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仍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健康”———日本共产党前主席不破哲三 访谈录

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发布时间:2011-11-02
字体: 打印
分享:

  不破哲三的新著《马克思仍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健康》于2009年5月中旬由东京平凡社出版,在日本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赤旗报》 周日版主编松宫俊树于2009年6月就读者关心的几个重要问题与作者进行了探讨。

  一、用发展的理论来审视当今世界

  松宫俊树问:您的著作《马克思仍然活着,而且活得很健康》卖的很好啊。在许多大书店里,它已名列最畅销排行榜了,并且引来许多大众媒体的关注。我想问一下,当您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最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不破哲三答: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主要想说明3点。

  第一,我想让读者对卡尔•马克思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哲学家和革命家有个总体认识。在这本书中,以上3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首先在思考如何改造这个社会时,成为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后来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时成为一个“病理学家”,在预测未来社会发展时则成为一个拓荒者。我认为,向读者介绍马克思的理论应该从整体上介绍,而不能单从某一方面出发。第二,我想让读者看到马克思的理论是如何继续向前发展的。从初涉理论界到年终逝世,马克思将一生的精力都致力于理论的研究上。把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与1867年的《资本论》相比较,不难发现,在此期间马克思的理论水平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他的理论还将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是我想让读者明白的一点。第三,我希望读者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来审视当今的日本与世界。

  问:我对您这本书的第一印象是您对马克思理论解释得非常明白。在序言中,您指出本书的目的在于勾勒出马克思理论的清晰轮廓,并解释这个理论如何与当代相联系。也许从勾勒轮廓到解释它到今天为何还“活着”而且“活得很健康”,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但这本书却写得很容易被读者所理解。

  答:这直接是关于马克思理论的生命力问题。

  二、马克思的自然观与社会观现已成为一种常识

  我是从3个角度来解释马克思的理论。而在每一章里,对马克思理论到今天仍然适用的解释又各不相同。

  在第1章“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家”中,我阐述了马克思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主要观点,而其中大部分现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知识。唯物主义的基础在于,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人们也认识到人类社会和意识独立于物质,甚至也被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们所接受。

  但是,现在来说,把生物看成是由DNA构成的物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每个人都知道,基因物质DNA决定了生物的各种特征。意识和其他精神活动是由脑细胞的活动引起的,这也被人们所接受。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更加清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已成为一种常识。

  问:在《赤旗报》周日版的新年特刊上,您与诺贝尔奖得主益川敏英 交谈时是否提到了基本粒子理论?

  答:近几十年来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为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至于在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认为,观察一个社会应当首先观察其经济基础,这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者叫做历史唯物主义,已成为一种分析社会的新方法。而在今天来看,不管是政治家、学者,还是记者,都不敢不首先或主要从考察这个社会的经济入手来观察社会。当任何人思考社会形势时,总是要考虑到不同经济地位的人的利益和活动,例如,大公司、工人、中小型企业、劳动者和农民。不管他喜不喜欢“阶级”这个词语,研究社会都要从这一角度出发,这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人类社会已经像马克思指出的那种方式发展了,这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确,“马克思仍然活着”,这一点就是我在本书第一章想要指出的。

  历史上,总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即某个思想家最初的观点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成一种社会常识。伽利略在17世纪为哥白尼学说辩护,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而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还被认为是一种异教邪说。被审讯时,他被要求收回自己的观点。然而,几十年之后却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并成为一种常识。今天不会再有人怀疑地球是动的了。马克思的理论也是如此。

  三、用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解析当前的危机

  问:提到马克思,现在公众的注意力都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上。在“马克思的眼中”,他如何看待经济危机?

  答: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其主要课题之一就是经济危机问题。事实上,马克思一生没有经历太多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第1次经济危机时,马克思年仅8岁。第2次英国经济危机发生于1837到1838年,马克思当时没有表现出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而第3次英国经济危机发生于1847年,那时大约是马克思忙于写《共产党宣言》的时间。

  第1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于1857年。大约在这个时候,马克思开始动笔写《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的第1份手稿。第2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于1866年,《资本论》第1卷于次年出版。因此,虽然马克思没有经历太多危机,但他却认真地分析了他所经历的那几次危机,解释了资本主义体系必然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四、“利润第一”原则和“虚假需求”产生了泡沫和危机

  问:运用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您如何解读目前的世界经济危机?

  答:理解当前经济危机的秘诀是危机的“动力”。没有这个秘诀,你不会发现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观察当今世界很是有趣。

  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亲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们指出,如果资本主义运行有序,就不会爆发危机。在这些人当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经济的偶尔管理不善而引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种否定经济危机的观点进行了驳斥。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一直潜伏在市场经济中,由资本主义“利润第一”原则所决定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就隐藏在危机之后。这个结构上的难题引发了经济危机。

  问:“动力”所说是我们常听到的解释经济学的术语?

  答:在市场经济中,这就是“看不见的手”。供求关系一直是比较脆弱的,但是可以通过价格变化进行调节。当市场上的一种商品出现短缺时,“看不见的手”就起作用,它通过提高价格,表示需要生产更多的这种产品。

  然而,当“生产与消费出现矛盾”时,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不起作用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将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什么呢?马克思认为这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最根本原因。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有一个造成虚假需求的机制。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商业资本是资本主义机制的主要助推器。商业资本从市场上买下大量的商品,对生产者来说,销售过程就终结了,就将进入下一个生产过程。而产品呢,并没有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马克思称之为“虚假需求”。商业资本在购买这些商品时,假设市场上有同量的商品消费者存在,但这种假设有时是与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不一致的。

  马克思这么说的意思是,再生产过程是在虚假需求的轨道上开始的。当出现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危机就发生了。

  因此,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周期性泡沫的原因,并解释了资本主义爆发危机的内在机制。

  五、目前的危机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结合体

  问:运用动力学理论,该如何解析当前的危机?

  答:最近爆发的经济危机是由一种新型的虚假需求引起的。金融资本使虚拟市场需求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美国次级抵押方案的破产应当被认为是吸引低收入者和低购买力人群贷款买房子的方案。美国公众已受到“贷与买”颂歌的欺骗,产生了“以消费为导向的繁荣”。目前经济危机的特征,可以总结为金融资本在故意制造马克思所认为的那种虚假需求。房贷泡沫之后的一项调查表明,房主过度借贷(过度负债)的总额已达到8万亿美元(约合800万亿日元),这个数字比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还要大,我们应该意识到它所带来的虚假市场需求有多么大。

  而且,金融资本借这个消费泡沫在全球范围能造成更大的金融泡沫。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方案的破产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资本的崩溃。这些推动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本是以消费泡沫为基础的,这种消费泡沫受虚假市场需求的影响而膨胀。到目前为止,这个消费泡沫已经一举解决了,还剩下生产过剩危机了,这个收缩的过程仍在继续。

  正是从这一点上,我才把当前的经济危机总结成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结合体。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中心问题是经济泡沫在虚假需求轨道上的疯狂发展,这一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当前阶段仍然是适用的。

  六、日本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交流会

  问:2009年4月20~24日,您在北京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理论交流会,会议的主题是关于全球经济危机吗?

  答:这次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交流会议是第3次了,上一次交流是在2005年。而在前两次与中国共产党的交流中,我发现我们日共对资本主义的分析与中共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区别是,中国共产党在过去30年里推行“改革与开放”来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发展停滞现象,而日本共产党则是直接与日本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做斗争。对中国共产党来说,超越资本主义是他们的目的,而对于我们日共来说,资本主义则是我们要克服的东西。

  让我感到庆幸地是,在本次交流会上,我们两党在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基本上就不存在了。中国共产党提议讨论当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理论,并列举了21个问题。我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并同他们进行了讨论。

  整体而言,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表明,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同我们相类似的,也反映出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

  在当前资本主义阶段这21个问题的回答,对我重新学习马克思的著作是一种极大的帮助。马克思是研究资本主义“病理”的专家,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我才写这本书的。

  这次理论交流会主要关注的问题就是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我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明白了我把当前危机总结为“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危机的结合体”的原因了。

  问:您是说是您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分析与中国共产党所认为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如何应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看法相一致了吗?

  答:这21个问题包括了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深入、全方位的分析,包括世界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学到什么教训,在资本主义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革命路线,以及向往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家需要认真思考的几个问题。虽然日本共产党不能自诩说很熟悉中国的经济结构,但我当时指出,“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情,旁观者比当局者更有发言权”,接着介绍了我的想法。这次理论交流会确实很有启发。

  5月份,我在日共总部办公室向300多名观众介绍了本次交流会的几点内容。我的报告持续了3天,每天大约2到3个小时。由于报告太长,在这里就不能介绍了,不过可能在将来某一天出版。

  七、目前的情况与马克思写《资本论》时的相似性

  问:工人,尤其是临时工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最大,我们看到他们捍卫生存条件和权利的斗争在不断增多。在此书中,您强调了马克思时代与今天的相似性。

  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主义的特点总结为贪得无厌地追逐剩余价值,或者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利润第一”。从这一点上看,他现实地描绘了工人们在工作地点所受到的遭遇。虽然140多年已经过去了,但当今日本工人们的境地却与当时的情况极为相似,只是剥削的方式有所改变罢了。马克思谴责为“盗窃”工人吃饭和休闲时间的做法,就是今天极为常见的没有工资的大量加班;马克思谴责工作日程的过度密集,造成了工人生命和健康的耗损,今天则重新出现,表现为许多“过劳死” (死于过度工作)事件;当时把工人们变成工业储备军的制度,也等同于今天的增加临时工并允许随便解雇临时工人的制度。资本主义在过去140年对工人的剥削中仍保留着它的本色。

  问:另外,你也指出《资本论》中所指的工人阶级不单是防御性的、只是受资本剥削和压迫的对象。

  答:是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述了资本家是如何剥削工人阶级的,但同时也阐述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提高其阶级意识,使其发展成为能够创造更美好社会的阶级。

  马克思用一章的笔墨来描述英国工人阶级反抗长时间工作、实现10小时工作制的斗争,并总结了工人阶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是《资本论》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以前,资本主义忙于相互之间的竞争,迫使工人工作更长的时间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们对这种竞争可能危害工人的生命健康,甚至会给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不幸的警告毫不在乎。他们的格言是“身后之事,与我何关”,今天的利润就是最重要的。

  摆脱这种恶性循环的唯一方法就是,把资本主义制度置于“社会的强迫性”之下。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几次主要的斗争之后,英国工人阶级获得了一种“社会强迫性”,用来调节危害工人们生命的放任的资本主义剥削,如1848年的10小时工作法案、1848年工厂法案,以及1853年完成的1850年工厂法案。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马克思把这种社会强制性法则称为“社会壁垒”,工人阶级用来保卫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生活。因为以往工人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所以马克思把有组织的工人描述成突破不同自我的方法。工人们组成一个阶级,从而有力量获得坚强的“社会壁垒”,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但不容置疑的是,马克思是一个立志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者,他绝不是一个放任资本主义发展直到革命自己爆发的消极革命者。但马克思指出,即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仍能获得一种抑制资本伤害的“社会壁垒”,而且这成为未来新社会将要继承的有益遗产。

  马克思的这条思维路径是与“受规则支配的经济”的观点相关联的,它是日本共产党在当前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

  八、“社会壁垒”的发展

  问:就我们的目标而言,把“受规则支配的经济”看做是“社会壁垒”的一种,是建立历史与当代世界联系的一大重要理论创造?

  答:对工作时间进行社会控制的斗争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就开始了。我们来回顾一下“社会壁垒”的发展历史。

  第一个里程碑事件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在这次革命的影响下,国家提供社会保障,这成为“社会壁垒”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德国魏玛政府在宪法中宣布保护公民的生存权与政治权利。第二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是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人民前线”运动。在法国人民前线政府中,法国工人通过不懈斗争,最终与资本家雇主协会达成了“1936年马提翁协议”。这次运动所取得成果是,在法国建立了“带薪休假”制度,而且工人们在当时拥有了长达数周的暑假,这些胜利成果在今天的法国工人看来是拿什么东西也不给换的。大约在这个时候,在美国,国家劳工关系法(即瓦格纳法案)和社会保障法案也取得了胜利,这是“社会壁垒”的又一次重大发展。

  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壁垒”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人权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且“社会壁垒”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囊括了消除对妇女的性别歧视等问题。在欧洲,欧盟在保护工人与妇女权益的“社会壁垒”的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共产党将密切关注欧洲的“有规则的资本主义”的形式。这个问题不单单是欧洲的事情,它意味着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壁垒”已经通过许多国家工人与妇女的联合斗争而向前发展和延伸了。

  问:日本的“无规则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否过度地剥削着日本人民?

  答:是的。日本离形成有效的“社会壁垒”还有很大差距。

  我所提到的那三个里程碑是指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起一些社会规则,用来控制资本主义。在前两个阶段中,即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日本就处于专制的统治之下,人民所有的自由权利都遭到剥夺。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爆发“人民前线”运动期间,日本从发动侵华战争开始,就走向了一条加强战时国家体制的路子,这给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例如,虽然战后日本制定的劳工法中规定了8小时工作制,但资本家们却通过没有薪水的加班,使工人们工作更长时间,这种做法使8小时工作制徒有形式。战后这些妨碍日本发展的做法至今仍影响着日本。

  问:无薪水的加班和“过劳死”是日本所独有的畸形现象吗?

  答: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社会正常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壁垒”却仍然比较落后,而剥削工人的体制却在不断发展。如果你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你会有一个更鲜活的认识。

  问:您能更多地解释一下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强迫性”与“社会壁垒”的关系吗?

  答:如果某个资本家只是在他自己的公司里制定这些规则的话,他就会在与其他资本家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因此,国家有必要在法律上迫使所有的资本家共同遵守这些规则。

  本书中我回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他当时指出日本公司追求利润第一的强烈欲望让世界震惊,他提议对公司与工人和承包商关系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根本改革。至于如何进行改革,盛田昭夫说,“如果只是某一个公司自己去做,它的生意额就会下降,并最终归于失败。因此,有必要变革日本的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

  盛田昭夫的观点与马克思极为相似,只是站在资本家的立场而已。这表明,作为日共奋斗目标的“受规则支配的经济”制度,即使在一个企业资本家看来,也是日本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问:一位新闻记者曾说,他赞同“受规则支配的经济”的想法,但他认为如果这种社会能够生效的话,那么就没有必要再实现什么社会主义了。您如何看这种观点?

  答:在受规则支配的经济体中,规则通过某种方式对由利润第一的动机所引发的可耻行为施加影响,但利润第一的原则还将继续存在。这就是欧洲的资本主义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规则的支配,但当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它们仍会受到危机影响的原因。

  另外,因为这些规则是通过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和力量对比才最终实现的,因此如果工人和大众的力量变弱了,资本家们就可能反悔。这些经验将引导人们进一步提高公共觉悟,为争取更大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有很多种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去争取更大的进步。比如说,全球变暖就可以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在欧洲,许多反对全球变暖的斗争已经开展起来了,我们听到一些怀疑者的声音,他们怀疑在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能否实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马克思也说过,只有矛盾产生之后“社会理性”才起作用,这是资本主义的本性。

  问:在一个把追逐利润作为首要目标的制度下,是无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马克思在他有关资本主义的论述中,有没有对这些问题提过警告?

  答:马克思多次强调,扩大物质生产,获取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的本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一贯反对地区性污染的。然而,对利润贪得无厌的资本主义对地球所造成的破坏,已达到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我们可以说这是终极灾难,远比马克思所预测的严重。

  正像我在本书中所写的一样,今天人类所消耗的能源总量是马克思时代的110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当时的61倍。全球污染增长了5倍。就人均来看,今天一个人消费的能源是马克思时代的21倍多,而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当时的12倍。由追逐利润的动机所推动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意识到它所带来的恶劣后果,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极为浪费。这些浪费最终积聚成对地球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人类的未来生存。

  我刚才说这是一种“终极灾难”,已超出了马克思的预测。然而,很明显,如果没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利润第一的罪恶动机的分析,我们根本就无法看透目前的形势。

  问:这个话题您在8年前的《赤旗报》纪念活动上就提出来了吗?

  答:是的。当时,我做了一个题为“21世纪与科学发展观”的演讲。在这个演讲中,我指出,地球环境是一个支持人类生存的装置,从最原始的生命形式发展到今天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花了30多亿年时间,而资本主义给环境带了灾难性的破坏,如果资本主义无法处理目前的困境,那么就表明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再管理这个地球了,资本主义制度只有消失,别无它法。

  8年来,全球环境的恶化速度远快于人们的预期。至于地球如何才能维持下去,我们必须指出寻找一种“社会理性”提前起作用的体系的时刻已经到来。

  九、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已经被人误解

  问:现在我们看到这本书的第3章,即“马克思——未来社会的拓荒者”。现在有一些人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印象是“过时的”或者“吓人的”?

  答:在马克思的所有理论中,革命和未来社会理论被人们误解得最严重。而事实上,马克思的革命和未来社会理论具有令人惊讶的现代性,它的许多观点仍适用于当前的情况。然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却是目前很少有人去研究的。在本书中,我要做的就是再现马克思的未来社会观,不是叙述其零碎观点或部分内容,而是整个理论体系。这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但我认为却是很值得的。

  问:简单来说,您如何描述马克思未来社会理论的特征?

  答:马克思没有像他的前辈们 那样强行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的未来蓝图,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科学地批判,其批判的结论就是克服了资本主义矛盾的社会应该有的模样。我认为,这就是他的理论的特征。

  所以,我想把第3章的第1部分作为马克思思想的引言。

  问:下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特征了。

  答:在本书的论述中,我没有必要追求结构上的顺序,但我具体介绍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和革命的主要观点。这两个方面经常产生误解和疑问。

  问:许多读者对关于革命理论的那几个部分感到很意外。

  答: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还有很多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主张暴力革命的,但实际上,马克思主张通过赢得议会多数来实现革命。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在一段时间是主张革命运动的,但当时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实现革命,只能通过群众起义的方式。我们可以读一下雨果的多卷著作《悲惨世界》,了解1832年法国革命的斗争,以及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中对1848年二月革命的革命形势的细节描述。每次革命都是开始于群众的街头起义。这种情况在当时的欧洲并不罕见。几乎所有的议会都没有权威,如果有选举议员的权利的话,也都被富人们所垄断。因此,街头起义是实现革命的唯一途径。而此时,马克思号召建立一种基于普选和人民自主原则基础上的政治制度,指出通过获得议会多数是一种实现革命的新方式。

  问:马克思似乎很关注英国的议会制度和美国的共和政体,是吗?

  答:是的。马克思研究了很多关于1861年-1865年美国内战的东西,并高度赞扬了奴隶的解放。在革命背景下,马克思注意到这次重大变动开始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成功,以及在选举中赢得多数支持。

  在这之后,马克思开始把美国,还有英国看做是能够通过获得议会多数来实现革命的国家。

  问:主要是哪几个问题会使人们对马克思的未来社会理论产生误解?

  答:这里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或许强调以下3个方面对于消除这种误解很重要。

  首先,马克思指出,民主制度是最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其次关于工人阶级执政以后与农民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指出农民把自己组织成合作社是实现农业社会化的最适当的步骤,而不是通过土地国有化。马克思同时指出,合作化要基于自愿的原则,由农民自己选择,强烈警告不能采取强迫的方式。

  再有是关于国际关系。马克思反对领土扩张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用我们当代的术语,就是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一个国家选择其社会发展道路的权利完全属于该国人民,即使一个国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也要反对任何试图把自己的制度强加于他国的干涉主义。马克思对于国际关系的目标就是把普通社会中协调个人关系的“道德和公正的简单法则”扩展至国际领域。

  十、列宁的失误与斯大林的过错

  问:马克思的观点是非常现代的和具有说服力的,那么,为什么还会被人们误解得这么深?

  答:关于革命理论,部分责任要归咎于列宁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列宁在其《国家与革命》中,总结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原则就是采取暴力。这是列宁的误读,因为当时的环境不容许它彻底地读完马克思的著作。列宁在之后的几年里提出和组织联合阵线、赢得多数人支持、建立了基于议会制度的政府,以及其他制度,都超越了《国家与革命》的理论框架。但在此期间,列宁于1923年病倒了,最终于1924年过世。

  关于未来社会的问题,斯大林最应受到责备,他在列宁死后掌握了领导权,却以社会主义的名义把苏联变成一个偏离常轨的社会,这种社会是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毫无共同点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解救全人类”,而斯大林却把苏联变成一个压制人性的社会——对外搞霸权主义,对内搞独裁。

  问:在本书中,您集中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是如何使苏联社会偏离社会主义道路的。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答:之前我提到了马克思赋予的未来社会的三点特征,而斯大林却抛弃了这些原则,把苏联引向相反的道路。这是我第1次具体描述20世纪的情况。

  问:苏联解体已过去18年了。本书的末节您提到了如何分析当代世界的问题。

  答:当今的世界是日新月异。20世纪对造成目前的情况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一个里程碑事件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第二是20世纪后半叶殖民体系的终结;第三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当然,苏联的解体是世界发展的一大转折点。

  为了概述目前的世界形势,有必要把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4个部分:(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2)可能的社会主义国家;(3)亚非拉国家;(4)前苏联和东欧国家。

  本书的末节通过一些数据来分析在后苏联时期的18年间这些国家之间的力量变化关系。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可能的社会主义国家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1992年的世界第8跃升为世界第3,超过了英国、法国和德国;另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拉丁美洲左翼政权的先后上台。世界殖民体系终结后,拉美一直是美国霸权的控制区域。拉丁美洲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基地,将在未来的世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世纪将是世界各地区的发展支流汇聚成全球化发展浪潮的时期。马克思的观点对于分析这种发展趋势很有帮助。

  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批判地分析和理解当代日本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本质。


  注释:

  本访谈录译自日共刊物《日本每周出版》2009年10月特刊,详见http://www.japan-press.co.jp/——译者按

  不破哲三(1930-):日文名为ふわてつぞう,日本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1997年9月日共二十一大上日共以不破哲三委员长和志位和夫书记局长为核心的领导体制正式形成,不破成为该党事实上的主席。2000年就任日共议长,2006年退任,现为日共中央委员会下属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不破是日共杰出的理论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意识形态》、《日本的中立化和安全保障》、《人民的议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执政问题》、《自由和民主的旗帜》等。——译者按

  《赤旗报》是日本共产党发行的全国性日文报纸,1928年创刊。———译者按

  益川敏英,1940年2月7日出生,是日本著名物理学家,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20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译者按

  前辈们,是指圣西门、傅里叶、欧文等人。——译者按



  网络编辑:张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