绍光 .祛魅与超越[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0. 110-115.

  27 王绍光 .安邦之道 ——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2.

  28顾肃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71-172. 6

  29蔡定剑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5.

  30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8.

  31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2.

  32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

  33房宁,杨琳 .民主的中国经验[J].《瞭望》新闻周刊,2010,( 1).

  34 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2-84.

  35 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5-95.

  36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97-218.

  37 俞可平 .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2-55.

  38 闫健编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前言,1-5.

  39 俞可平 .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4-55.

  40 俞可平 .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N].北京日报,2007-09-17.

  41 俞可平 .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37-141.

  42俞可平 .增量民主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1-145.

  43俞可平 .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N].北京日报,2007-09-17 ;闫健编 .让民主造福中国——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33.

  44 [英]杰弗里.托马斯 .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刘雪梅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63.

  45 [美]查尔斯 ?蒂利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 1650—2000)[ M].陈周旺等译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6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8.

  47 转引自[美]霍伊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哈耶克的政治思想[M].刘峰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172.

  48 潘维,玛雅主编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14-15.

  49 蔡定剑 .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39.

  50 闫健编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前言,2.

  51 房宁 .民主政治十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重大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65-176.

  52[美]科恩 .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8. 208-278.12

  53[美]罗伯特 ?达尔 .民主及其批评者[M].曹海军,佟得志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1-12.

  54[英]杰弗里 ?托马斯 .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刘雪梅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55.

  55[英]乔纳森 ?沃尔夫 .政治哲学导论[M].王涛等译 .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99.

  56刘军宁,王炎主编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

  57刘军宁,王炎主编 .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6-52. 13

  58 王长江,赵灵敏 .中国到了非大力推进民主不可的地步 ——对话王长江教授[J].南风窗,2009,( 22):23-25.

  59 房宁,杨琳 .民主的中国经验[J].《瞭望》新闻周刊,2010,( 1).

  60[澳]何包钢 .协商民主 :理论、方法和实践[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7-38.14

  61 王绍光 .安邦之道 ——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4-45.

  62 许纪霖,罗岗等著 .启蒙的自我瓦解 ——199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重大论争研究[M].长春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215-232.

  63 [美]乔万尼.萨托利 .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3.

  64郑永年 .中国模式 :经验与困局[M].杭州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96.

 

         责任编辑: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