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1-04-29
字体: 打印
分享: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懂弄通做实并长期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而且要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围绕这一话题,我们专访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包心鉴教授。

  ▲(采访者简称▲,下同):包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您认为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这一思想蕴含着哪些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这个问题提得好。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在推进中国发展、实现中国之治中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引领和科学真理力量,就是因为这一思想坚持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凝练了一系列引领时代要求、植根中国大地、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观点,形成了立场坚定、主题一贯、逻辑严谨、思想深邃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要论著,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可以说是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的最好蓝本。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为蓝本,我们起码可以从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聚焦制度的改革攻坚、高瞻远瞩的风险意识、开放包容的文明视野、不忘初心的自我革命等六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进行深入梳理和领悟。

一、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把“人民至上”界定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时代价值。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呢?

  ●: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坚守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习近平同志“从政”生涯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他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更是把“对人民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系统记录了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思想历程,深刻反映了习近平同志一贯具有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集中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这一根本立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突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坚守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时代彰显。唯物史观确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成为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根本依据和最有力武器。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中,习近平同志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中的辉煌彰显:“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正是基于这一厚重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真理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才具有了更加自觉的人民意识和为民情怀,才能在任何风险挑战面前自觉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二是坚守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根本基础,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着重从人民的立场来深入回答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如何执好政、如何长期执政这一重大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以“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为题收录了习近平同志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2月27日一系列重要讲话,集中表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确保党长期执政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就是解决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人民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党执政的时间越长,我们肩负的责任越重,这方面不能有一劳永逸、可以歇歇脚的思想,唯有永远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定不移、坚忍不拔、坚持不懈,才能无愧于时代、不负人民。这一系列精辟论述言简意赅、思想深邃,深刻彰显了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伟大道义力量和科学真理力量。

  ▲:经您解读,“人民至上”的确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和一贯坚守的根本立场,对于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党的执政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重大意义。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坚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守这一根本立场进行了多角度论述,其中最重要有两点,一是要自觉地把人民的立场作为党的立场,二是要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

  作为特殊的政治实体,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立场。一个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反映着这个政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切资产阶级政党,不管名称如何、自我标榜如何,其政治立场只会是资产阶级的立场、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立场。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的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代表的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党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利益。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就是紧紧依靠人民、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人民的立场就是党的立场。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观点。坚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习近平同志郑重承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正是党的领袖这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根本立场和精神状态,影响和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途上奋勇前进,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奇迹。

  以厚重的历史眼光总结历史,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汲取精神营养,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具有的鲜明品格,也是根本立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为题收录了他再次当选国家主席之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这篇具有纲领性意义的重要文献中,习近平同志纵览历史、高屋建瓴,把伟大民族精神精辟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着重强调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拥有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是坚守人民至上根本立场的最有力精神依据。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激励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排除万难奋勇前进。之后,习近平同志又明确提出了“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等,使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进一步丰富发展。紧密结合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无疑是坚守人民至上根本立场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

  ▲:包教授,您对“人民至上”的解读非常深刻。我们如何从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的角度来理解“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呢?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牢牢把握这一主题上,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懈奋斗的政治担当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以“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为首要专题,集中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深刻彰显了在牢牢把握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主题上所特有的坚定立场和创新精神,其中一个突出精神就是用“伟大社会革命”的视角认识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习近平同志精辟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一重要论断既具有深厚的历史眼光,又具有广远的时代视野;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又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谓“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旨在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轻而易举所得,而是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民长期推进社会革命的成果;所谓“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旨在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与困难,必须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革命的精神、革命的斗志把这场新的社会革命继续进行下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包教授,您从“伟大社会革命”角度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很有新意。那么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对于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第一,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有利于融会贯通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同时强调要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而要融会贯通把握好和落实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必须牢牢抓住“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紧紧围绕这一时代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从十个方面系统揭示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1)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这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发展作贡献。(2)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这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这就是,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4)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这就是,围绕“五位一体”推进“四个全面”。(5)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就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6)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这就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7)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这就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对外开放,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调动人民主体积极性。(8)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这就是,通过一个“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一个“历史交汇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通过“两个十五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这就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发展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第二,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有利于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内涵、新要求。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的政治论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这一论断言简意赅,深刻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具有特定时空定位和科学内涵的界定。当今世界仍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新时代”的重要前提。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历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社会主义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新时代全过程一以贯之的“基础”和“主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是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新时代科学内涵的“关键词”。

  第三,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有利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全面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在当代中国变革与发展实践中系统展开,形成了一条清晰明确的“思想主线”,这就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宏伟目标,全面开创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这样一条“思想主线”,是对“理论主题”的本质深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收录的《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一篇纲领性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进一步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战略全局地位和“思想主线”作用。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经常讲,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国人民最厚重的情结,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民族复兴大任融汇于一身,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党性,是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内在逻辑。正是这一崇高目标和伟大使命,鼓舞着、激励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地融入我们党的初心和宗旨,使之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最鲜活最深刻的精神力量,并着力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步骤和有效路径,可以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杰出贡献,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点。“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聚焦制度的改革攻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请问包教授,新时代的改革攻坚,需要在哪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新时代的改革攻坚,必须牢牢抓住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这一关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以“改革越到深处越要担当作为”为题节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分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在新时代改革攻坚阶段聚焦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根本立场、担当精神和政治智慧。深化制度改革、促进制度定型,依靠完善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全面深化改革上一贯坚持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稳步推进,充分彰显了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根据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当前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阐明了制度改革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突出强调要“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不断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品格,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价值指向。当代中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尖锐指出,突出的问题还是制度问题。他反复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因此,谋划和推进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突出制度创新与定型这一重点,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深入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尤其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这些风险挑战,有的来自国内,有的来自国际,有的来自经济社会领域,有的来自自然界。“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怎样聚焦制度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制度改革与创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作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目标更加宏伟、蓝图更加壮丽的伟大社会变革,制度现代化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恢宏交响曲中的主旋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发挥。在这一堪称制度建设“新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规划中,蕴含着制度现代化的内在逻辑: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提升制度现代化水平;通过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制度动力;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定型与优化,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现代化进程,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有机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有机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深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在致力于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中实现制度现代化,这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制度自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最本质把握。正是从这个本质意义上说,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核心要素是制度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要素是制度执行力现代化。

四、高瞻远瞩的风险意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愈益增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当前特殊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反复强调要有抵御风险意识,增强防范风险能力。在这方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作出了什么新的判断,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

  ●:是的,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反复强调,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把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所特有的根本立场和战略思维。

2019年初,中央专门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他特别强调:“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各种风险挑战将会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统筹“两个大局”,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稳步前进。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强风险意识,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和抵御风险,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主动战。坚持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的战略思维的基本原则,是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治国理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所谓底线思维,就是最基本的要求不能突破、最基本的原则不能违背、最基本的目标必须达到。坚持底线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根本立场,是做人做事的最起码要求。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尤其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战,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把社会风险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各级领导干部面对风险挑战必须具有的起码的底线思维。在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坚定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政治鉴别力,“坚决防止和克服嗅不出敌情、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和抵御风险,必须善于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他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论述充满辩证法,一再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他反复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需要有见微知著的科学研判,又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他特别指出:“衡量党员、干部有没有斗争精神,是不是敢于担当,就要看面对大是大非敢不敢亮剑、面对矛盾敢不敢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不敢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不敢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不敢坚决斗争。”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伟大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加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研究谋划,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些鞭辟入里的科学分析和高瞻远瞩的科学论断,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真理光芒,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思想武器。

五、开放包容的文明视野

  ▲:用厚重的历史眼光传承中华文明,以宽广的时代视野包容世界文明,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又是这一思想所特有的博大胸怀、宽广视野和鲜明特质。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有哪些重要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收录的关于在中外文明交融的大视野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一系列新的论述,突出强调要紧紧抓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的历史机遇,积极应对这个大变局提出的严峻挑战,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方面,深入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之“根”、永续之“基”。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即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以厚重历史思维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两创”的核心要义是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伟大民族精神,并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精辟总结凝练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及伟大抗日战争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等,无不体现着“两创”的这一核心要义,深刻蕴涵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标识,深刻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追求。

  另一方面,深刻揭示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人类文明大趋势,明确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是习近平同志宽广文明视野和博大文明胸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的新的贡献。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面对 “逆全球化”思潮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行径,习近平同志从人类文明本质特征和发展大趋势的高度进行了深刻分析和科学研判,尖锐指出:“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进一步强调:“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放包容文明视野的突出体现。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有哪些精辟思想?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贡献。习近平同志指出,所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此,世界人民就要共同携手,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远离贫困、共同繁荣”“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为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提出了“中国方案”,表达了“中国主张”。包括:坚持开放导向、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发展导向、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融互鉴,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坚持公正合理、破解治理赤字,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坚持同舟共济、破解和平赤字,坚持互利共赢、破解发展赤字;等等。这些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以及中国带头履行国际职责和义务的行为,尤其是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的特殊时期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六、不忘初心的自我革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大党、千秋伟业,党走过的百年辉煌历程,提供了许多深刻启迪,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请问我们应当如何从根本立场的角度来理解和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呢?

  ●:是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要把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 “两个伟大革命”有机统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的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和勇于为人民担当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关于“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辩证统一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百年大党,千秋伟业,我们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好伟大的社会革命,也一定能够进行好伟大的自我革命。

  第一,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把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面前。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到,在新时代,我们党的任务更加光荣艰巨,要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必须更加坚强有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好伟大工程。另一方面,还必须清醒看到,进入新时代,党内存在的政治不纯、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依然复杂严峻,党的自我革命任重而道远,党风建设依然在路上。针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尤其各级领导干部:“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既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这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条基本经验。习近平指出:“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第二,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全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党的初心和使命出发认识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特点。进行新时代伟大自我革命之所以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是因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新的严峻考验中,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党的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而一旦忘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各种问题漏洞就会堵不胜堵,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就会肆意蔓延。我们必须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改变性质、改变颜色,就会失去人民、失去未来。”

  第三,伟大自我革命是一场新时代“大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当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主席率领中央机关进北京,形象地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一定要经得住这场大考,“我们绝不做李自成”。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任务使我们党面临更加严峻的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考试仍在继续,我们仍在“赶考”的路上。能否更加自觉地进行伟大自我革命,成功应对好来自各个方面的严峻“大考”,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突出要求,是摆在全党尤其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面前的突出任务。时代是出卷人。进行伟大自我革命,必须站在时代高度、紧跟时代步伐,把握住时代要求、回答好时代之问。我们是答卷人。应对好时代大考和时代之问,来不得半点矫揉造作,来不得半点虚张声势,只有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担当精神和坚持到底、永不懈怠的“钉钉子精神”,方能应答好时代的考卷,不负新时代的期待。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新时代的主人,我们的自我革命彻不彻底,我们的答卷合不合格,归根到底要看人民满不满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放不放心。

  ▲:包教授,您以上的梳理和阐发,非常深刻,很有逻辑,令人深受启发。那么,根本立场、基本观点、科学方法三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辩证地把握好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这个问题切中要害。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与时俱进的主题坚守、聚焦制度的改革攻坚、高瞻远瞩的风险意识、开放包容的文明视野、不忘初心的自我革命——这些蕴涵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中的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集中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特有的精神实质、理论逻辑和思想魅力。需要指出的是,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不是截然分开、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根本立场决定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根本立场体现在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之中;基本观点深蕴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彰显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的道义与真理力量;科学方法体现根本立场、产生基本观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方法也是根本立场,科学真理即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我们应当用这样的视角来认真读懂弄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融会贯通地掌握和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屋建瓴地阐发和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力量!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网络编辑:欣然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2期