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理论,是由于其能够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与必然。一种理论,特别是对于科学的政治理论来说,其理性本质是“理论的”与“现实的”统一。“对于精神的本性来说,最重要之点,不仅是精神自在地是什么和它现实地是什么之间关系,而且是它自知是什么和它现实地是什么之间的关系:因为,精神基本上就是意识,所以这种自知也就是精神的现实性的基本规定。”1“理论的”之意,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合理性的延展;“现实的”,则意味着从现实性材料中提炼和升华,是从时代、实际的要求出发的。
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这三个基本要素是科学理论所必须具备的:首先是有其自己独特的对象领域,即它所指向、所研究的是什么,要弄清它的研究指向,即有对象领域,这是一个理论的主题、内容和目标的客观要求。若是子虚乌有,或游离不定的内容,不可能构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其次是理论的对象必须与实践的对象相一致,这里提到的实践不一定是现时代的实践,也可以是人们过去的实践,它往往表现为历史。理论所研究的领域,同时也是事实上存在的,或事实上存在过的,而不是写小说,可以根据情理需要自行虚构的,这一条体现了理论的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理论内容和时代、实践内容的共生同构;最后是每一种理论都必须有自己的逻辑结构和方法,也就是说它必须有一定的理性形式把这些内容构筑起来,否则只有对象、只有内容,没有理性形式,正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没有形式的质料一样,是不可能组成为独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因此,时代、理性、实践是构成理论形态的基本要素,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必须从时代、理性、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证阐述。
时代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人或社会团体所面临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要素的辩证统一。虽然这个客观性中包含了某些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努力,但它具有时代的客观性。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的权力是时代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2。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由时代发展起来的,理论的性质决定于时代的性质,而作为一种理性的认识形式,它必须以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规律为前提,离开它,它就会丧失根本,如同一朵离开了根的花,失去了活力。
从一般意义上讲,理性是指社会历史(主体和客体)发展的合理性。“理性”从广义上说,是指社会历史(主体和客体)发展的合理性。合理性包括两种意义:客观法则(真理)和合人类性(价值)。真理性与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论是生存的法则或人的目标,都不是抽象的、僵化的观念的运动。不确定性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发生着不同的意义。有必要指出的是,“有”的合理性,是事物的本质,只有人类的理性才能掌握,所以,“有”的理性就是“知”,没有“知”,“有”就失去了“有”。从这一角度看,存在理性与知性是同构的,是主客观辩证的有机统一。理性是理论的必要前提,也是其内在的内涵,是其存在的实质,也是其作为理论形式的必要前提。虽然这一经验形式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可以进一步提升到理论形式,但是由于其自身缺少必然性、普遍性、真理性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不能称之为理论。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实践是人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说明它的对象的客观物质世界,其活动的方式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活动,而不是观念的活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实践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的活动,统而言之,无论是目的、意识、创造性都是主观的内容,它们是借助于一定主体而存在,因此,如果说物质活动是指实践的客观方式的话,那么,它们则是实践的主观方式,而正是这一实践的主观方式,使得实践真正成为“人的”活动,因为目的、意识、创造性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由此可见,如果说时代是客观条件,理性是主观内涵(这种主观内涵是以客观规律性为内涵,是客观内容的主观形式),那么,实践则是主客观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实践是理论内容的源泉,是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和正确程度的标准,是理论的最高目的。因此,就理论的内容来讲,实践是它的获取方式和真理标准,就理论的功能来讲,实践是它通向现实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而构成意义的唯一途径。
时代、理性、实践是理论之为理论的必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之所以成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因。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的同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对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解放道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以及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统一起来,一方面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又攥握其所处时代的现实理性,“一国首先胜利”思想是其独创性的提出和实践。毛泽东思想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性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并与时俱进,就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不断探索和解答。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本质上都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行和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时代的产物,也深刻攥握着时代理性;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的拓延,又是对当今世界和中国实践理性的深层把握。其内在的理论实质是实现时代、理性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
伟大的思想之所以能在人类社会的重大跃进、人类文明的重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在于其能够解答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既是新的历史方位,又是新的历史趋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坐标和科学依据,它深刻地认识了中国目前发展和改革的新特点,对目标任务、理论依据和使命担当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目标任务、社会主要矛盾等发生了新的变化,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为时代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把握国际形势、适应现实需要、顺应人民意愿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的变化,领导人民持续深化改革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现状和演变,是明晰社会发展阶段的一个基本前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既明确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又指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症结,指出了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实现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对美好的生活要求与日俱增,这不仅是对物质和精神,更是对民主、法治、公平、公正、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此外,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不能简单地用落后加以概括,事实上,我国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才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将深刻地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基础上,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理论创新。
这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形势正在改变。在国际上,中国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使得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广泛、深刻和集中;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从来没有比今天更全面、更深刻、更长远。我国正处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外界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打压、阻遏。在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深刻调整的今天,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当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下,必须不断地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形成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回应着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离不开新时代的伟大思想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用一系列战略性的举措和变革性的实践奠基突破性的进展,获取标志性的成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平台。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完善的制度支撑起了我国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时代,指引现实。它强调实践经验,但并不是一种经验形态。它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创建的一种科学理论形态,具有内在的科学理性。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的延续,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对当代世界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又是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要求的深刻洞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性与当今社会实践理性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拓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如果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就可以将社会主义最根本的理念概括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实现第一个跨越的关键。这里,现实基础主要指的是生产力的大发展。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以及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都是错误且需要规避的落后观念。《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成果,却给予了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其肯定的就是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3“两个必然”的实现也离不开发展生产力的话题。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相适应。由此,才有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分析,得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自变量的定位。他将生产力发展看成是新的社会形式诞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理念。但是,社会主义实际上进入实践阶段后的现实情况,让很多国家都暂时性地忽略了生产力发展、“富裕”等理念。社会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原先预期的方式来发展,即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过渡,而是直接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国家首先建立起了工人阶级的政权,加之社会主义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过程往往存在着时间长、过程曲折且反复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幼小的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生产力发展、“富裕”等理念,这些社会主义的根本理念不得不暂时性地被搁置。发展生产力似乎成了资本主义的专利,历史性地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富裕”等理念与社会主义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社会主义有自己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除了生产力发展和富裕,还包括了社会公平方面的内容。对这一目标的总的概括,就是人人平等、社会公平、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能离开生产力和共同富裕空谈平等和公平,也不能离开平等和公平单一地注重生产力和财富的累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理性本质,统一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程。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便是对社会主义这两点理性本质的具体化,“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内容,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理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现实国情和时代特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对科学理论理性的承续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理性的时代续延和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党的事业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必须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党的事业发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加强到哪里。因此,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公平和谐”,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必须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性不仅体现在对内——对当代中国理性的把握,更是体现在对外——对世界发展的内在理性的把握。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趋势。现代化至少内含着这样的基本内容:一是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西方,经济增长曾是现代化的第一要求,这种经济第一的价值趋向确实带来过很多问题。但就现在的现实情况来说,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依然是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最关心的内容,是现代化最基础的部分。二是现代化还是一个总体性概念。除去经济,还包含着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个社会方方面面的现代化。只有社会发展诸要素的整体改善,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现代化的价值指向是促进民族和国家的进步。因此,现代化的内容还包括现代化的民族性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探索我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出现的“趋同论”“全盘西化论”“依附论”,都是对现代化内涵的错误解释,是一种对现代化内涵理解的单一化。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对现代化道路特殊性的强调,并非保守主义的表现。这一方面是基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另一方面,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也并不排斥外来的各方面优秀成果。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从器物仿制到制度变法,从民主共和到文化启蒙,仿欧、学日、效美……救亡图存是深陷民族危机时期的社会内在理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性要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每一次奋起抗争与上下求索,都是进一步坚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信心的理性追求。然而,历史实践反复证明,浮于表面的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照抄照搬的资本主义制度,都不能为中国找到富强之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积极呼应中国社会的内在理性,开辟了一条又一条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统一的中国道路。这意味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改变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创了中国新的社会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虽然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仍是曲折反复的。三次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曲折,从1956年开始的第一次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最终以“大跃进”告终;1964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终于因为“文化大革命”而戛然中断;1975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运动,也因“反击右倾翻案风”而终结。三次现代化运动的曲折,使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意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道阻且长,现代化不能简单理解为国强民富,而是将社会主义经济从小生产的生产方式转向大生产的技术上来,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以往的、其他现代化,而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思想。中国式现代化认识到,各国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多样性,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可以采取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推进速度,拒绝把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固定成一种模式在于,不盲目排斥,不削足适履,在吸收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和国内实际国情基础上,为我所用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为逻辑依据的。社会主要矛盾的现状及其演变是决定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科学地把握中国国情的变化和不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本质与方法是“六个必须坚持”。如果把理论体系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其逻辑本质与方法就是这座大厦之所以如此构成的实质,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不是任何作为实体的一砖一瓦一石,但在本质上,它是使一砖一瓦一石如此构成的内在根据。“六个必须坚持”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的精髓和灵魂,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提出了新发展理念,系统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论述,展现了系统、缜密的逻辑内涵。
理论转化为现实,变为“物质力量”,需要一系列中介作为保证,这就是党的各个层次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等,而在这些中介层级中,根本中介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因此,深入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目的,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5。在经济建设方面,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巨大跃升,经济总量、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核心竞争力、生产力水平名列前茅,创新创造能力具有强大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在政治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爱国统一战线广泛牢固,人民当家作主扎实稳定,充分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建成法治中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具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在文化建设方面,建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精神在全球广泛传播,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社会建设方面,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收入分配公平公正,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全覆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具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实现碳中和,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天蓝、地绿、水净、山青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形态,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中华民族将以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攥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紧捂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合理性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性,紧握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目标,以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适合我国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外交、党建等多个领域多个方面,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它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题主线,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逻辑保证,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理论为逻辑基础,以“六个必须坚持”为逻辑本质与方法,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逻辑内涵,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逻辑目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真理体系,是一个对象主题鲜明、发展脉理清晰、逻辑理路严密、实践指向明确、创新价值显著的,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生成和实现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支撑。四者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四位一体,体现了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实践根源,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是理论目的。它不仅基于新时代的现实条件、发展特点和目标任务来逻辑地展现其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基本内涵,又依据新的实践内容和新的实践要求,不断指引实践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实践成就,这充分反映了其基于实践、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实践品格,充分展示其科学理论体系的生成路径和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实践的丰富发展呈现出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有涉滩之险、有爬坡之艰、有闯关之难,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中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希望并存。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不断推进经济建设,在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不断推进政治建设,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建设,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中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的伟大胜利,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编辑:同心
来源:《观察与思考》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