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赵剑英: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发布时间:2023-11-09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创新性、人民性、实践性。就系统性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包括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意识形态、网信、文艺、新闻舆论、哲学社会科学、思政、文化传承发展等。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各领域各部分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在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环环相扣,构成了其文化思想的整体。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地位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极端重要”的重大判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深刻把握,反映了他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趋势的准确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一极,强调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灵魂,充分肯定了文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论述深化了对综合国力内涵的认识,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新高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都具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根本制度论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广大党员干部治国理政的“看家本领”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始终不渝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道路不偏航、江山不变色,保证国本永固、事业长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有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作用,要着力推动解决一段时期存在的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些方向性、战略性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重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来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勇于斗争、批判错误思潮、绝不放弃舆论斗争,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所谓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观点。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任务、要求和方针政策,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释和系统表述,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定位、主要内容和功能效用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先后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提出原则要求和具体指导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联结点,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推动形成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个结合”与新的文化使命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强调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高度重视历史、考古、文明探源等研究,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提升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断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了科学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立为新时代党和人民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任务,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特色、风格、气派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了深刻阐释,要求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就是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出新的要求,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他希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取得好成果。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论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释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优秀作品的灵魂是中国精神。新时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文艺工作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创作生产优秀的文化产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始终弘扬主旋律,引领社会风尚、弘扬新风正气。
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论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我们要以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同时,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可以说,“四力”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以及机制等,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议题,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提高宣传时效。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网络安全和网络强国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看待网络强国建设,指出要以网络强国建设成效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时代新征程,网信事业的重要作用地位日益凸显,要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必须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这阐明了新时代网络治理的领导力量、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治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要牢牢掌握网上新闻舆论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网络观,强调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让互联网成为与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思政教育立德树人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为新时代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重要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解决“挨打”“挨饿”“挨骂”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前两个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就是要解决“挨骂”问题。“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好一个故事胜过万千大道理。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我们要努力对外讲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努力对外讲述中国理论、中国学术。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提出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和讨论。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对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十分关键。
文明交流互鉴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不同民族、国家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超越地域、民族、肤色等差别,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要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世界各国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习近平总书记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阐释了一种新的文明交流互鉴论,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方案。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有其属性与功能,二者承担着不同的发展使命和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并进行了分类指导,深化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深入重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由此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在关于文化发展的讲话或重要指示中,都强调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要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把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放在“七个着力”的首位。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可以说,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高原则,事关文化建设全局。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重大原创性贡献,也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