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人类经济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断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提供科学指导,为经济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深刻把握历史前进逻辑,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创造性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一科学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中国丰富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新境界,为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贡献卓越智慧和丰富思想,在人类经济思想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跨越3个世纪,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并彰显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创新发展,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
1867年,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资本论》第一卷问世。马克思通过系统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通过阐释资本主义积累原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资本循环和再生产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和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必然性,创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经济学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16年,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揭示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向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转换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变成了帝国主义。这部被称为《帝国主义论》的著作,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通过客观分析国际经济秩序与政治体系之间的变迁逻辑,对世界结构性矛盾及造成国际社会危机和成长困境的根本动因作出了科学合理解释。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特殊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破坏,加上1920年爆发的自然灾害,使广大群众生活十分艰难,人们的不满情绪和工农联盟面临的破裂危险,迫使以列宁为首的俄共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决定由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以粮食税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转变。由于新经济政策中包含有运用商品市场关系、利用资本主义因素的措施,体现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强烈的改革意识,被学术界视为社会主义史上无产阶级执政党推行的首次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论的最初思想资源。站在21世纪的历史高度,在改革环境下回顾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无产阶级和人类进步事业走向胜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曾认真研读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先后4次组织集体研读《资本论》。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需要在苏联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独立探索一条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此,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总结归纳成十个问题,形成了《论十大关系》文稿,指出:重工业是建设的重点;要好好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国防不可不有,加强国防的实现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提出在巩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等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代表作,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作用。这一系列独创性观点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经济思想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调人民至上,坚持自力更生,主张独立自主进行经济建设,包含着内涵丰富的真理性认识,至今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方面,马克思曾提出的“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公有制”在我国得到了创新发展,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公有制在“质”上占有绝对性和主导性前提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可行性;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问题上,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理论,在农民承包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归属问题上产生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这些具有突出特点的理论成果,正如邓小平评价《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所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针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成果,从新的实际出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2011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走上了质量、效率、公平性、可持续性、安全性更高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逻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引,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为新时代经济工作确立了战略坐标、提供了战略指引,为破解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增强经济动力和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了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这一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精髓,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经济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提炼概括,深刻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没有讲过、前人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了党驾驭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的新内涵。习近平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1.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人民,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因而政治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比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代表新生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西斯蒙第的经济学说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说,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充分反映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和诉求。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在安排社会生产时,只有遵循这一目的,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它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第一次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的精髓,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场,认为只有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时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以人民为中心,关键是科学统筹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利润最大化为理论发展前提的假设相比,习近平经济思想更好地兼顾了人民利益,避免了可能的社会矛盾及经济危机。其发展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契合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亮点。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把人民的地位提升到江山的高度、把人民的需求摆在最高位置,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推进到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理论的创新是对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根本来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
2.创新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也由此决定。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范畴作出的切合新时代经济发展实践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这“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兼具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高效性。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完善了发展理念和战略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向人们描述了未来社会的状态,即人们创造的福利由所有人共享,人成为自然存在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宏观环境、发展目标、条件等发生的改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既要对国内外发展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也要对国内外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经验、得到的教训进行总结,提出“三新一高”的要求。其中“三新”:一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在小康社会已经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的基础上,为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二是新发展理念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时,党中央对新发展理念进行阐释,从绿色、共享、协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在解决发展动力方面的问题时,需要大胆地进行创新,逐渐增强发展均衡性,将绿色当成发展主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使内外联动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开创全新的发展格局,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回答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问题,中国在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同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一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必然选择,既要追求协调,也要通过创新获得无限的发展动力,将绿色当成基本形态,不断提升开放程度,实现共建共享。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等重大论断;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部署;强调立足国内国际新挑战,必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扩大内需战略、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等。把这些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理论作为指挥棒,有利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助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上述要求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作出的全新总结和概括,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发展理念。
4.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放眼全球,如何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堪称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举。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取得了优异成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能够充分体现出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也能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长,尤其是改革开放40余载,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中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对我国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党中央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开创性地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生产力落后的局面,经济总量在全球范围内排名第二,实现了巨大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摆脱了西方经济学的教条理论和窠臼模式,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到“在国家的有力引领与调控下合理分配资源”,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推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在实践中攻克经济领域由来已久的世界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正逐渐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加强工作机制,党中央制定重大方针和重大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任务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保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实践,既打破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神话,又不断探索出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路径,为发展中国家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提供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创造性地提出在资源分配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只有市场,政府也要承担应有的责任,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加尊重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从宏观层面,经济稳定性还要继续体现,公共服务质量要不断提升,也要在竞争中追求公平,对市场运行情况进行监督,使之有序发展,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切实发挥经济制度的作用。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了解。这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又为破解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的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5.反贫困与共同富裕理论逐渐完善
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状态进行描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提出设想:脑力与体力劳动、城市与乡村、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不再保持对立,根据需求分配资源,所有人都勇于承担责任,社会共享成为现实,所有人都能实现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贫困人口产生内生动力,具备较强的发展能力;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让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绝对贫困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举国同心,合力攻坚,既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又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各部门、各行各业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这一反贫困理论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经济建设的又一伟大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领域的关注焦点,也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与党执政根基是否稳固有必然联系。国家“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首次提到在向着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取得实质进展,明确了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和发展目标,这样的表述体现了共同富裕理论正在有力地引领我国共同富裕实践。
这些新理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本质和目的理论及反贫困理论。在我国独特的制度体系下,社会生产力解放成为必然,要创造更为充足的社会财富,也要消除两极分化,实现过程要维护群众的主体地位,也要保障群众的利益,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热情。对共同富裕的内涵的理解,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平均主义相混淆,而要量力而行,要有步骤地实现这一目标。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要充分意识到共同富裕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6.发展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马克思恩格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出发,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全球化,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助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了广阔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全球经济开放化程度的提高付出努力。党的二十大召开时,党中央阐明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提高开放水平,逐步实现制度型开放,要体现在标准、管理、规制等方面,使我国能快速发展成贸易强国,使“一带一路”倡议能顺利推进,让国际经济格局更加稳定,形成良好的经贸关系。
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要同时注重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不能只是将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国内单循环方面。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发展是优先战略,这是世界宏观政策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要与世界各国结成良好的伙伴关系。以行动为导向,从数字经济、工业建设、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脱贫减贫、绿色发展等方面增进国际合作。
习近平经济思想认为,对外开放水平要不断提高,在完善经济体制过程中追求开放、增强包容性,在国际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展现实力。面对日益盛行的贸易保护主义,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依然是主流趋势,要打造开放型经济;在科技领域要深度合作,让人类创造的先进科技成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思想与做法;“一带一路”要打造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加强绿色经济合作;结合国际治理中体现出的包容性、代表性不足的问题,要为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贡献力量,增强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性,体现出公平性;开放必定要承受风险,在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的当下,安全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在防控风险、监督管理、国际竞争等方面增强能力。这些都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
7.发展了经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生产方式的兴起以及相伴而生的社会变革,塑造了新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世界性的普遍交往网络开始形成。马克思洞察到这一现代化世界历史进程:“建立了现代的大工业城市——它们的出现如雨后春笋——来代替自然形成的城市”;在肯定现代化进步意义的同时,马克思也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并提出现代化发展的新版本。“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阶段,是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具有同以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完全不同的重要特征。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如大工业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大工业是现代化的本质特征。“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再如现代科学技术,伴随着现代化过程的推进,现代科学技术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无论是就其量的积累而言,还是就其质的飞跃而论,现代科学与技术均呈突飞猛进的势头。“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认为,现代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首创精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被新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精神取代了,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促成了经济全球化。它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对象化,而且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化,成为各民族必经的历史进程。自西方国家率先登上现代化列车,已经过去200多年,现代化成为西方经验的总结,西方模式似乎成为唯一可以模仿的样本。然而自进入20世纪以来,很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不仅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失去了发展自主性,进而落入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政治局势动荡的“怪圈”。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正是在遭遇资本现代性扩张的忧患中起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问题导向,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面对新矛盾新挑战,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源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党的领导成为关键,是强劲动力,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我们党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断推进各领域体制改革,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要让资本、管理、知识体现出更高的价值,源源不断地创造社会财富。
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要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这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完全不同,使人类文明在发展中呈现出新形态。这足以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人类前所未有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和“现代化=资本主义”的偏见,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在生态观、民主观、文明观、价值观、历史观等方面都有突出体现,促进了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在实践中实现了巨大突破,创造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进程中彰显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对现代文明转型的构想。
8.发展了经济发展工作策略和方法论
2023年2月,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处理六大关系的战略策略。一是增强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之间的联系,顶层设计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格局并进行分析,洞察群众的共同愿望,提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作出规划与出台政策时展现时代特色,富于创造性。在实践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我们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决不能刻舟求剑。二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要把握好,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系统性,要从总体上进行谋划,也要统筹安排各个领域的工作。三是平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四是兼顾守正与创新。在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的前提下,充分意识到创新对国家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实现创新发展。五是理顺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进行创新,既要维护秩序,也要展现出强大活力。要从总体上对发展进行统筹安排,既要追求安全,使总体国家安全观得到贯彻执行,又要激活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力。六是协调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牢牢把握住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以自身力量为基点,从总体上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全球产业合作与分工方面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提高国内外资源利用率,为现代化发展拓展空间。
习近平经济思想既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又结合我国国情,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发展方法论。将对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转化为有效的经济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重大理论观点;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为基础,“进”为追求,明确提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有序发展的总基调。做好经济工作,既要满怀干事创业热情,“撸起袖子”“甩开膀子”,也要讲究工作策略,“善用脑子”“多想点子”;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在具体问题上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坚持不懈,努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方法论和工作策略,包含了把各项经济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的实践要求,也包含了实践策略和方法。
习近平经济思想蕴含的这些理论贡献,不仅有力地指导了经济建设,也促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三、为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和解决全球经济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经济问题出发,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回答了西方经济学理论始终无法解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破了西方经济学中许多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概念、方法,既为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贡献了丰富资源和卓越智慧,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新的理论选择。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1.开辟社会主义经济学发展新境界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至今还不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不成熟,离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还很远。现在就要写出一本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受到社会实践的一定限制。”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评价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也曾指出,“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多次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这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经济学领域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集中反映。2015年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所有重大原则都要不折不扣地坚持下去;要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改革中把握住正确方向,在市场的主导下分配资源。这一提法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利于深化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对改革方法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同时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习近平经济思想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意义,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丰富人类经济思想的宝库,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实践中,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一些创新之举,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其对我国的发展情况作出正确定位,指明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对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提出带来依据;发展目的上,在新形势下经济建成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成为关键的实践形态,这实际上就是对“为谁发展”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经济领域各项工作开展的出发点;更新发展理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能得到妥善解决,促进发展动力的增强;在经济领域,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分配资源过程中,市场与政府作用要同时发挥,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市场。
2.为发展21世纪世界经济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类经济学理论可谓五花八门,一方面,其中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知识,如金融、贸易、汇率、货币、市场、竞争、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的派别林立,客观反映了资本主义内外矛盾日益错综复杂、深刻尖锐,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特别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2019年新冠疫情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出现了经济复苏乏力、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的问题,还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等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这是现实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质疑的又一具体表现。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贡献了卓越智慧。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似乎过时了,《资本论》也似乎过时了。还有人甚至认为,应该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学习西方经济学,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创新无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理论。
尽管西方经济学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有益的内容,但同时也必须看到,西方经济学有非科学的成分。习近平经济思想借鉴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并且从多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和超越。如,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西方经济学中供需理论的主张有实质性差别,有创新和重大超越。西方供给学派是要解决“滞胀”问题,以大规模减税为主要手段;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目的是使供给能力和产品质量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需要。
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实际,习近平经济思想突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假定,强调独立自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突破了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政府和市场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超越了西方比较优势论和要素禀赋论,坚持在对外开放中坚持国家的自主性和互利共赢原则,破解和跨越了传统经济循环会面临的经济增长停滞、国际分工依附、债务危机等“发展陷阱”。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开放性、人民性等鲜明特征,体现了这一思想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典范。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围绕当今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些体现中国智慧的理念方案,成为世界经济学耀眼的财富资源。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计划,脱贫攻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截至2021年2月,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创造了人间奇迹,破解了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经济在迎接各种风险挑战中能够健康发展,根本就在于习近平经济思想能科学回答时代问题。这一思想为当今世界不稳定的经济发展拨开迷雾,赢得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关注,为世界经济学带来深刻启示。
3.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巨大成就背后蕴藏着理论创造的无限潜力和活力。作为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成为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大国,我国理应贡献更多能够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理论创新,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历史担当创立的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深入总结和提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动经济发展的智慧大成,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
我们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式现代化给世界上那些希望既加快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范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一项项历史性成就、克服一个个困难挑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稳居世界第一。理论的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其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和获得发展。这些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伟力。这一思想放射出的真理光芒和实践伟力,决定着其影响必定是超越国界、走向世界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选择。
四、结 语
习近平经济思想卓越的理论创新活力,为世界经济学深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动力和防范风险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注入了中国力量。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前提下,始终保持开放进取、海纳百川的科学态度,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各国经济发展的有益成分,并立足我国国情和实践进行中国化改造,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不断实现新发展。
在驾驭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实践中,习近平经济思想将科学的思想、方法、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紧密结合,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还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实践,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经验,逐步建立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彼此尊重中共同发展、在求同存异中合作共赢的范式。立己达人、兼善天下,中国倡导在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彰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宏阔视野和非凡格局。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既源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在世界局势越发复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当今中国也面临动荡变革期新的发展机遇、发展环境、战略任务、战略要求。我们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高高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稳步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更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抓好经济工作,稳住中国经济大盘,以实践推动理论创新,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王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副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