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李屹: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23-11-08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擘画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任务,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确立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坐标和精神旗帜,为广大文艺工作者锚定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国文艺界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我们之所以能够挺过来、走过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沉淀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我们的社会主义之所以不一样,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这一重大论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必将有力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只有秉持开放包容,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才能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恢弘灿烂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实可感地融入国人生活,不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实践要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其五大特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整体特征,铸就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文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也离不开文艺所提供的精神引领、支撑和滋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始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大文明观,真切感悟中华文化内蕴的强大历史穿透力和文明感召力,贯通古代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找准创作的坐标方位方向,激发内生的共鸣共情共进,用丰富多彩的精品佳作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通过精彩的故事、丰满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动人的画面,润物无声地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做到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不断汇聚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文艺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使命和文明创造的高度,对“两个结合”,尤其是对“第二个结合”全方位、深层次的论述,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进一步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既充分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又表明我们党对中华文化恒久价值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在本质上就是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创作推出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标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优秀作品,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在文艺领域是否得到落实转化的重要衡量依据。对于文艺工作而言,就是要深植文化根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铸就新时代文艺新辉煌。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用“两个结合”武装头脑、指导创作,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性,提升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培育不拘一格的灵气,用创作实践贯通时代主题和文明底蕴,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思想文化和美学资源,将其转化为动人的故事、感人的形象,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思想内涵和美学表达相得益彰,给人以更多精神滋养和审美享受。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长盛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终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尊重、吸纳、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时代体现,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智慧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和担当。文艺既是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上,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都曾通过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而得到发展。现代以来,我国文艺和世界文艺的交流互鉴更加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做到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才能不断开辟艺术创造的新境界,让我国文艺焕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强大的感召力。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用文艺的形式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展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让各国人民在审美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发挥文联组织“两个优势”,在做到“一个贯通”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对文联组织提出的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发挥文联、作协系统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等明确要求,是对党领导文艺工作一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文联工作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理论升华,是对文艺文联工作规律的最新总结,是对文联本质特征、根本任务和主责主业的科学揭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文联组织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新时代文艺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关键在人、在队伍。推动文艺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在于创作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优秀作品,关键在于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的文艺人才。文联组织发挥“两个优势”的核心点、落脚点和着力点,都要落实到作品和人才队伍上,就是把“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贯通起来,即“一个贯通”。作品和人,构成了文艺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最基础的要素,是文艺创作观、评价观、价值观最重要的内容。深刻把握作品和人品的辩证统一,对于推动文艺文联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新时代以来,全国文联系统围绕中心大局,聚焦主责主业,积极主动作为,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影响显著的重大文艺实践,不断推动文联系统的“两个优势”在“一个贯通”上落深落实。实践表明,文联组织作为党领导的文艺类专业性人民团体,既应是文艺人才的大学校大舞台,也应是精品佳作的孵化园推广站。创作生产精品力作,培养推出名家大师,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文联工作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

  新的文化使命赋予了文联组织新的任务,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广阔舞台。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健全和理顺“两个优势”的运行机制,高站位、高标准推进“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健全中国文联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和各全国文艺家协会行风建设委员会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教育、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制定实施年度重点创作目录制度,建立健全主题文艺创作协作机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巩固拓展深化改革成果,提升系统观念,加强宏观思考,盘活工作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强化基层基础,打通堵点难点,以更加协同高效的方式做到“一个贯通”,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文章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23年第9期

  网络编辑: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