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中国无神论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
2021年12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智库、中国无神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办,《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协办的中国无神论学会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姜辉作会议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与无神论研究中心主任龚云参加会议。
一、学习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姜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观大局谋大势、指方向明方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宗教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党的宗教工作实践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总纲要。我们要深入研究阐释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全面准确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长樊建新指出,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来,中国无神论学会积极搭建平台,团结全国专家学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践证明,学会这些工作符合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符合十八大以来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在澄清学术理论界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服务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正确处理宗教信仰自由与意识形态斗争之间的关系,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这个大原则贯穿学会工作始终,积极作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郑筱筠指出,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宗教作为国际秩序发展变化中的一个变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加强宗教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正是势所必然。我们要积极学习融会贯通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携手同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中国无神论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指出,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新时代切实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政治意志。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做好宗教工作,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全面认识和把握涉及宗教的两个“本质”,即宗教本质的虚幻性以及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全面认识和把握宗教的长期性与新时代的任务要求;全面认识和把握宗教的个体属性与社会属性,将宗教管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全面认识和把握宗教的“中国化”与“法治化”,实现“‘导’之有效”、“管住管好”的目标;全面认识和把握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和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全面认识和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全面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指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是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点所在。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宗教观。在从事宗教工作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和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中学习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明确要求坚持人民立场,自觉代表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全体人民的利益,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作为第一学术资源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和中国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且要同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结合起来。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戴继诚指出,“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首次提出于2015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并与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列,体现了党中央对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挑战的重视,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其中的精神要旨和实践要求。宗教中国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创新。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宗教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也出现某些值得警惕的突出问题。治理宗教乱象,抵御宗教渗透,反对宗教极端,必须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宗教中国化也是宗教领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应有之义。深入推进宗教中国化是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风险挑战的治本之举。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
姜辉强调,我们建设当代中国宗教学,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将其贯穿到整个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之中。要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为我国宗教工作和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学理支撑。他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基地。
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申强调,马克思主义研究应把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作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并重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也就是德国当时的宗教学,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哲学体系几乎都是在批判宗教的过程中建立的。当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构建其哲学体系的时候,也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宗教学,构建了自己的宗教学体系,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是马克思重要的宗教学著作。故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是同根共生的关系,二者理论基础完全相同,但由于各自任务和面对的具体问题不同,二者在进一步发展时分成了两个思想体系。因此,不研究宗教问题就不能深刻理解德国古典哲学,也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对宗教问题的研究正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任务和对象;只有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学界要么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涵盖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或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还有宗教学,以致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在我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这不仅给宗教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也给马克思主义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科学与无神论》杂志社社长张新鹰提出,中国特色宗教学学科建设需要着重解决两个问题。首先,宗教学研究的现实服务对象要全面平衡统一战线、意识形态、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各项工作的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以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问题导向划定宗教工作的关涉范围,充分调动政治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明确强调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对于实现宗教工作目标的重要意义,明确强调用法治理念和“导”的态度把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治理的制度保障,明确强调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宗教相关工作的战略思路;并且依靠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党政部门、群团组织大大增强的组合执行力,从实践效能上保证中央涉及宗教工作的各项举措得到前所未有的深度落实。新时代宗教学研究的重点也必须体现对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全面统筹,在继续满足统战工作需求的同时,更积极更广阔地涵盖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涉及宗教问题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对策需求。其次,要以思想观念变革带动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宗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宗教学界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深刻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员确认、重点端正政治和意识形态站位,下大力气把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筑牢做实。要把自觉清理不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符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完整精神的思想观念,上升到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学学科建设和意识形态斗争指导地位的高度去对待、去实施。对西方宗教学理论派别,要在了解掌握的前提下缜密辨析、合理扬弃,不能奉为圭臬,硬套中国宗教实际,变相传播宗教意识。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让宗教学和宗教学研究者彻底摆脱宗教世界观、价值观的束缚,实事求是地揭示宗教发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并最终把对宗教问题的探索同人类解放事业的历史进程融汇在一起,从而将宗教研究创造性地升华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崭新境界。
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加润国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培养一支宗教学研究队伍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的两大任务。这支研究队伍要具有“思想政治坚定”“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学风优良”“善于创新”四大要素。思想政治坚定,就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为党和人民研究宗教,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宗教,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宗教,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研究宗教。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本质上是科学无神论,所以要研究宗教、批判神学。要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自觉贯彻落实到宗教研究的全过程、各方面,避免各种形式的站台式研究、代言式研究、护教式研究、宣教式研究、神学式研究、西化式研究、同情默应式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同时创新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宗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宗教学,只能是具有严格科学性、鲜明阶级性、突出民族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而不能是具有宗教性、神学性的西方宗教学,或中东的伊斯兰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批判、认识和治理的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必须从教材体系建设入手,尽快建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三大体系”。
武汉大学黄超研究员梳理和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即奠基时期、确立时期、发展时期和新时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朱晓明建议组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课题组,并组织协调全国宗教研究力量、开展新时代中国宗教状况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贡献力量。
世界宗教研究所曾传辉研究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中的哲学分支学科建设问题。他认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原理或导论中缺少宗教哲学,因此缺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贯通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世界主要宗教哲学的导论性成果。现有的以“宗教哲学”冠名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基督教哲学,而且是有神论立场或至少是同情性理解为主,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哲学著作。我国以任继愈、杜继文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曾在研究佛教哲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一般所谓的宗教哲学,不论什么立场,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落入佛学、神学等具体宗教思想的话语框架。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逻辑和范畴来统领和架构各宗教哲学所反映的共通的理论问题,如神人关系、形神关系、命运说、善恶论、来世观等,才能形成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导论性成果。为避免与有神论的宗教哲学相混淆,可以使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批判/研究”来命名这一分支学科。
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彭无情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宗教学学科领域的指导地位。应着力构建以无神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体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做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教材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新型智库建设,为我国宗教政策制定和落实、宗教领域对外斗争提供理论支撑。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
辛向阳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无神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加强无神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对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对于防范和化解宗教领域重大风险,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的命题。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无神论,所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无神论学会的分内之责。
《科学与无神论》原常务副主编申振钰回顾了刊物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强调做好无神论研究和宣传平台建设在科学无神论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中国无神论学会副理事长习五一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话语权。作为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战略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系列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了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随着国内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宗教领域的新问题呈增长态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推动解决我国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举措。此次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不得”,即“宗教活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预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这就在规范宗教管理方面为“政教分离”宪法大原则划出了具体界限。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这将成为今后我国宗教研究领域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科学无神论。作为对近代启蒙思想家和人文主义无神论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科学无神论发展的高级形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科学无神论还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科学无神论只要彻底,必然导向合理的社会制度。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原党委书记赵文洪指出,罗马理性文化被基督教信仰文化取代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古罗马文化主要是世俗理性的文化,用理性而非宗教信仰指导个人生活和国家生活,传统宗教为人的现实利益服务,神被人支配,而非人被神支配。罗马帝国本来排斥一神教的基督教并多次镇压,最终却宣布其为合法宗教,进而立为国教的历史令人深思。罗马帝国后期从上至下都变得腐朽堕落,纵欲嗜血,致使无数罗马人厌倦此生,转而从基督教中寻找寄托。而基督徒狂热的宗教信仰和选民意识,基督教天国的巨大精神感召力,原始基督教会所标榜的驱邪祈福的神奇法力,基督徒呈现的崇高道德和殉道精神,早期教会内部的团结、纪律和平等制度,以及基督教救济穷人的主张和高超的传教策略等,都推动了基督教信仰文化取代罗马理性文化。可见,一个世俗理性的社会,一旦很多人都失去理想信念和爱国精神、纵欲贪腐,就很容易到宗教中寻求精神出路。我们要有捍卫民族文化的意识,守护好中华文化的人文理性特色,高度重视宗教问题。既要了解宗教的现状,更要预测宗教的长远发展趋势;既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又要头脑清醒,绝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被宗教侵蚀。
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姚洪越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体系的构建,面临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宗教有神论之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中国传统有神论之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现实需求之间的三大张力。对这些张力的把握和应对,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们应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通过对这些张力的把握,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韩琪博士指出,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西方宗教信仰自由观念的演进经历了自然状态、埋没、形成和成熟四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正处于成熟期,它推动了西方宗教信仰自由观念的完善。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是成熟而完整的宗教信仰自由观念和权利。事实上,无产阶级超越了资产阶级,他们不利用宗教、不利用神学作为自身统治的工具,也反对宗教力量干涉政治和社会公共生活,坚持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将宗教信仰纯粹作为公民个人的私事,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这一切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戈博士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融入”为主,这是当下唯一可行的方式和仅存的硕果。但“融入”教育存在着“融入点”稀疏零散,不够系统深入和对宣传教育工作者素质要求较高,难以推广的缺陷。为此,还需建立起完整、系统的宣传教育叙事体系。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有着科学严谨的叙事体系,它从本体论层面完成了神学批判的历史任务;为了讲清楚“为什么有人信神”,它超越神学批判进入社会批判,从认识论层面揭示了宗教存续深刻的现实根源;为了讲清楚“怎样对待本无的神和信神的人”,它又超越思想领域进入社会实践领域,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加润国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此次年会气氛热烈,成果丰硕,是一次学术盛会。年会的举办正值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召开不久,可谓意义重大。开幕式上的领导发言体现出明显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都是意识形态属性很强的学科,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我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和学科建设有两个硬核,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研究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队伍的硬核队伍,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硬核学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社科院刚刚成立的宗教研究智库参与主办这次年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世界宗教研究所两支研究队伍的合流,以及中国无神论学会和中国宗教学会的汇合,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宗教学研究领域进入了新时代,气象更新,形势大好,前途无量,也任重道远。希望我们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奋勇前进。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武汉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线上或线下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科学无神论的学科建设历程、抵御境外宗教渗透、法国哲学家的新无神论思想、反邪教学科建设、警惕宗教市场论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